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生活多煩憂?北大教授親寫一副對聯帶您「從纏入禪」

生活多煩憂?北大教授親寫一副對聯帶您「從纏入禪」

北大哲學系老教授樓宇烈根據自己學佛幾十年的體會,將生活中的禪修入門方法,濃縮成一副對聯:

【上聯】

做本分事 持平常心 成自在人

【下聯】

行慈悲願 啟般若智 證菩提道

【橫批】

活在當下

有很多人想了解佛教,特別是想了解禪宗,但對於禪宗大家又覺得把握不定,不知道禪宗怎樣來修證、了脫生死、明心見性。

這些問題都來自把禪看成和現實世界不一樣、很神秘的境界有關。

然而,禪並不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境界,禪就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言論、行為、思想中。

禪宗是非常注重現實的,或者用禪宗的話來講叫做「當下」。

生命要有意義,只能夠在當下體現出來,因此要活在當下。

既然要活在當下,修也要修在當下,悟也要悟在當下。

就像戒煙的人總想,明天不抽吧,明天抽完了,再等明天吧,這樣永遠沒有當下,也就永遠戒不了煙。

做好本分之事,實際上是為理想開闢了道路。

很多人都喜歡遐想,但再好的理想不能從本分做起的話,也是永遠達不到的。

在這裡我告訴大家,學禪就是要從你的本分事做起。

有人問學禪有沒有一個次第、一個道路可循?有!

就是三句話,或叫做「禪學三要、修禪三次第」。

做本分事

學禪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你現在在幹什麼,那就繼續幹什麼,做好現在應做的事。

有人聽了不解,會問:「既然你已經這樣了,那你要修什麼呢?」

這正是佛教所講的「無修之修」,這個要比通過學一個什麼方法去修更難。

就一般人來講,他們是不太安於現狀的,總是手裡做著一件事,心裡想著另一件事。

總覺得自己手裡做的這件事是在委屈自己,而心裡想的那件事才是真正適合我的。

所以說能做好本分事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事,而禪正是在這個地方考驗你、鍛煉你。

要是能真正做到這一步,也就開始認識到禪的真諦了。

人們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你有什麼辦法幫我解決種種煩惱?幫我解開綁在我身上的種種繩索?」

很多禪宗祖師們在回答他們的時候,就會反問「誰綁住你了」?

沒有人綁住你,是自己綁住自己的,有句話叫「自尋煩惱」。

所以禪宗非常強調當下有沒有覺悟到本性、本心。

所以禪宗的第一個宗旨就是「自心本來清凈、原無煩惱」。

持平常心

你做好了本分,是否還能做到對你所做的事沒有任何計較呢?

你是否在意別人對你所做的事是讚揚或批評?是否會因為別人說風涼話心裡就不高興?別人說好話心裡就舒服呢?

做好本分事不等於就保持了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該做什麼做什麼,不動心、不起念。

比如吃飯睡覺,可是有很多人就是想東想西,吃到好的心裡就高興,吃到差的心裡就埋怨。

對於這些事,不要計較好壞。用佛教里的話講就是做到「八風吹不動。」

哪「八風」呢?利、衰、毀、譽、譏、稱、苦、樂。

「利」就是順利,「衰」就是衰落,「毀、譏」就是毀謗你、譏諷你,「譽、稱」就是讚揚你、吹捧你。

你做任何事情,在這八種情況下都能不動心,那是需要很高修養的。

有時儘管你嘴上會說「這些事我都看穿了,根本不在乎」,可是我想當別人說你幾句風涼話的時候,心裡可能就不太好受。

別人要是吹捧你幾句,雖然表面上說「哪裡哪裡」,心裡可能在暗暗自喜。

這也是人之常情,要想克服這一點,禪修要達到相當高的境界才行。

成自在人

所謂「自在」,就是自由自在。

沒有任何煩惱的束縛不就是自由自在了嗎?

做「自在人」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教里描寫的佛菩薩所追求的就是一種大自在的境界。

怎樣才能成自在人?什麼是大自在境界呢?

