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這樣布施,縱使布施不過一斗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

這樣布施,縱使布施不過一斗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

【原文】

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迴向而已。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今施數千金,而師不迴向,何也?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鍾離授丹於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複本質。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凈,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這樣布施,縱使布施不過一斗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譯文】

什麼叫作半滿呢?《易經》上說:「一個人不積累善行,就不會成就好的名譽;不積累惡行,就不會有殺身之禍。」《尚書》上說:「商朝的罪孽,像穿的一串錢那麼滿。」就像把東西放在容器中一樣,勤奮地去積累,就是滿;懈怠而不去積累,就是半。這是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

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到佛寺里去,想要送些錢給寺里,可惜身上只有兩文錢。把這兩文錢布施給寺院,寺里的住持親自替她求懺悔滅罪。後來這位女子進了皇宮富貴了,帶了幾千兩的銀子來寺裡布施,但這個住持只是叫他的徒弟代他替那個女子迴向而已。

那個女子就問住持說:「我從前不過布施兩文錢,師父就親自替我懺悔;現在我布施了幾千兩銀子,而師父不替我迴向,不知是什麼道理。」住持回答她說:「從前布施的銀子雖然少,但是你布施的心,真切虔誠,所以非我老和尚親自替你懺悔,不足以報答你布施的功德。現在布施的錢雖然多,但是你布施的心,不像從前真切,所以叫人代為懺悔,也就夠了。」幾千兩銀子的布施,只算是半善,而兩文錢的布施,卻算是滿善,道理就在於此。

漢鍾離把點鐵成金的丹法傳給呂洞賓,鐵變黃金,可拿來救濟世上的窮人。呂洞賓問鍾離說:「變了金,最終會不會再變回鐵呢?」鍾離回答說:「五百年以後,就會恢復它的本質。」呂洞賓說:「像這樣就會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鍾離說:「修仙要積滿三千件功德,你這句話,三千件功德已經做圓滿了。」這是半善、滿善的又一種說法。

另外,一個人做善事,而內心不執著於行善,做任何善事,都能夠成功而且圓滿。如果內心執著於行善,即使終生都勤勉努力地做善事,也只不過是半善而已。譬如拿錢去救濟人,要內不見布施的我,外不見受布施的人,中不見布施的錢,這才叫作三輪體空,也叫作一心清凈。

如果能夠這樣布施,縱使布施不過一斗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即使布施一文錢,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如果這個心不能夠忘掉所做的善事,即使施捨了二十萬兩黃金去救濟別人,福還是不能圓滿。這是半善、滿善的又一種說法。

摘自《了凡四訓學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