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送到幼兒園後每天哭,連續三個月哭到舉校聞名,兩年後...
loky媽是兩年多前就關注我們號的「鐵粉」,因為時常找我各種聊,所以逐漸也像是認識了很久的老朋友。在孩子兩歲前,她一直覺得自己養了一個天使寶寶:不鬧覺、不挑食、不愛哭、呆萌可愛,特別省心。
可是到了孩子入園後,卻發現各種問題陸續暴露出來:
別人家娃上幼兒園最多哭一個禮拜,她的娃每天哭,哭了三個多月……舉校聞名;
有事不敢和老師說,包括上衛生間,所以第一個學期好幾次到了家門口就尿褲子……
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鬧,她的娃就遠遠看著,無論怎麼對說「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啊」,就只會一直拉著媽媽的手不肯放……
樁樁件件,讓loky媽覺得特別喪,也很焦慮。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她異常迫切地希望我可以幫她迅速找到一些破解女兒內向性格的方法來擺脫「困擾」。因為在她看來,我除了研究過很多的專業資料,還有個慢熱敏感的娃OK,有充分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一定可以幫到她。
確實我在這方面感觸很深,可以給到不少建議,但也正因為在實踐和操練,我很深刻地意識到,娃可以有改變,也會給到我們驚喜,但需要大人引導的同時,也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想要「迅速」那是沒可能的。
引導從來不是靠幾個技巧、幾個金句就能撬動娃的,只有日積月累的鼓勵和認可。點點滴滴的小事在孩子內心積聚起來的力量,才可以讓他們突破自己本身性格的局限,有足夠的力量得以自信。
我很慶幸,她願意相信、接納,並且一直努力踐行著,堅持到了現在。
所以去年年末,當她激動地和我分享女兒迎來「里程碑式」的大跨步時,我邀請她將這兩年中的點滴梳理下來,因為我知道這一定會給到有相同困惑的你們參考、支持和信心!
文|loky媽
如果說女兒的慢熱內向在最開始並沒有讓我太緊張的話,那麼真正讓我有些焦慮是從某一次家庭聚會開始的,我被人當著面說「我覺得你們家孩子很可憐,你看她都不願意與人交流,你們要多花時間陪孩子,多帶她到人多的地方去……」
我知道對方沒有惡意,但就是莫名覺得難過、委屈,以及一點生氣。這給人帶來的壓力巨大——好像孩子不善言談、膽小怕生是爸媽長期不負責或者家有暴力虐出來一樣。
我有很用心地帶娃,可孩子還是這樣,怕這怕那,分離焦慮嚴重,任何事情都不敢嘗試,動不動就哭,也不會主動交朋友!
各種辦法我都試過了,好說歹說,威逼利誘都不管用!還有次氣到失去理智把孩子關到門外,她在門外嚎啕大哭,我在門裡淚流滿面……
在幾次幾欲崩潰的時候,我找OK媽開解,在她的鼓勵下,我一點點努力改變著。兩年間,我也有過」小小的懷疑「,孩子真的能改變嗎?
直到去年年末迎來娃的爆髮式「進步」時,我激動不已:
- 起先是聖誕節,她看到聖誕老人(完全是陌生人)
主動跑過去很大聲地打招呼說了
「merry Christmas」,要知道兩年前,有聖誕老人來握她的手,她直接嚇哭了。 - 新年的學校合唱節,孩子
主動和老師申請領唱了
,全程面帶微笑,舉止落落大方,沒有一絲怯場!全園的老師見到我都說「loky表現太棒了,我們都驚艷了」 - 過春節,她自己
勇敢挑戰了過山車、大擺錘
……比我這個當媽媽的還有種!而之前連坐木馬都要人陪。
這些可能對於本身外向的孩子看起來再正常不過,但對於一個兩年前對陌生人完全抗拒、躲避的內向娃兒來說,在我看來算得上是「基因突變」級別了。
我都做了什麼?
1、我們都曾誤解過「內向」:內向是不好的,不受歡迎的?
