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方舟子不能準確評論施一公的成就
方舟子近日發表文章,批評施一公所獲的一個獎。
實際上,方舟子擅長的是看見底線是否被突破、可以發現一些造假,但沒有評價科學的能力和水平。既不能評價物理學家潘建偉,也缺乏評價生物學家施一公的能力和水平。
簡而言之:在科學的山下,看得見山下的問題,看不見山上的高低。
直白地講:評價科學成就的高度非方舟子力所能及。
這二十年左右,方舟子在科學的山下,做了保持科學之山清潔的重要和寶貴的作用。但施一公超過二十年奔向科學的高峰。在科學上,方舟子看不清山上的差別,就如小學同班同學失去進一步教育的機遇後無法勝任博士研究生的評價是一樣的。
小學教育程度的人也就不會被請來評選優秀博士論文。
科學是從學習開始,再能夠獨立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討論,評論,評價。
方舟子只在博士後就離開科學研究,其科學水平也就定格在博士後程度,不是特別好的博士後,也不是特別差。方舟子沒有獨立領導實驗室的能力,也沒有參與評審助理教授晉陞副教授的經歷(應該說是沒有能力和資格),更沒有參加過任何科學獎項的評審(也是水平和能力問題)。所以,沒有機構請方舟子評價科學水平,只有觀眾關注方舟子打假。假設方舟子是天才,二十多年不在科研第一線、不長期讀大量科學文獻,參與學術討論,也早已喪失評價的能力。
方舟子有時錯位。而且有青年男子的特質:為了贏得辯論,經常挑一點而不及其餘。美國高中生、中國大一學生的辯論水平。只要贏,有時可以不顧事實,更不懂得一直學習。辯論的一個作用是逐漸成長,而不是一輩子停留在不是特別高水平進行重複。
施一公的科學成就,當然有他的同行不斷做出評價。他是我國少數因為科學成就而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學者之一。他獲得過多次國際獎項。方舟子專挑儘可能小的獎項來批評,而不提施一公獲得過其他獎項,如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瑞典國王頒發的國際結晶學界的Gregori Aminoff獎。評選諾貝爾物理和化學獎的瑞典皇家科學院是不嚴肅的小機構?給諾貝爾獎獲得者頒獎的瑞典國王是開玩笑?
中國媒體怎麼報道,出現忽視重要的誇大小的,錯誤在於記者。方舟子可以因此批評記者,而不能批評被報道人。被報道的人當然不希望被忽視了重要的而只被報道小的。
我在2014年4月3日就介紹過施一公獲Aminoff獎。有目共睹的是,施一公在2014年之後在兩個領域做出了更大的貢獻。
2014年文章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781641.html
全文如下:
2014年3月31日,施一公教授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國際結晶學界的最高獎Gregori Aminoff,乃名至實歸。
施一公不僅是我國最傑出的結構生物學家,也是世界最傑出的結構生物學家之一。他通過X線衍射為主的物理學方法,分析重要的蛋白質結構,從而理解重要生物學現象的分子機理。迄今為止,他在三個方面的工作特別突出:細胞凋亡、TGF-b、膜整合水解酶。瑞典皇家科學院今年表彰施一公在細胞凋亡方面的結構生物學工作。
細胞是否死,是很重要的生物學問題。該死的細胞而不死可以導致疾病,如癌症;不該死的細胞如果死了可以導致其他疾病,如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細胞凋亡是細胞死亡的一種形式,近三十年來多個參與細胞凋亡的分子被發現,其中王曉東於1990年代中後期起發現幾個蛋白質並提出細胞凋亡的生物化學機理,不遜於諾貝爾獎工作。
施一公是世界上解析細胞凋亡蛋白質做得最好的科學家,他的工作推進了人們理解這些蛋白質如何起作用。
我國早期的晶體學家如從英國回國加盟清華大學金屬研究所的余瑞璜曾在抗戰期間艱苦環境中做出發表於英國學術刊物Nature的發現(2),可惜他於1950年代被整肅。1960年代,北京大學化學系的唐有祺等用晶體學研究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學重要的分子結構,其中北大化學系畢業後在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工作的林政炯等成功地解析了胰島素的晶體結構,生物物理所從1970代到2000年代建立了很強的晶體學研究梯隊。生物物理所、北大、清華、中國科技大學等,開展了如核磁共振(NMR)、冷凍電鏡等結構生物學其他方法的研究。
施一公回國一舉將清華大學建成國際一流的結構生物學中心,不僅他的實驗室不斷有新發現,而且他組建的中心有多個實驗室非常活躍。
瑞典皇家科學院也是決定諾貝爾化學獎的機構,我還期待著施一公與瑞典國王「第二次握手」,並好奇最後是以其晶體學、電鏡、還是其他研究:才華橫溢的施一公不會只有一個重要工作。
(2014年文章的最後一句已經被施一公的工作所證明:施一公已經超越2014年,做了更多更好的研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Bloom:學習的六個層面:低(知識、理解、應用)、高(分析、合成、評價)
※中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的遺傳易感基因研究取得新進展
※室溫以上無機有機雜化反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