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江戶幕府對美「賣國」,對京都朝廷有什麼影響?天皇的兩難選擇

江戶幕府對美「賣國」,對京都朝廷有什麼影響?天皇的兩難選擇

文| 蕭西之水

江戶幕府對美「賣國」,對京都朝廷有什麼影響?天皇的兩難選擇

插畫《佩里登陸日本橫濱》

嘉永七年(1854)3月3日,隨著佩里准將率領9艘軍艦第二次來航日本,江戶幕府不得不與美國簽署《日美和親條約》。為了不背上「賣國」惡名,幕府在1858年2月派遣「老中」堀田正睦前往京都,要求天皇降旨同意條約內容,求得合法性。

但要知道,過去200年間,幕府一直把持內政外交大權,不容置喙。雖然獨斷專橫,但好歹也承擔了全部責任,久之老百姓也多少有了點「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然而如今幕府依舊獨斷,卻要把「賣國」責任推一部分給京都「公家」(皇族與公卿的合稱),這種「甩鍋」行為引起劇烈不滿,以青年公卿岩倉具視為首的88名公家集體參見天皇表示反對,最終孝明天皇在接見堀田正睦時親口表示「群臣以為後患難測,應與三家及諸大名聚眾商議後再度上書」,拒絕批准條約。

所謂「三家」,是指江戶幕府地位最高的尾張、紀州、水戶三個分家,如遇德川將軍家斷嗣有權入繼大統。之所以特地點出「三家」,是因為號稱「天下副將軍」之水戶德川家長期堅持日本儒學所稱「正統」,並發展出了倡導「大義名分」「尊王(天皇)」的「水戶學」。只要水戶藩主德川齊昭加入國政討論範疇,很可能發展出有利於京都朝廷的政策。

江戶幕府對美「賣國」,對京都朝廷有什麼影響?天皇的兩難選擇

孝明天皇像,他是日本第121代天皇,明治天皇之父

看到京都朝廷不答應,江戶幕府再度獨斷專行,在1858年下半年與美國、英國等5國簽訂不平等的通商條約。京都朝廷也不甘示弱,於8月8日向水戶藩下達密詔:幕府未遵從天皇詔令,私自與外國簽約,水戶藩應立即「勤王」,結束江戶幕府的武士專權,轉變為無論上下尊卑「一同群議評定」的「公武御合體」制度。然而密詔隨即泄露,江戶幕府勒令水戶藩主德川齊昭閉門思過,三位水戶藩重臣遭到處死,京都朝廷試圖通過高層反撲的計劃失敗。

安政七年(1860)3月3日,在水戶藩武士關鐵之介的組織下,十餘名尊皇派武士冒死刺殺江戶幕府實權者井伊直弼,這位幕府「大老」當場斃命。水戶藩志士雖然事後集體切腹,但他們掀起的刺殺風潮也鼓舞了底層志士,日本西南雄藩紛紛出現「尊王攘夷」組織,如「維新三傑」之二的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成立的薩摩藩「精忠組」,土佐藩成立了孕育幕末豪傑坂本龍馬的「土佐勤王黨」等。

維新志士以挽救「神州」、匡扶「皇國」為口號,要求幕府與公家聯手驅逐外國列強(攘夷)。1863年2月,將軍德川家茂拜見孝明天皇,發誓遵從天皇命令,廢除一切對外不平等條約,並在當年6月「一齊攘夷」。之所以鼓吹「攘夷」,維新志士並不是真認為日本能對抗外國,而是給幕府設定一個兩難任務:不攘夷是懦弱無能,攘夷失敗也是懦弱無能,那麼幕府的執政合法性就岌岌可危。

江戶幕府對美「賣國」,對京都朝廷有什麼影響?天皇的兩難選擇

描繪明治時代西南戰爭的浮世繪

但孝明天皇卻意識到一個關鍵問題:即便能證明幕府懦弱無能,京都朝廷也不可能立刻組織起一個完整的新政府來替代江戶幕府。況且,京都攘夷派公卿並不拿天皇當回事。5月,攘夷派公卿三條實美將孝明天皇摁進轎子里,去京都的石清水八幡宮參拜,祈求「攘夷」成功;當幕府未按照約定「攘夷」後,三條實美又在9月以天皇名義強行發布《大和行幸令》,宣布天皇要御駕親征,出兵「攘夷」。

這下子孝明天皇嚇壞了,趕忙派遣皇族——久邇宮朝彥親王聯合幕府重臣、掌管京都安全的「京都守護職」松平容保「勤王」,將7名攘夷派公卿流放出京都。隨後元治元年(1864)6月,長州藩攘夷派3000人圍攻京都皇宮,鬧出「禁門之變」,孝明天皇直接將長州藩定性為「朝敵」。很明顯,孝明天皇並不想推翻幕府,他深知雖然天皇的名義權力在幕末大有提升,但依然要依附於某股強大的世俗力量才能存續。

接下來兩年多,幕府與倒幕勢力維持了相對平衡,但隨著長州藩、薩摩藩等倒幕勢力逐漸取得軍事優勢,平衡越來越難以維持,終於在1867年1月孝明天皇去世後迅速崩潰。很快,年僅15歲的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勢力藉助新帝不諳朝政,迅速在1867年12月發起「王政復古」運動,並在1868年的「戊辰戰爭」中戰勝江戶幕府,明治維新也正式到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才具平庸卻是納粹德國的實際操縱者,希特勒不得不和他進行交易
卡爾頓的春天來了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