對「內向」擺正心態,這是起步,也是我認為最難的一步。
在發現孩子內向之後,我也找了一些兒童心理發展相關書籍來看,知道了心理學上對性格的定義並無好壞之分,區別只在於外在表向。
外向人格者則對外在世界,即人群及活動充滿興趣,從外界吸收能量,在人群中積聚能量、煥發活力;
內向人格者被內在世界,即感受和思想吸引,總是向內審視,在獨處時積聚能量,在人群中能量會散掉。
並且,沒有人是純粹的內向或者純粹的外向。
然而知曉道理是一回事,能不能接受又是另一回事。
心裡始終覺得如果孩子不能在人群中侃侃而談、神采飛揚,好像就有點問題了,會擔心他將來在人際交往中會吃虧、不合群,畢竟社會總是偏愛有社交能力、有行動的人,而不是有深刻思考的人。
蘇珊凱恩《內向性格的力量》TED演講↓↓↓
我自己也是個內向的人,每次聚會,我總會給自己找各種理由不去,就算去了,最多呆1個小時就想走了;可就像李宗盛歌詞里唱的「然而大夥都在,笑話正是精彩,怎麼好意思,一個人走開」。
但我也總不願意承認我的內向,還總和旁人說「真不知道我這樣的『話癆』為什麼會養出這樣內向的孩子」,用來掩蓋我內向性格的事實。
跨出對內向性格的接受,我從這樣兩句詮釋中找到了力量:
1. 合不合群沒有那麼重要,被接受、被欣賞才是!如果維持一段關係需要委屈自己、為難自己,甚至要逼自己不斷退讓、忍氣吞聲,那,不如沒有關係。
2. 內向不等於無能,不等於沒有合作能力,也並不意味他就沒有朋友。
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影帝梁朝偉先生就是一個很內向的人,他有典型的社交恐懼症:害怕被人群關注;但在演戲的時候,他覺得自在舒服,演得巨好,合作過的明星導演都狂贊的。
所以,內向只是一種性格類型,而不是智商、能力或者別的什麼問題。
而且,事實上內向人更勇敢,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迎合說「去」是很容易的,拒絕說「我不去」抵抗社交壓力需要更多的勇氣。
2、所謂「膽小怕生」,不過是因為內向孩子的神經系統的反應更為強烈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內向、膽小?因為神經系統更為敏感。
相比外向者,內向者的神經系統對社交場合以及感官體驗的反應更為強烈。
看見生人,孩子就容易害怕,無論怎麼勸都不會開口叫人;
到陌生環境中、面對新鮮事物會手足無措;
和一群小朋友玩中途突然走開「不想玩」。
這些都是因為他對生人、新鮮的事物、熱鬧的環境更為敏感,需要經過更長時間的觀察、適應才有勇氣踏出第一步。這些可以說是「慢熱」,但並不是「畏縮」、「情緒化」、「害怕」。
唯一一位不敢爬假山的小姑娘↓
所以,當孩子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逼他「見到人要叫啊」、「你去和你的朋友玩,別黏著媽媽啊」、「快來玩這個,很好玩,一點都不可怕」……是不能被他的世界get到的。
如果再加上些指責,不但不會有「激將」效果,反而讓他更加緊張,更加想要逃避。
因為我已經相信,再內向的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朋友,也有自己的生存法則,所以我告訴自己需要做的只是「製造機會,帶他去認識更多人、更多的世面,但不干涉他融進這個社會的過程。」
具體來說,我做的事可以歸納為這幾條(我很感謝OK,她一直告訴我她帶OK時的感受和一些具體的做法):
- 安靜地、堅定地陪在他的身邊,在他不敢上前的時候,輕輕摟著他就好了,不提要求、不給建議。
- 在他躍躍欲試的時候,不斷鼓勵他。
註:2014年,墨爾本大學研究院薩拉·惠特爾對188名青少年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當母親熱情地支持並鼓勵孩子時,就能促進孩子的眶額皮質的發育,這一重要的大腦結構有助於提高孩子共情與愛的能力,做決定的能力。
不過,這個過程還是挺漫長。
像Loky,入園的第一個合唱節後,就夢想著當指揮。每次合唱節、藝術節我都鼓勵她報名。但直到現在,馬上畢業了,她還是沒有勇氣和老師自薦。欣慰的是上次合唱節她勇敢報名領唱了。
3、孩子敏感慢熱內向,該接納還是該輕推?
內向的孩子的很多優點在不善社交的表現下被隱藏了。
事實上,他們有比別人更強的專註力、獨立精神、忍耐力以及創造力,更有能力可以獨立完成很多任務。
就像蘇珊凱恩建議的,對我們爸爸媽媽來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汲取自己天生的力量——成為傾聽者、觀察者、思考者和安靜而堅定的行動者。
所以,支持孩子本身的天性優勢也是我幫助孩子積累力量的一個突破口,具體的做法有:
1、安靜地發展興趣愛好
內向的人有一項超能力——能夠在獨處中找到力量,能深入專研一件事,並長期保持專註。
內向者享受那些「孤獨」的、反覆的、專註的練習。
所以,不妨讓他們學一學畫畫、下棋、學習樂器等等安靜的愛好。這些「比別人厲害一點」的地方將給他們帶來莫大的自信。
我記得OK媽提起過,OK很愛畫畫,並且一直畫的很好,她一直像小迷妹一樣的去欣賞他的畫,是發自內心的欣賞,而不是只是單純為了鼓勵,這當中是有去感受孩子的表達的。就像有一次,幼兒園老師把所有孩子們的畫拍下來發到了班級群里,沒有任何提示具體是哪個小朋友畫的,但OK媽一眼就認出來了,OK和開心也很意外。我理解裡面飽含著對孩子的愛與真正的了解和鼓勵。
所以有一天,OK說,媽媽我那麼愛畫畫,很多小朋友都很羨慕我,他們想與我做朋友。OK媽說,她知道了,力量和自信開始積攢了~
那一次的分享讓我很受觸動!
