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戰後英國(英聯邦)灘頭機械化保障車輛(上)

戰後英國(英聯邦)灘頭機械化保障車輛(上)

拿破崙指出:「戰爭的才能就是運動的才能。」恩格斯補充說「行動的迅速可以彌補軍隊的不足」,對善於以少勝多、以快制快的兩棲作戰部隊來說,速度就是生命,速度就是勝利。兩棲作戰是一種風險較高的軍事行動,在槍林彈雨中強攻敵軍的海灘,部隊往往面臨嚴峻的考驗,他們唯一的退路只有大海,因此,稍有差錯就會招致滅頂之災。既便如此,兩棲作戰仍是機械化戰爭時代遠程投放兵力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諾曼底登陸戰和太平洋登陸戰,到1991年的海灣戰爭,都證明了兩棲作戰在全球戰爭中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事實上完全可以預見,即便在所謂的後機械化時代,兩棲登陸作戰仍然是未來戰爭中的重要作戰樣式。也正因為如此,無論是冷戰還是後冷戰時代,英國人(英聯邦)對於BARV這種灘頭保障車輛,始終是情有獨鐘的。

從「格蘭特」BARV說起

1945年以後,隨著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的快速發展,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於未來大規模兩棲作戰前途的擔憂。例如,在觀摩了比基尼島進行的核試驗之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羅伊·蓋格中將當即意識到,倘若用這種致命武器對抗傳統的大規模登陸作戰,勢必產生非常巨大的殺傷力,並將導致極其可怕的後果。對於蓋格的研究報告,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立即組建一個專門委員會進行評估,並最終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新形勢下,不可能對一個擁有核武裝的對手進行傳統的兩棲作戰。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雷德利在國會作證時甚至指出:由於原子彈的出現,已經不太可能再進行任何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然而,事實是登陸作戰並沒因核武器的出現而消亡,英軍就對此抱有與美軍截然不同的看法。從20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英軍就開始了對核條件下登陸作戰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在核戰爭條件下,雖然組織大規模登陸戰役已不大可能,但登陸作戰仍能以其特有的機動性、突然性和攻擊性,在未來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由於對核環境突出的適應性,兩棲裝甲機械化集群的作用將被擺在一個最為關鍵性的位置。在這個大背景下,作為英軍獨有的一種裝甲技術保障車輛,BARV在戰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有意思的是,首先在戰後研發「新型」BARV的卻並非英軍,而是同屬英聯邦的皇家澳大利亞軍隊。二戰中,皇家澳大利亞軍隊從英軍手中接收過幾輛「謝爾曼」BARV,由於對這種裝備印象深刻,所以在1950年,為了替換手中機械狀況日漸老朽的「謝爾曼」BARV,皇家澳大利亞軍隊利用幾輛嶄新的美製M3A5「格蘭特/李」中型坦克車體(這些M3A5「格蘭特/李」中型坦克屬於庫存的戰備物資),改裝出了6輛「格蘭特/李」BARV。當然,較之於英軍的「謝爾曼」BARV,澳軍的「格蘭特/李」BARV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新意(澳軍的「格蘭特/李」BARV一直服役到1970年,考慮到其使用的底盤,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今天有一輛狀況良好的整車,陳列於皇家澳大利亞裝甲兵博物館)。

戰後英國(英聯邦)灘頭機械化保障車輛(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百人隊長」BARV的出現

「格蘭特/李」BARV這個小插曲過後不久,由於英軍自己的「謝爾曼」BARV同樣面臨著更新換代的問題,1956年英法聯軍在埃及塞得港的兩棲登陸行動也表明了這一點,所以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一種真正的「新型」BARV出現了——這種基於「百人隊長」MK3或是MK5底盤的灘頭裝甲工程保障車,被稱為「百人隊長」BARV。事實上,「百人隊長」這個選擇對BARV來講堪稱理想——無論是裝甲防護性還是機動性能都要比「謝爾曼」底盤更為強大均衡,可靠性也令人滿意,美中不足的是,作為一種普遍存在於當時英國坦克設計中的惡習,「百人隊長」仍然使用了「梅林」航空汽油機而不是柴油機。

作為「謝爾曼」BARV的替代品,雖然「百人隊長」BARV車體上層結構的設計仍然參考自「謝爾曼」BARV(也就是說風格依然粗獷),但在性能上卻較之前代有了較大幅度地提升。比如,得益於底盤的更換,再加上車體密封技術的進步,「百人隊長」BARV能夠在3.3米而不是2.7米的水深環境進行作業;考慮到作為一輛重50噸的履帶式車輛,其體積大約20立方米,水的浮力達到20噸力(約20千牛),在水底下將「失重」約40%,其結果是使坦克履帶的附著性變差,容易打滑,為此「百人隊長」BARV換裝了寬達630毫米的「非標準」單銷履帶;為了保障在惡劣海況條件下在灘頭潛水區域作業的航向問題,「百人隊長」BARV裝有陀螺半羅盤式航向儀。它的主要構件是一個三自由度陀螺,利用陀螺的定軸性來設定方向,駕駛員通過微小修正偏差保持在既定的方向上;為了在可能佈雷的灘頭開闢通道,「百人隊長」BARV還可選裝連枷式掃雷裝置,24個連枷裝在液壓驅動的軸上,其轉速為400轉/分,在各種地面和各種越野地形上的掃雷可靠性均能達到98%,在暴露或隱蔽布設的反坦克地雷場中可開闢出一條寬4.7米的通道。掃雷時的速度可根據當時的地面阻力自動調整,有雷時為0.2~0.7千米/小時,無雷時為4千米/小時,掃雷深度為0.25米。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擁有長達十幾年的「謝爾曼」BARV使用操作經驗,「百人隊長」BARV的車組構成顯然經過了「深思熟慮」——在全部4名乘員中,兩人由皇家工程兵派出(作業員),兩人來自皇家海軍陸戰隊(車長和駕駛員)。

戰後英國(英聯邦)灘頭機械化保障車輛(上)

從1958年到1970年,共有12輛「百人隊長」BARV被陸續改裝出來,編為皇家海軍陸戰隊的一個工兵中隊,分別配置於兩艘「無畏級」兩棲船塢登陸艦(即「無畏」號和「剛毅」號)。令人感慨的是,儘管冷戰並不是一段平靜的時光,但像二戰那樣的大規模戰事畢竟沒有發生,但「百人隊長」BARV還是在局部衝突或是訓練中屢屢馬失前蹄。比如,在1981年的一次軍事演習中,就有一輛「百人隊長」BARV從「無畏」號兩棲船塢登陸艦開出後,一頭栽入水中,再也不見蹤影。一年以後的英阿馬島戰爭中,又有一輛「無畏」號兩棲船塢登陸艦搭載的「百人隊長」BARV損失於東福克蘭島(馬爾維納斯)北岸聖卡露斯水域的海灘附近。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損失了一輛,但「百人隊長」BARV仍在這場戰爭中迎來自己最輝煌的時光——「百人隊長」BARV表現出色,而且作為「馬島戰爭」中最大最重的裝甲戰鬥(勤務)車輛被永遠載入了史冊。1999年,隨著最後一輛「百人隊長」BARV的退役,「百人隊長」BARV結束了自己長達40年的服役生涯。今天,英國博文頓坦克博物館和以色列的萊特隆坦克博物館,都各保存一輛狀態良好的「百人隊長」BARV。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美海軍陸戰隊的無人戰車(上)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