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之前,讓我們先聊聊電影的工種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將於4月13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作為一場國際性、專業性、創新性、開放性和高端化、市場化的大型電影主題活動,屆時將匯聚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行業領軍人物,針對市場動向、行業潮流等,展開新一輪的對話探討。
本屆電影節上,今年年初就已經引爆國內電影市場的《流浪地球》備受矚目。影片不僅成為本次「天壇獎」入圍影片之一,圍繞其引發的影視工業化也成為了討論的重點,尤其是在「如何展現中國電影業態轉型與格局重構」圓桌論壇上,邀請了《流浪地球》的視效指導丁燕來、概念設計張勃以及其製作公司PIXM、MORE等,共同分享《流浪地球》創作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
在《流浪地球》之前,影視工業化已備受國內影視人的關注,尤其是在業內素以「顛覆者」、「革命者」的形象示人的藍海創意雲,其滲透與改造傳統影視工業的步伐從未停歇。而在《流浪地球》火爆之後,中國科幻電影的可能性以及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發展再次成為了熱點。
那麼,現如今國內影視工業化到底是什麼情形,其與好萊塢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差距在哪?或許單說影視工業化是一個極大的話題,那就讓我們先聊一聊影視工業化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環——電影工種。
中國電影工業化生產程序跟好萊塢相比,差了40個工種
曾經有人對比過一部好萊塢電影及中國大片片尾的所有字幕,最後竟然發現,中國電影工業化生產程序跟好萊塢相比,差了40個工種。那麼,差的40個工種到底是什麼概念呢?
2017年,好萊塢就已經有173個不同的工種。現如今,在國內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安捷秀中,細分出了包含導演、製片、演員、服化道、攝影、燈光、後期、聲音、音樂音效等在內的近300個細分工種,光是道具師就能分出30多個工種,其細分程度令人咂舌。
雖然安捷秀參考了好萊塢的影視標準對工種劃分十分細緻,但是,國內在實際操作中卻沒有那麼規範。以後期特效為例,好萊塢不僅僅有專門的CG和特效導演,還有總工程師等工種。而在CG具體工種中,甚至還能細分到人、動物、風景、背景等,這些在國內,往往會由單一一家特效公司來完成。如今,雖然國內特效製作也開始由不同公司共同製作,但與好萊塢相比仍相差甚遠。如被譽為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流浪地球》,其地下城、發動機、地表、太空等2003個鏡頭是由6個特效團隊完成,而在2008年,第一部《鋼鐵俠》中約1000個左右的特效鏡頭就已經有5個特效公司或工作室共同完成。
除了基礎工種劃分更加細緻之外,好萊塢電影製作中還有一些負責轉接環節、協調資源的崗位,在國內也基本是沒有的。
如此細緻的工種及環節構成了影視工業體系的整個鏈條,並各司其職,相互交流和幫助,共同為創作一部電影而努力。
這些工種一個都不能少,一個也不能不專業
在好萊塢,不僅工種劃分十分細緻,其工作效率及專業素養也是經過一定的專業培訓的。參與電影創作的工種一個都不能少,一個也不能不專業。畢竟電影本身就是一種有難度、需要協同創作的工作,如果每個工種都有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其創作會更加順暢,也能為電影的成功保駕護航。
那麼,劃分這些工種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工種不同,專業培訓不同。畢業於電影學院錄音系的製片人王彧指出,錄音有前期、後期的區分,在好萊塢,片場錄音人員往往是話筒員,他們要掌握舉桿站位、改變指向收取聲音等技巧,而錄音師則負責錄音前期和後期的銜接,需要掌握錄音機巧,這就要求兩者的培訓內容不一樣。而在國內,錄音室里基本只有一個錄音師。
工種不同,經驗需求也不同。如好萊塢的視效總監往往由工作三四十年的人擔任,他們的實操經驗十分豐富,而國內的視效公司很多還將這一職位交付給大學生層次。放在錄音師,國內有經驗的人才也十分稀缺,而好萊塢的一些頂級錄音師至少需要三十年左右從業經驗。對比來看,國內如服裝師、化妝師、道具師、軌道師等與劇組密切關聯的職業,往往是師徒傳承的模式,而需求數量的激增,也讓項目不得不尋找影視行業的外行人搭手,這些人在經驗及專業度上難免不足。
最後,工種不同,人員構成也不同。在國內,由於許多基礎崗位並沒有專業的人才,這就導致不少經驗工種出現地域集結的現象,「燈光村」、「群演村」這類由草根組成的「電影職業團體」構成了影視的底層。而在好萊塢,光是燈光就有燈光設計、燈光技術、燈光編程、配電、追光、搭台等專業職務,人才密集度高,各人各司其職,這就不是粗糙的「燈光村」所能比擬的了。
可見,工種劃分越細緻,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要求也就越高,這也是國內與好萊塢在影視工業化方面最基礎的差別。
另一方面,面對如此龐雜細緻的工種劃分,如何做好統籌也著實令人頭疼。畢竟一個劇組中,少則幾百人多則上千人,如何協調並避免不同環節出差錯十分考驗製片管理的能力與水平。由此,在好萊塢,studiobinder成為影視人較為喜愛的製片管理工具,而在國內,立足本土的安捷秀則為影視人帶來了一整套貫穿製作前、中、後期以及推廣宣發階段一體化高效管理解決方案,這些高效便捷的工具讓影視人在安排如此龐大的創作團隊時易如反掌。
影視工業化,從專業工種培養做起
在國內,一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往往會面臨一人身兼數職,分工含糊,崗位缺失,或拉一些外行邊學邊做的情況,而這就是工種的缺失,也是國內工業體系成熟不起來的重要原因。由此,國內影視工業化還需要從專業工種培養做起。
人才培養,在院校更在實踐。國內影視行業出現的長久以來的人才缺失,最根本在於職業教育體系的不完善,專業人才的增長及成長速度遠遠跟不上國產電影的增長速度。由此,開設專業的職業學院或專業,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的培養,進而強調影視人才的實踐經驗,從專業院校及現場實戰共同實現對不同工種專業人才的培養。由上海大學和加拿大溫哥華電影學院合辦的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就是這樣一所學校,其專註於電影特效,界電影教育體系接軌,設置了精密的、高強度課程,與藍海創意雲合作將理論與實戰相結合,為國內影視行業輸送了大量的影視專業人才。
學習好萊塢,並不照搬好萊塢。成就好萊塢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已經形成的一套完整電影工業化體系,而維持這一體系正常運轉的不僅僅有完備的法律制度,還有多年來形成的工會制度。在美國,幾乎每個工種都能找到相應的工會,實現權益的保障。在國內,雖然沒有對應的工會,但是對不同工種的保障不可或缺,只有實現了對人才權益的保障,才會有越來越的人才加入電影創作的細分領域,實現工種的細分才更有可能。
毫無疑問,一部電影是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共同合作的「奇蹟」。在這個電影工業王國中,每一個工種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價值,未來想要實現國產電影的影視工業化,人才培養必須得向專和精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