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鋼鐵水泥築成的歲月

鋼鐵水泥築成的歲月

編者按

趙守光、趙守軍,過去耳聞甚少。近年來,趙氏兩兄弟的紀實攝影作品不斷新鮮出爐,總是給人驚喜。引起了圈內人士關注,並點贊頻頻。獲獎、展覽、出版,視覺眼前一亮,情節讓人感動。

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們都是從一線工人車間做起。哥哥趙守光一生紮根鋼鐵廠,弟弟趙守軍在水泥廠廝守了28年。他們分別以用鋼鐵、水泥的硬骨頭精神,零距離地記錄了張店鋼鐵總廠、淄博水泥廠曾經的火熱,講述了同事們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鋼鐵無語》、《水泥漢子》紀實專題,膠片雖然有些褪色,但歷史更顯滄桑和厚重;影像雖然沒色彩,但生活更顯力量和深沉。

趙氏兄弟這一幅幅不帶功利色彩的感動瞬間,可稱得上是歷史的切片,工人的頌詩。

趙守光

1955年生於淄博。在國有鋼鐵企業從事政工管理工作。現為山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自由攝影師。《鋼鐵無語》攝影專題,獲山東省第十二屆攝影藝術展紀錄類銅獎;《紙上得來》,獲淄博市第九屆文藝精品工程獎。出版攝影散文集《紙上得來》、工業攝影集《鋼鐵無語》、雜文集《忽然想到》、紀實散文集《西樓憶舊》。作品傾向於紀實。

這組照片定名為《鋼鐵無語》,緣於我對鋼鐵的理解,對鋼鐵工人的理解......

煉鐵高爐熱風爐煙囪修建

工人們在做油漆前的清砂

煉鐵高爐提升電梯支架安裝

煤氣管道焊接

沉默的鋼鐵大音希聲,它堅毅的品格是多麼的純粹;而默默奉獻的鋼鐵工人又是多麼的酷似鋼鐵,只是比鋼鐵更多了些無聲的柔情。英雄無語,天真從容;鋼鐵無語,歲月真情。

工人們在滴水成冰的寒冬作業

工人們冒雪運輸管道

工人們的水杯

煉鐵爐台吹風機旁工人在焊接維修

鍊鋼工人正做出鋼前的操作

煉鐵工人爐前清除鐵水溝

出鐵後爐前工清掃爐台

爐內大修砌磚

連接煉鐵與鍊鋼之間的鐵路運輸線修建

鍊鋼設備的地槽施工

燒結機廠房建設基礎剝樁

裝卸工正從火車車廂卸焦碳,背後是煉鐵高爐和熱風爐

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十年堅守崗位盡職盡責,是把日子浸泡在了汗水裡,把歲月熔鑄在了鋼鐵里。我抓拍這些鏡頭時,也沒有刻意地去挖掘、思索、頌揚什麼,就是一種自然實在的原始記錄,就是勞動者們一種常態的瞬間定格。

煉鐵高爐爐底砌磚

鍊鋼混鐵爐安裝

煉鐵熱風爐管道焊接安裝

鍊鋼混鐵爐內砌磚

熱風爐焊接安裝

煉鐵原料燒結機房建設安裝

與其說是一種企業影像資料的積累,不如說是對一個群體工作狀態的寫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個社會階層的生存縮影。

裝卸工們卸車歸來,沿鐵路線回休息的臨時宿舍

工人們在安裝鍊鋼廠房框架

一列淘汰的蒸汽機車作為企業發展見證的文化標識,像一具鋼鐵塑像靜卧在風雪中

煉鐵高爐煙囪塗刷航空警示色

專家點評:藏策(著名評論家)

工業題材是不好拍的,因為必須把工業場景中的元素化為可以構成影像語言的視覺元素。而在這以農業文明為主流的中國文化傳統中,並沒有太多的積澱和資源。趙守光先生的這組照片,將工業題材拍的如此生動,足見對拍攝對象的熟悉,以及拍攝功底的不凡。

趙守軍

1962年出生於山東淄博,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學會會員,自由攝影師,作品傾向於紀實。代表作有《裝車工》、《昔日黃沙灘,今日金沙灘》、《茫然之間》、《謀生空間》等。《斑馬線眾生相》獲得2014年度人民攝影「金鏡頭」中國新聞攝影大賽日常生活類銀獎,並在平遙國際攝影展和北京國際攝影周展出。2014年出版紀實攝影集《中國斑馬線》。諸多攝影專題在《中國攝影報》、《中國攝影家》、《大眾攝影》、《人民攝影》等報刊發表。

在城市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霓虹閃爍中,在一座座高樓大廈的身後,總有一群像他們這樣的人在默默勞作。

1997年6月,一趟趟的往返、一次次的裝卸、一日日的重複,從工人疲憊的身影、緩慢的步履可以看出勞動的艱辛

2004年6月,灑進倉門的陽光,照射出工作現場的粉塵瀰漫

2005年7月,每個小推車上要裝載半噸重的水泥,往返裝運到外運的大貨車上

2001年8月,工人們把生產出的袋裝水泥在倉庫內碼垛

這家水泥廠年生產袋裝水泥約30 萬噸,每一包水泥都通過裝車工的雙手和肩膀一袋一袋搬運到貨車上,然後被運到城市的建築工地,或通過卡車、火車等運輸工具銷至全國各地,廣泛用於鐵路、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和高層建築的建設。

