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的遷徙線路——棲息在甘肅西部的野駱駝研究
野駱駝祖先始駝生存在大約5000萬年前的北美洲。由於氣候變化,在距今400萬年時,原駝一支從北美洲出發,經白令海峽到達亞洲腹地,有一部分留在了今天的甘肅西端沙漠地區,另一部分繼續前行,到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今天甘肅西端阿克塞縣安南壩、新疆東部以及蒙古國西部的野駱駝是與家駱駝截然不同的物種,它的演變史是一部曲折的動物進化史。
駱駝是一種古老物種
5000萬年前,全球氣候變得極為寒冷、乾旱,直到2萬1千年進入冰河時代後,才逐漸變暖。氣候急劇變化,部分動物慘遭滅絕,而野駱駝的祖先——始駝生存了下來。5000萬年至3500萬年前,始駝生存在北美洲的森林裡,他們的體型像野兔那麼大,這種小型動物易於在地穴或叢樹中棲息,度過了極度寒冷氣候階段。
在距今3900萬年前,由於北美洲海拔升高,地面變得堅硬而乾燥,灌木減少,草原擴大,草質變硬,環境促使始駝進化為「二趾原駝」。「二趾原駝」體型變大,類似於綿羊,但比綿羊稍高一些。在距今約2500萬年以後,一部分「二趾原駝」體型急速增高,演化為「原駝」,與現代駱駝很相似。在距今400萬年前,原駝由北美髮源地分成兩路遷徙。一路經白令海峽到達東半球,深入擴展到中亞和內蒙古高原較寒冷的乾旱區,進化為雙峰駝,一部分繼續遷徙,跨過大陸乾旱中心,進入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溫暖地帶,演化為單峰駝。它們統稱為「有峰駝」。原駝另一支從北美洲南下,演化為體型較小、團蹄物種駝馬和羊駝。美洲大陸的駝馬及羊駝與亞洲乾旱區和非洲大陸的駱駝比,不但體格小,另一顯著特點是沒有駝峰,成為無峰駝。顯然這兩支同一始祖的古動物演化為野駱駝、雙峰駝、單峰駝及駝馬、羊駝等5個物種。
大熊貓和野駱駝都是古化石動物,他們到底誰更古老一些呢?我們不妨與大熊貓的歷史作個粗略比較。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大熊貓成員始熊貓的化石出土於中國雲南祿豐和元謀兩地,地質年代約為800萬年前。長期嚴酷的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使它的同時代很多動物滅絕,但大熊貓繁衍生息,並贏得了「活化石」的美譽。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的主支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生活在距今約300萬年時期。這一考古發現與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爾卡德發現的有1000萬年曆史的原駝化石相比,原駝化石遠於始熊貓200萬年。目前的考古資料證明野駱駝是一種比大熊貓還古老的一種物種。
原駝的嫡系
有人要問,野駱駝不就是野化的家駱駝嗎?
對這個問題研究最早的是俄羅斯地理學家普爾熱瓦爾斯基。他是最早在羅布泊發現野駱駝並向世界報道了野駱駝存在的地理學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第二次中亞考察期間(1870年至1873年),在羅布泊獵取兩峰野駱駝,並撿到一峰死駝,全部製成標本,運回俄國。他的關於野駱駝的科學記錄首次向全世界發表則在10年後的1883年。論文發表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爭論。爭論的焦點是野駱駝是離家走失「野化」的家駱駝還是野駱駝就是野駱駝。
在普爾熱瓦爾斯基著的《走向羅布泊》一書中,他列舉了野駱駝與家駝體格特徵上的區別:一是野駱駝的前腿無胼胝(繭皮);二是野駱駝的駝峰只是家駝的一半;三是雄性野駱駝一般沒有鬃毛,即使有也極為短小;四是野駱駝的毛色都是硃砂色,而家駱駝很少有這種毛色;五是鼻子突出部分較短,鼻上長白毛髮;六是耳朵較短。除了以上特徵,野駱駝的體型一般比家駝小,在家駝中一般可看到龐大而體型笨拙的,而野駱駝中沒有這種體型。
