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一片「聰明葯」,吃了變學霸?醫生:無知的家長,別再耽誤孩子

一片「聰明葯」,吃了變學霸?醫生:無知的家長,別再耽誤孩子

「考前吃一片,成績跳一跳」。近日,號稱有著神奇功能的「聰明葯」悄悄在少數學生、家長中流行,學生們持幣待購,家長們四處打聽。

不少媒體為表達對學生、家長對藥物濫用的無知,將這種「聰明葯」比喻成冰dú,號稱「越吃越上癮」,給正在進行正常藥物治療的患兒和家屬,帶來巨大困擾

一片「聰明葯」,吃了變學霸?醫生:無知的家長,別再耽誤孩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來自北京、上海等多家醫院的權威專家表示:「聰明葯」的真正適應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也就是俗稱的多動症,目前在國內的就診率較低,對藥物的顧慮可能導致就診率繼續走低。

一、什麼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俗稱「多動症」,屬於兒童期最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其危害可能影響終身。

如何區分究竟是活潑好動還是「多動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鄭毅教授指出,「多動症」的核心癥狀是注意缺陷、多動和衝動。當兒童出現與其發育水平不相適應的注意不足、活動過度,同時伴有學習困難、對立違抗、情緒或社交等單一或多個功能損害問題,則應考慮存在「多動症」的可能。

一片「聰明葯」,吃了變學霸?醫生:無知的家長,別再耽誤孩子

如若不能在患兒早期及時有效干預,隨著年齡增長,極易發展為抑鬱焦慮或者物質濫用等其他精神疾病。因此,「多動症」需要長期、系統、有效地治療,在這一過程中,尤其強調早期識別與積極干預。

二、如何儘早發現「多動症」?

上海新華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 張勁松教授提到,「多動症」發生於兒童時期,能否及時發現並認真對待,家長是最重要的把關人。想要儘早發現並正確診斷,要關注「多動症」的兩大核心癥狀:

1、注意不集中

比如,玩積木或其他遊戲時顯得不專心;上課專心聽課的時間短暫;老師布置作業的時候常聽不清,以致做作業時常出現遺漏、倒置和解釋錯誤等。

一片「聰明葯」,吃了變學霸?醫生:無知的家長,別再耽誤孩子

2、多動、衝動

幼兒時間:開始學步時以跑代走,翻箱倒櫃等;學齡期:上課時小動作不停,喜歡招惹同學/同伴,從而發生爭吵或打架,好插嘴和干擾大人的活動,易引起大人厭煩等。同時,還會伴發情緒不穩定,無故叫喊或哄鬧,缺乏耐心,做事急急匆匆等特徵。

如果孩子同時出現以上表現,家長應當考慮其是否有患有「多動症」的可能,並儘快就診。

三、「多動症」如何治療?

臨床上ADHD的治療原則:多重防治 ,規範診療。ADHD需要長期的治療,通常建議綜合治療: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行為訓練,家長培訓等)。

中南大學湘雅二院精神科主任醫師蘇林雁教授指出,目前中國CFDA批准用於治療ADHD的西藥主要有兩種:非興奮劑藥物-托莫西汀和興奮劑類藥物-哌甲酯。臨床上,只有經專業醫生詳細診斷評估,確診孩子患上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才能遵醫囑服用藥物。

家長口中的「聰明葯」多半是「哌甲酯類藥物」,隸屬於中樞興奮劑類,是用來治療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孩子的藥物。同時,這類藥物屬於管製藥品,不能隨便購買,需要到具有相關資質的醫療機構才行。如果像近期沉迷於「聰明葯」的考生和家長一樣,濫用這類藥物,會給孩子的身心帶來極大的危害。

另外一種治療ADHD的藥物為鹽酸托莫西汀,是一種治療ADHD的非興奮劑類藥物,不會導致藥物依賴,無成癮風險,因此,如果家長擔心成癮風險或者患者已經存在相關成癮問題,非興奮劑鹽酸托莫西汀是一種更安全的治療選擇。

當然ADHD治療應是包括藥物、父母培訓、學校干預和兒童行為矯正等措施的綜合治療,如果診斷為ADHD,需要到醫院,遵從專家的建議,進行規範化的綜合干預。

一片「聰明葯」,吃了變學霸?醫生:無知的家長,別再耽誤孩子

四、藥物濫用危害大,心理健康莫忽視

明明是給「多動症」兒童使用的常規藥物,搖身一變成為考生們的「聰明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副書記、成癮性疾病研究專家趙敏教授提出,「聰明葯」濫用的背後可能反應出家長期望過高、學生急功近利、學業壓力大、考試焦慮等不良心理社會因素。不僅折射出孩子考試焦慮等心理問題,也反映了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不重視與錯誤認知。考前壓力問題在門診中較為普遍,尤其容易發生在在成績好的孩子身上。這些孩子學習能力強,家長和學校都對其寄託厚望,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家長對孩子成績的過分關注,就可能『壓垮』孩子。

談到孩子的心理疾患,無論是小學階段易發生的多動症、還是中學階段的焦慮和抑鬱,都比較常見,而且跟家庭因素有很大關係。因此家長不應只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更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強與孩子溝通交流,關注孩子的情緒行為變化,發現心理問題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一片「聰明葯」,吃了變學霸?醫生:無知的家長,別再耽誤孩子

青少年是物質濫用的高危人群,許多心理社會因素與物質濫用相關,包括心理疾病、家庭環境因素等,因此積極預治心理疾病、改善家庭環境有助於預防物質濫用。

「聰明葯」被濫用的背後,可能有學生自身學業壓力、心理疾病與家庭環境及教育兩方面的原因,需要引起家長和全社會的反思。對於有ADHD的患者,只要在專科醫師指導下規範治療,發生藥物濫用的可能性很低,如何正確認識多動症(ADHD),早發現早治療,尋找專業進行規範化治療才是聰明的選擇。

特別鳴謝: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鄭毅教授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副書記、成癮性疾病研究專家 趙敏教授

中南大學湘雅二院精神科主任醫師 蘇林雁教授

上海新華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 張勁松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9健康網 的精彩文章:

阿司匹林,是預防心血管病的「好幫手」!特別對5類人來說
白髮會拔一根長十根嗎?你可能被騙很多年了

TAG:39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