2、幫助他減輕對社交的壓力
內向者的社交障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與人相處時容易緊張,不知道怎麼和別人聊天,怕說錯話。
STEP1:提前預演,幫助孩子獲得掌控感
在進入會讓孩子緊張的環境前,先進行心理建設,講講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事情,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他想邀請小朋友來參加自己的生日會,要和小朋友怎麼說,小朋友們可能會有什麼反應(答應來或者不來),他可以怎麼應對等等。
這樣一通「演習」下來,他進入社交場合時就不至於無話可說。
多幾次,他心裡就明白接下來哪些情況自己可以輕鬆駕馭,就能獲得掌控感,也就能基於自己舒適區的認識作出選擇。
這類孩子你要給足準備的時間!
STEP2:讀出孩子的心聲,引導孩子表達
Loky第一次上鋼琴課,全程都沒有和老師互動,老師問「你可以自己彈一遍嗎」她一聲不吭。
以我們多年的相處經驗,我猜測她應該是因為不理解老師所教授的內容,而不是因為不喜歡上鋼琴課,於是就小聲地和她說「如果你不懂,就直接說『我不會』」。
後面再碰到不懂的內容,她也會表現出「無動於衷」的樣子,但過個5秒左右,會很小聲地說一句「我不會」。
3、給他獨處的空間
我原來一直有一個疑惑,為什麼孩子在學校表現非常好,溫和有禮,但回到家就脾氣暴躁,又哭又鬧。
後來知道,因為內向如她在學校很克制自己和老師、同學交往相處,回到家時她已經精疲力盡,所以就容易把情緒宣洩在她唯一可以宣洩的人——媽媽的身上。
給他獨處的時間來解壓、發獃、無所事事是非常必要的。內向的人需要一個"恢複壁龕",它就像一個能量充電器,當你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衝鋒陷陣後,需要回到這個"恢複壁龕",獨處靜坐、散步、養花、遠離喧囂,找回自己,讓消耗的能量得以恢復。
4、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自信
要應對孩子的一些問題,很早就在OK媽的推薦下看了勞倫斯·科恩的《遊戲力》這套書,她自己也給了我很多和孩子遊戲互動的點子。
第一次覺得遊戲的神奇是女兒小時候帶她打預防針,女兒非常害怕,哭鬧得很厲害。後來我受到書里的啟發,就買了一套醫生打針的玩具,讓她給我打針,我假裝很害怕,她來勸我。這以後再帶她打預防針就勇敢了很多,一般都是打完了才哼哼唧唧幾下。
女兒3周歲不到一點的時候,突然每天哭著要和我去上班。每次我上班前都讓婆婆早早帶她出去。但有幾次遲了,她就各種鬧,哭著哭著就會吐,虐得我想死的心都有了。
OK媽當時就建議我再遇上,那就順著她,抱著她回房間沙發坐著說,好了,我今天不去了,今天媽媽休息休息,然後把她的身子當枕頭,然後佯裝睡過去了。小傢伙肯定還沒完,她會呵呵笑,也會來「吵醒」你,你就繼續逗她玩。孩子真的就會放鬆下來,情緒好了,就能溝通好。
我起初將信將疑,後來一用,驚呆了,我認定為「邪門」的有效。那天女兒不哭不鬧,但是要我答應早點回家。所以我也就特意請假提前半小時回到了家,之後情況就好了很多。
因為真正體會到遊戲力的好處,所以我現在經常會和孩子玩一些遊戲,比如角色扮演,孩子在遊戲中會比較容易放鬆,也容易天馬行空,展現出她活潑開朗的一面。
有一次當Loky在專心給她的芭比娃娃換衣服的時候,我在一旁」扭扭捏捏「地表現出感興趣。Loky先是覺得有點意外,然後很快看穿了我的心思,憋著笑故意不和我說話,我繼續扭扭捏捏,她終於忍不住笑了:「媽媽,你是想和我一起玩嗎?「我點點頭。她就很得意:」你想和我玩要說出來的哦。」
哈哈,這可是我平常鼓勵她說的話呢。
最後想說的是,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孩子,在勇敢邁出一步之後都是有可能又退回到自己的「殼子」里不動彈的,但沒有關係,慢慢來,一點點在改變就足以!
OK媽說:
正如loky媽在最開始所說,很多時候,內向媽媽更大的敵人並不是孩子內向性格本身,而是我們自己帶著娃在社交過程中招來的種種不理解和質疑。所以當我們指引著孩子的同時,也同樣需要強大著我們自己的內心!
希望今天的分享也能給大家一些鼓勵和信心。咱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