野駱駝到底是野生祖先的嫡系,還是已馴化的家駱駝逃離家園,逐漸野化的呢?普爾熱瓦爾斯基認為:「看來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存在。」南美洲就有這樣的例子:為數不多的牛和馬從西班牙殖民者的農場逃走,到了廣闊的草原上繁衍生息,數量逐漸增多,最後完全野化。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上也有過這樣的情況,那裡的牛完全野化了,只是野生化的規模沒有這麼大。普爾熱瓦爾斯基認為:「受人類羈絆的家駱駝在自然界中繁殖是很困難的,因為具有生殖能力的公駝很少,而且家駱駝的交配與生殖原來是在人類的幫助下進行的,大部分家養公駝被閹割,如果家駱駝野生化以後仍然能夠繁殖,除非野生公駝同野生化了的雌駝交配,否則,家駱駝野生化以後不可能自然繁殖。事實上,羅布泊盆地以及周邊適應於人類生活的地區空氣潮濕,害蟲繁多,食物匱乏,不適應駱駝棲息,當地人因此從來沒有大量飼養過駱駝。」當時雖然沒有基因分析,普爾熱瓦爾斯基在他的著作中作出判斷:「問題從反面旁證得出結論,野駱駝是它的野生祖先的嫡系子孫」。
進入21世紀,我國科學家根據從戈壁考察中取來的死野駱駝皮樣,進行DNA基因測試結果表明,野駱駝與其它雙峰駱駝有3%的基因不同。或許有人認為,既然野駱駝和家駱駝有97%的基因相同,那麼野駱駝無疑是家駱駝的嫡系。這就錯了。科學家提醒我們,人類與猩猩的基因也只有5%的區別。連續不斷的科學考察和研究成果一再證明:野駱駝是野駱駝,除在形態上與家駱駝有較大差別外,習性上也有一定差異,更重要的是它們的遺傳基因已大不相同,野駱駝比家駱駝多了個遺傳基因鏈,鹼基歧異度為1.9%。
現任世界野駱駝保護基金會主席、長期從事野駱駝研究並創辦了「野駱駝保護基金會」的英國學者約翰·海爾認為,野駱駝與家養雙峰駱駝純屬兩個物種,所以完全可以稱之為「野駱駝」,而不是稱謂「野雙峰駝」。野駱駝已獨立於家雙峰駝之外,成為地球上的一個特殊物種!
野駱駝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野駱駝,這個第四紀遺留下來的化石動物,具有超乎尋常的生存能力,人們送它「沙漠之舟」美稱,同時也稱為「地球上能在最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艱難生存的珍奇動物」。野駱駝實在是一種神奇的動物。
就形象而言,它雄壯的身軀,長長的脖子,高高的雙峰,修長的大腿,不管是行走還是站立,形象高大,氣度昂揚,引人注目。同時它具有其他動物無法企及的耐渴、耐高溫、抗風沙、善行沙漠等特性。
野峰駝類背部長著兩個凸起的峰。它是最大的能量儲藏器,最多可儲存20多千克的脂肪,在缺乏食物的情況下,就可以憑靠這些脂肪提供能量。有資料記載,禁草禁水的駱駝活了67天,禁水給草的活了87天,給水禁草的直至110天營養衰竭而死。駝峰儲備營養是其維持生命的巨大法寶。
野駱駝能把水儲藏在血液中。它飲用的大量水分進入血液,紅細胞會增大一倍。缺水時,水分滲出,參與代謝,紅細胞變小,血液濃縮。研究認為,駱駝超乎尋常的耐渴功能得益於包括家駱駝在內的駱駝種屬的紅細胞具有抗壓抗滲特異功能。有份科學雜誌這樣描述駱駝血液儲水功能:「駱駝血紅細胞呈橢圓形,與其他圓形細胞不同,這是為了讓血紅細胞在脫水狀態下可以流動」。駱駝在十幾分鐘內可以飲相當於體重的30%的水,然後再慢慢消耗。對於其他動物而言,這樣的飲水方式會造成潛在危害,而駱駝則安然無恙。這是因為駱駝血紅細胞更加穩定,在吸收大量水時,可以大幅膨脹而不至破裂。同時,它們的胃有三室,每一胃室有數個小囊可以儲水,這些小囊能保存五六升水。並不是有了充足的水可以大量消耗水,駱駝在消耗水方面非常節制。它利用減少呼吸節約水分失散,還通過鼻腔粘膜回收呼出氣體中的一半以上的水分,還可以通過降低糞便水分節約耗水(駱駝的糞便水分不到牛糞的四分之一)。同時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可以靠喝鹽水生存的陸生動物,飲用水大都是礦化度極高的鹽鹼水。據說它們的腎臟有超強的排泄濃縮尿液的功能,還會把尿高度濃縮。駱駝可以忍受其他動物無法忍受的體溫巨大變化,一天內的體溫差可達7攝氏度,白天可達41度,超過這個溫度,野駱駝才開始出汗,這種體溫承受了外界環境巨大挑戰,減少水分蒸發,與其他動物比,僅這一項,駱駝每天可節約用水5升。可見野駱駝是「節水專家」。