2002年7月,艱苦的體力勞動,也能映射出他們健美的身影

1999年9月,為了應急裝車趕時間,工人們拉運車子都是小步快跑

這是一份繁重、艱苦的工作,但卻是他們養活自己和家人的重要手段

2000年9月,水泥裝袋機車間,工人們從這裡把袋裝水泥一袋一袋用小推車運往倉庫

1997年8月,夏日工人們裸露著上身正在碼垛,像是在修建一堵防護牆

1995年8月,夏天,對裝車工來說是最難熬的日子,悶熱的倉庫,滾燙的水泥,密不透氣,呼吸不暢,還要帶著防塵罩

2004年8月,卸車要傾盡全力,一百斤重的一袋水泥裝卸,人的手臂、腰部、腿部要全力以赴

2005年8月,工人們推著半噸重的小車,在倉庫往返地快步小跑

搬水泥,靠的是力氣。無論是年輕人還是飽經滄桑的年長者,指甲都黑乎乎的,因為常年用力抓握水泥袋,他們中大部分人的手都被水泥袋子「割」得傷痕纍纍,這些傷口一到冬天就會裂開,並且一沾到水泥的灰塵就會刺痛。

2004年7月,繁重的體力勞動,磨練出的健美體魄,飽含著的卻是天長日久的勞苦

2004年7月,裸露的、躬彎的背影上也能讀出他們的艱辛和重負

1995年8月,裝卸工喝水的水罐小車

1993年5月,水泥裝滿貨車,正打上擋板

2006年4月,裝車工正在水泥倉前為一輛散裝水泥罐車裝車

2006年4月,散裝水泥的裝運銷售,結束了裝車工搬運袋裝水泥的這種重體力勞動

但即便是冬天手上的傷口會被刺痛,他們也更喜歡冬天,因為常年帶著口罩或面罩,夏天的炎熱容易令人中暑,最熱的時候連水泥袋子都是滾燙的。

2004年7月,裝車工在裝滿水泥的貨車上,做最後的收尾整理

2005年8月,從一個個裸身上的粉塵和口鼻上的防護罩,你就會想像到勞動強度和環境對他們的侵蝕

2013年3月,水泥廠的立窯生產因城市環保的要求,結束了建廠35年的歷史,正在進行關停拆除

2000年7月,夏天裸著上身幹活是常態,這是工間小憩,他們把防塵罩摘下透口氣

2004年6月,一名全副武裝防護齊全的裝車工走在粉塵瀰漫的倉庫里

「那熱,我們真沒辦法跟你說清楚,反正如果你戴著皮手套或穿著靴子工作,裡面的汗都能倒出兩杯子來。」攝影師要與被拍攝者處在同樣的位置和姿態,才能真正感知他們的生活,對於這種熱,趙守軍感同身受。隨著工業化的快速崛起、企業的發展,手工重產業逐步被機械化取代,2007年,水泥廠終於安裝了直裝機,通過皮帶運輸裝車,生產效益大大提高了,而他們也因此成了水泥廠里、趙守軍鏡頭中的最後的裝車工。

2002年7月,這光滑的肌膚,透出的是無盡的重負和勞苦

1998年6月,無論酷署寒冬,繁重的體力透支,裝卸工們都是汗流浹背,隨時都要喝水補充體液的流失

2003年5月,工間小憩,小夥子摘下防塵口罩,見我拍照,開心一笑

2003年5月,這位54歲的工人,為了生計還象年青人一樣干這樣的重體力勞動。他見我鏡頭對著他,眼神瞬間有些疑惑

1994年5月,在水泥倉庫外,剛剛裝運完水泥的裝車工正目送水泥貨車的遠去

1993年6月,我多年去現場拍攝,和裝卸工們也熟識了。有次在勞動間隙和他們閑聊之後,我拍下了這幅唯一擺拍的珍貴影像,他們是令我從心底感動和敬佩的水泥漢子!也是我攝影生涯中最親近的勞動者!

專家點評:蔡煥松(著名評論家)

——記錄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攝影有兩個功能即記錄性和藝術性,許多發燒友大都因為沒有承擔記錄的任務,往往忽略了影像記錄性的社會價值,通常是面對攝影對象產生了美的感覺才決定拍攝的,但往往這種審美的層次尚停留在光影、色彩、構圖的低維度上。這就像裝飾畫的感覺一樣,構圖、色彩、形式都很不錯,但價值永遠達不到好的畫家畫出來的畫。其原因就是甜,所以才有人把這類作品稱為「糖水」。

我覺得這組作品的作者恰當的找到了自己有別於其它「糖水」照片的影像語言,假如影像只有記錄性而沒有一點想像的空間,那很容易是一張普通記錄或就是概念化的產物,無法吸引受眾的眼光。《水泥漢子》的作者既沒有將拍攝物做表面性的記錄,也沒有一味追求唯美的影像模式,而是像黑格爾所說的「去佔領、修改、改變這一切,把自己的心靈定性溶入自己的影像之中」。選擇採用黑白作為影像呈現形式。

黑白作品對具有的再現更具有抽象性,這是由影像載體材料特性所決定的。其材料在還原大自然色彩時以抽象成黑白灰幾種單純的調子,這就拉開了作品畫面具象和自然景物本來面目的距離。畫面上的具象雖然失去了一定的具象性,卻大大增強了抽象性,讓受眾有了更多思維和參與的空間,同時也使作者的主觀表達更加自由。讓水泥工人這一題材作品的畫面既記錄了工人勞作的真實性,又有一定的審美意味。

趙氏兄弟的影像可稱得上是歷史的切片,工人的頌詩

理想到現實

審美到個性

品像在這裡接地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美攝影 的精彩文章:

白加黑減-深度理解曝光補償

TAG:大美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