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多必失,古人早就告訴我們的智慧,幾句牢騷話帶來的牢獄之災
人們常說禍出於口,一時的口舌之快往往會招致始料未及的災禍,所以老人們經常會戒訓晚輩——多聽少說。但即使是非常智慧的大豪們也不能輕易做到謹言慎行。公元1079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三年,在我國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大文豪蘇軾就因一時的牢騷之言而扯出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案子——烏台詩案。此案最終不僅僅使蘇軾自己遭受牢獄之苦,降官流放,而且還牽連了一眾交情甚好的友人,這件事對蘇軾帶來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啊!
蘇軾石像
其實此案的起因僅僅只是移職湖州的蘇軾在到任後向宋神宗寫的謝恩上表中發了幾句牢騷而已,但就是這幾句牢騷,被一直看不慣蘇軾,正暗暗找他茬的御史何正臣、李定逮了個正著。於是何正臣幾人商議借"蘇軾上表用語暗藏譏刺朝廷"之意,給蘇軾定了若干條罪名,上報給了宋神宗。御史們還收集了蘇軾之前寫的大量詩詞,一篇篇的端詳細看,終於讓他們找到了一百多首符合他們心意的詩詞。在這些詩詞中,蘇軾都曾或多或少寫了些暗射朝政,抒己不滿的詞句。這些發現可是不得了的,宋神宗為此大為惱怒,於是命御史們嚴肅處理這起案子。
蘇軾詩詞作品
而當時在湖州的蘇軾尚不知自己一時的多嘴竟給自己和親友帶來了諸多麻煩。蘇軾的好友王詵得知這個消息後便知不妙,於是趕緊聯繫了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轍聽後又立即派人前去湖州告知哥哥蘇軾。湖州的蘇軾在聽到這個消息後嚇得大驚失色,心中更是懊悔不已。可是事已至此,除了跟隨皇帝派來的欽差回京聽候發落,已無他法。在途中蘇軾真可謂是膽戰心驚極了,甚至一度有了輕生的念頭,但是清醒過來一想又怕自己這一死可能會連累眾多的親朋好友,所以便打消了這個念頭,老老實實的回了京都。回到京都,蘇軾什麼都來不及做就被逮捕送進了御史台的監獄。
蘇軾
在獄中,蘇軾接受了審訊,御史們要求蘇軾自己陳述罪行,可是蘇軾覺得自己實在冤枉,便只說了些無傷大雅的小事。御史們對蘇軾的表現很是不滿意,於是拿出了他以前寫的那些詩詞,指給他說:"這些詩詞中是不是都在暗暗映射朝廷,表達你的不滿?"御史們將詩詞一一指出,容不得蘇軾否認,最終他只能說:"是"。蘇軾心想,我也不過是表達表達自己的建議罷了,並沒有任何嘲諷朝廷的意思啊!當然蘇軾也知道,那些御史是不會聽他解釋的。之後,御史中丞李定將蘇軾供認不諱的案情上報給了宋神宗,宋神宗聽後惱羞成怒,告訴李定一定要查出與蘇軾互通書信之人。
蘇軾書法作品
烏台詩案是一起多人受累的大案,這一點蘇軾似乎早有預料,否則當初也不會因為怕連累親友而不敢自盡了。王詵、王鞏、蘇轍、黃庭堅、司馬光等一大批人都受了此案的牽連。宋神宗大怒,本是要嚴懲蘇軾的,但是蘇軾是當朝有名的學士,在朝在野都極有聲望,兼之吳充、曹太后、王安石等人紛紛上書為其求情,所以宋神宗最終並沒有治罪太嚴,滿朝商議後決定將蘇軾流放至黃州。
為蘇軾求情的王安石
值得一提的是在為蘇軾求情的人中多是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而一直與蘇軾交情甚好,詩詞互答的保守派卻是默無聲息,絲毫不敢為蘇軾上書求情。而且經此變故,對蘇軾也不能說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烏台詩案後,蘇軾的詩詞作品較以前有了很大的差異,詩詞的風格由少年時的無端感嘆,逐漸轉向了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洒脫,他的詩詞更加成熟而具韻味,這也就造就了我們後人所了解的那個蘇軾。
蘇軾書法作品
不知遭此橫禍的蘇軾在流放至黃州的途中是否有過反思檢醒,而作為後世人的我們確實應該以史為鏡,從蘇軾烏台詩案中受到一兩點的啟悟,謹記"謹言慎行"這四個字。雖然烏台詩案的指控對蘇軾來說十分的牽強,但是蘇軾也確有不妥之處。說兩句牢騷話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我們皆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慾,鬱悶了當然要想辦法紓解,但是蘇軾的不妥之處就在於選錯了傾瀉鬱悶的對象。宋神宗是大宋朝的皇帝陛下,是無人敢違逆的天下之主,每日管的是天下大事,這樣的人又怎會聽蘇軾的牢騷之言呢?所以蘇軾當在烏台詩案的遭遇中學到許多,作為後世人的我們也是如此不但要學會謹言慎行,也要學會如何正確選擇傾吐鬱悶的對象,因為一旦選擇錯誤便會禍事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