野駱駝在沙漠里行走如飛。駱駝走路的姿勢很別緻。如果從前右、前左、後右、後左依次編號為1、2、3、4,其他有蹄類如馬、牛、羊等動物的行走方式是1、4、2、3交替行走,而野駱駝(當然包括家駱駝)行走以1、3、2、4步伐同時運動一側前後腿,這種步伐可以防止行走奔跑時陷入沙中。因為擁有軟蹄雙趾,蹄與地面接觸的是寬厚的大肉墊,野駱駝善行沙地,奔跑起來動作靈巧,一旦覺察到有危險,他就立即一溜煙跑掉,有時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不停步。
如你對家駱駝在野外的觀察有經歷,你會對駱駝的啃食帶刺的灌木枝椏就如人類吃精工細作的菜肴一樣,你會感到震驚。野駱駝牙齒堅硬,咬肌發達,能採食粗硬的灌木或帶刺的沙漠植物。上唇兩半,啟動靈活。他喜歡吃鹽生植物,無論是咸而多汁的鹽穗木、鹽爪爪、豬毛菜,還是粗糙的梭梭、蘆葦、霸王、胡楊以及野沙棗枝葉,它都愛吃。特別愛吃長著長長的針刺的駱駝刺,因為營養豐富,是它的美味佳肴。他的耐飢能力很強,可以一個月只舔食地面上的鹽斑照常維持生命。
它的耳雖小,酷似鼠耳,耳毛叢生,但平貼身體,有防沙防蚊蟲襲擊的功能;眼睛突出,視角大,睫毛長而密,不受陽光和風沙刺激,幾乎透明的眼瞼,即使閉上眼,也可以看見行路。它們的淚腺發達,一旦眼睛受到風沙侵害,淚水會沖洗乾淨眼睛。野駱駝的嗅覺特別敏感,可嗅出3公里以外的水源地飄來的潮氣,還能預感到大風暴的來臨,在順風20公里外能嗅到人的氣味,因此能及時逃避人的捕捉。科學家認為,通過對它的研究,可獲得很多對人類有極高價值的成果。對野駱駝的保護顯得既迫切又重要。然而,這個物種的處境比大熊貓還危險。
野駱駝的生存狀態與保護區
野駱駝從遠古存活下來,是對地球和人類的貢獻。它生存適應性和對環境寬泛選擇性為人類研究自然環境及物種起源、進化提供了科學研究依據。然而,人類活動對這一古老物種造成直接的或間接的危害。在人口稀少的古代,野峰駝分布相當廣泛,整個中亞到西亞東部的低海拔丘陵及平原區都有野駱駝分布。從發現的野駱駝骨架和歷史記載的分布來看,東達陝西黃河流域,西到裏海海岸地區,北到貝加爾湖岸,南到青藏高原北部。這說明歷史上野駱駝分布範圍相當廣袤。但隨著近代人類活動的擴大,分布區迅速萎縮,在絕大部分地區絕跡,剩餘活動區的生存狀態岌岌可危。
從普爾熱瓦爾斯基在他的書中可以看出,近百年前的野駱駝生存狀態已相當危急,他這樣寫道:「羅布泊的居民都說,野駱駝現在的棲息地是羅布泊以東的庫姆塔格沙漠周地。二十年前曾有成群的野駱駝還來羅布泊村莊邊緣。給我們帶路的恰克勒村獵戶及其他獵人對我們說,當時看到幾十峰甚至幾百峰的野駱駝也不稀奇。我們的嚮導年齡已經很大,據說在他的狩獵生涯中,用他的火索槍打到的野駱駝不下一百峰。隨著恰克勒村人口不斷增加,羅布泊地區的獵戶也不斷增加,因而野駱駝在不斷減少,即使羅布泊周邊還有野駱駝的年份,夏秋兩季能打到五六峰。一到秋天,野駱駝就長出很厚的膘,肉可以吃,皮可以做衣服。一張皮子可以賣十騰戈(相當於1盧布30戈比)。」
一百年前的野駱駝分布範圍至少是今天的三、四倍以上,數量也不少於8000至10000峰。由於野駱駝是機警而遠避人類生存的野生動物,這導致它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分布易被分割、縮小。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由於捕獵傷害,農墾範圍擴大,採礦業興起,20世紀70年代末,數量已降至2500-3000峰。據資料反映,就連前些年還有盜獵者持衝鋒槍等器械,乘坐性能高超的越野車進行偷獵。
目前,全世界野駱駝分布總數在730-880峰之間,僅分布在4個區域,其中3個位於我國西北地區,即阿爾金山北麓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安南壩、羅布泊北部嘎順戈壁和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另外1個位於中蒙邊境。
野駱駝活動範圍縮小,數量劇減,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1986年國務院批准在阿爾金山北麓東段建立了阿爾金山野駱駝保護區,面積7.8萬平方公里。
1995-2001年間,中國政府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組成科學考察隊,先後6次進入阿爾金山——羅布泊地區,行程近4萬公里,對在中國的駱駝主要分布區嘎順戈壁、阿奇克谷地、阿爾金山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及中蒙邊境地區進行了科學考察。
