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紀念黃一鶴,致敬時代精神

紀念黃一鶴,致敬時代精神

紀念黃一鶴,致敬時代精神

央視春晚開創者黃一鶴先生去世了,引髮網上普遍的哀思。黃先生是央視1983-1986連續四年的春晚的總導演,在1990年又再次執導,稱黃先生是「開創者」「奠基人」毫不為過。事實上,他不僅奠定了央視春晚的風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多數中國人對「娛樂」的理解。

2012年,央視春晚30周年的時候,媒體曾評選「你最喜歡哪一屆春晚」,結果1983年春晚票數排在第一。這個結果多少有點意外,到了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央視春晚的聲光電技術,已經遠非1983年可比。但是,在很多老觀眾心中,1983和1984最開始的兩次春晚,仍然是最有味道的。

我們可以嘗試回到當初「簡陋」的現場,以便更真實地觸摸到黃一鶴那一代電視人的心靈。1983年春晚,黃一鶴決定採用主持人這個形式。央視有趙忠祥這樣的主持人,黃一鶴認為他們的優點是背台詞厲害,創造性不行,所以黃一鶴請來了馬季和姜昆,又請來了當時最紅的女演員劉曉慶。

這種「開放性」,是央視春晚早期的核心,正是有了這種精神,黃一鶴才敢把當時還是「禁歌」的李谷一的《鄉戀》拿給領導,去爭取播出。那是觀眾呼聲最強烈的歌曲,黃一鶴的出發點是辦一場讓老百姓認為是「自己的晚會」。相關部門領導也受到這種開放精神的鼓勵,拍板讓李谷一上了春晚,她不但成為早期春晚的靈魂之一,也因此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大眾明星。

1984年,黃一鶴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了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為此,他多方打探,才搞清楚那是「港台藝人」。他專門辦了邊境證,到距離香港最近的沙頭角買了磁帶,後來又託人找到了當事人。張明敏成為1984年春晚的「突破」,後來找港澳台演員來演出,也成為一個慣例。但是,這一歷史細節,最觸動人心的其實是黃一鶴上下求索的身影,敲擊著時代的大門,融化著過往的堅冰,將一個個禁區踏破,將曾經的僵化焐熱,也是那個改革開放初期的時代最強音。

最初的幾年春晚,大眾媒體還不發達,直到大年三十,人們還不知道春晚會有什麼節目,但是觀眾會有強烈的期盼心態:今年會有什麼「突破」?突破不僅是央視節目組的追求,也不僅是觀眾的呼聲,更是整個1980年代的時代精神。

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敢於嘗試一切新奇的東西,在電視人身上,就表現出黃一鶴這樣的探索。他認為央視春晚是「觀眾自己」的,同時也認為節目就是他本人的,這種責任心,是後來的電視人應該學習的。

近些年來,1980年代版的《西遊記》《紅樓夢》以及春晚,被人們一再追憶、回味,這不僅是長大成人的80後、90後的童年「回憶殺」,更是對改革開放初期那種澎湃向前、突破禁區、回歸常識的時代精神的致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