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觀察:教師核心素養之我見

教育觀察:教師核心素養之我見

校長觀察


教師核心素養之我見

教育觀察:教師核心素養之我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要想在教育中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提高育人質量,教師要具備因材施教的育人素養、開發能力的課程素養和善於「系統重組」的信息素養。

「育人三分鐘,成長十年功」。要想在教育中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提高育人質量,教師除了應具有執著的教育情懷之外,還需要具備三大核心素養。

因材施教的育人素養

一個班級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各有特點。教師應不斷提升因材施教、因人育人的能力,掌握育人藝術,使自己善於觀察、分析學生的不同特點區別施教。教師要加強前沿教育理論學習和實踐,尤其要不斷豐富心理學理論知識,走向「各適其性,各逐其生」的育人境界,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教育坐標,促使他們把特長做厚,把短板拉長,各盡其能,各展其才,釋放每個學生自身的創新創造才能。

記得有位教師進了教室,在白板上點了一個黑點。他問學生說:「這是什麼?」大家異口同聲道:「一個黑點。」老師故作驚訝地說:「只有一個黑點嗎?這麼大的白板大家都沒有看見?」這件事啟發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教師不能只盯著那個小小的「黑點」,要練就慧眼識珠的能力,避免「割裂的評價」,善於用智慧的眼睛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

當然,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缺點和短處,教師要注重增強自己的教育觀察力、判斷力,提高精準施教能力,使不同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加強自身個性化指導和評價能力的培養,要看到學生的優點,使每個學生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開發能力的課程素養

課程是學生成長的載體,也是教師育人的「根據地」。新時代的教師角色要發生轉變,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教材的使用者,而是課程的開發者、生成者和創造者。教師應根據時代發展特點和學生成長需要開發出豐富多樣、利於學生髮展的課程資源。課程開發力是教師的核心能力,教師成長要瞄準這個發展方向。

目前,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部分資源脫離學生的生活環境,滯後於時代發展,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共鳴。教師在成長中要注重學習並升華自己的課程理念和思想,強化課程開發技能訓練及提升,提升自己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創造性的優化應用,力求創新出特色課程。教師要立足於學校周圍環境,學習當地人文知識,有機整合學生所在區域的教育資源,讓學習內容「接地氣、聚人氣」,增強向心力,努力將每個學生培養成全面、立體的人,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吃的健康、發展的均衡」。

教師要樹立大課程觀,善於走「學生路線」開發複合型課程,構建大課程體系,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繫,拉長課程育人「鏈條」。教師要不斷豐富課程整合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驅動學生整合運用各科核心知識,提高學生對不同知識的融會貫通和統籌運用能力,發揮課程的綜合育人作用。教師應通過課程建構推動學生從學校人向社會人轉變,從單一人向完整人轉變,從一般人向個性化發展的人轉變,使學生素質能夠適應時代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善於「系統重組」的信息素養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和VR/AR等人工智慧技術越來越普及的「互聯網+教育」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具有越來越強的合作性、交互性和聯通性,信息化教學和學習會成為教師、學生的常態行為。因此,教師應重視這種信息化中的「化」的內涵,突出教育教學的重組和流程再造,必須以人的發展為本,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實現對傳統教育的價值重構、結構重組、程序再造、文化重建,轉變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把創新和改變當成學校和教師發展的內生動力。要基於學生的全面、自由、個性化發展,全面提升教育的內在品質,真正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人人能學」的目標。

總之,教師要主動提升核心素養,並不斷向教育家型教師目標邁進。

(作者楊啟鋒 單位系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文化路小學齊福校區)

《中國教師報》2019年04月10日第13版 版名:教育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知情意行」涵養思政課入腦入心
鄭春華:讓孩子體會平凡背後的偉大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