2003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阿爾金山野駱駝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野駱駝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之一。2006年成立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境內,地處庫姆塔格沙漠和阿爾金山之間,北接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鄰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靠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屬於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乾旱氣候區。總面積為39.6公頃的保護區內設立了較為系統的保護站、地面氣象觀測站、野駱駝飲水工程、瞭望塔等一系列保護措施,使得野駱駝有了保護組織,野駱駝保護區各項執法措施得到落實,植被得到有效恢復。
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初步釐清了當前影響野駱駝生存的因素。概括起來有六點:乾旱與惡劣的飲水條件以及鼠害猖獗是三大自然元素;放牧活動影響和狩獵影響是兩大人類因素;還有與家駝雜交的影響等等。這些對野駝生存、數量、遺傳結構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他們先後編製了《2006年-2015年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均通過國家林業局的批複,同時還編製了《2007年-2010年自然保護區科技發展規劃》《2008年-2010年自然保護區年度計劃》《自然保護區十二五規劃和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自然保護區建設初步設計》《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2年專項資金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野駱駝保護的基礎已經奠定,保護成效顯現,這項保護生物鏈條的工作邁上了正規軌道。科研是保護區工作的核心任務。成立野駱駝保護研究機構,組建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顯得尤為重要。據說甘肅省有關部門將積極推進保護區立法進程,組織起草編製《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力爭在「十二五」末報請立法機關出台《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為資源保護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先後五次來到中國對羅布泊、安南壩地區的野駱駝種群進行專項考察活動,一直致力於保護野駱駝及其生存環境的約翰·海爾在最近考察了中國野駱駝後指出,甘肅省阿克塞縣安南壩野駱駝自然保護區已成為中國野駱駝的主要飲水區源,並認為該區域野駱駝數量可達300-400峰,阿克塞縣境內野駱駝數量佔到世界野駱駝總數的一半。約翰·海爾認為,因為野駱駝的數量比大熊貓還要少,也是世界上唯一能靠喝鹽鹼水生存的動物。作為一個古老的物種,在如此嚴酷的環境下生存下來,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保護野駱駝,是對地球生物奇蹟的保護。他說:「繁育中心、人工繁育是保護物種滅絕的一種方法,雖然現在大多數野駱駝在野外生存,但是50、60年以後誰也不會清楚,會不會滅絕(或變種),建立繁育基地還是能夠保持這種基因的。」
來 源:甘肅經濟日報
作者:王化理 圖片:海拉提
監製:陳其俊 編輯:王英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