禪宗里也有描寫,就是「終日吃飯未曾嚼一粒米,整日行走未曾踏一片地」。

禪宗講你心凈了,才能佛土凈,心不凈到哪都躲不掉。

所以在這個花花世界裡,如果你能做到對境不起心、不起念、不著相,那你就自在了。

上面我給大家講了三個步驟,即「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

有些人聽了我這三句話,覺得很有意思,就問能不能再對上三句,讓它成為一個對聯呢?

我想了想,覺得對上這三句話比較好,今天也分享給大家:

行慈悲願、啟般若慧、證菩提道。這三句話應該算是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精神。

行慈悲願

大乘佛教從哪入手?

從慈悲入手,慈悲就是拔苦與樂,對眾生要行慈悲,而對自己來講也是一個修證的過程。

從最切實的來講,怎麼才能行慈悲?

慈悲就是你的本分事。

啟般若慧

「啟」就是開啟,而「般若」本身就是智慧的意思,那麼為什麼不直接把它翻譯成智慧呢?

因為它跟我們平時講的智慧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

我們平時講的智慧就是指一個人很聰明,或者這個人對事物能夠分辨得很清楚。

可是正是這種分別的思維方式讓我們產生了一種分別心、執著心。

在佛教看來最基本的一個分別就是我跟他人的分別,即「我執」,一切的煩惱歸根結底是來自「我執」,將我和他人對立起來。

要怎樣破除這種分別與執著呢?

這就要用般若的智慧。

所謂般若的智慧就是消除這種分別,它是一種平等的智慧,用《金剛經》里的話講,就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只有這樣你才會有平常心,不會去計較得失。

佛教就是要你用般若的智慧去消除分別心、執著心,以及由執著心產生的貪、嗔、痴這「三毒」。

貪就是貪得無厭,嗔就是惱怒,痴就是不明事理。人的一切煩惱就來源於這「三毒」。

有人會問佛教講消除「執著心」、破除「我執」,這和人生目標、人生追求有沒有矛盾?

佛教並不是要制止你有人生目標,而是說你要找到自己恰當的人生目標。

人最難的就是自我認識,把自己放在一個恰當的位置。

如果你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上,瞎追求這個追求那個,那很可能就會出問題。

一旦你把自己放在恰當的位置上做到最好,那就是真正的把握自我,並不是執著。

我們不要把兩種執著混淆了,做事情要有執著心,這是佛教里講的「精進」,是佛教所提倡的,它不同於我們這裡要破除的「我執」。

證菩提道

《法華經》里講,佛是為了一個大因緣來到世間的,這個因緣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佛知見就是般若的智慧。那麼佛教追求的是什麼呢?

就是「證菩提道」。菩提就是覺悟。

佛教說,這種般若的智慧就是讓你悟到自己的本來面貌。

如果你回歸到真正的自我,就是自由的。現在人最痛苦的就是自我的失落感。

比如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法律、規則都是一種必然性的體現,是不能隨便違背的,違背了就要收到懲罰。

如果你認識到這種必然性,按照這種必然性去做的話,那麼你到哪都是自由的。

總的來說就是我們要有覺悟,這樣才能獲得自由自在。

活在當下

佛教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脫離世間,恰恰相反,它是從當下做起。

你的命完全由自己決定,你造這樣的業,就受這樣的報。

因果理論是兩方面的,它不是要你消極等待,你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叫「命由己定」。

所以佛教強調的是當下,是靠你的覺悟來解決自己的生死、煩惱問題。

這是一個神奇的功課!只需16分鐘既可完成。總閱讀已超過100萬,精選奇蹟分享已超過1000條。

給您信心與能量,解決困惑、疾病!約您每早7:00、每晚9:00共修……

看完本文,你有什麼收穫?

歡迎留言分享!

編輯|開開

審稿|建君 淑清 桂桂 春梅

來源|騰訊佛學(ID:rushidao_qq)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者Changer 的精彩文章:

聊天注意這三點,讓你成為受歡迎的人!
戒寶法師:南極之行,觸摸生命、見證奇蹟!

TAG:禪者Chang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