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業加糖史,看看為了讓我們吃糖,糖企做了哪些污齪勾當!
撰文 - kk & 新新
2018 年,全球每年糖產量超過 1.7 億噸。根據 BCC Research 的行業數據,全球糖類和甜味劑市場在 2014 年達到 1069 億美元,預計該市場在 2019 年能達到 1128 億美元。
同為調味品的鹽,2017 年的市場才 89 億美元,不到糖的十分之一。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廣大的糖市場也非一蹴而就。
從人類嘗的第一口甜,到近百年來翻倍吃糖,中間經過製糖業、食品業的苦心經營,共同堆疊出糖的輝煌銷量。
01
嗜甜天性
對食品業來說,人類嗜甜,早是公開的商機。
每個人的舌頭、上顎、食道上部都有 甜味接收器,能捕捉最細微的甜味。就連剛出生的嬰兒,對甜蜜的糖也趨之若鶩。
300 年前,英國醫生弗萊德里克·斯萊爾(Frederick Slare)在書中寫道:「給嬰兒喝糖水,他們不僅嘬著手中的,還緊盯著下一瓶。」
但在精鍊糖技術未成熟前,糖的價格高昂,因此糖一直被視為稀有而珍貴的奢侈品。
1740 年左右,德國化學家從甜菜中提取糖,但因成本過高未能進行商業推廣。1812 年,法國人掌握了從甜菜中精鍊蔗糖的技術,成功降低煉糖成本。此後,精鍊糖廠蓬勃發展,1860 年,光紐約就開設了 18 家糖廠。
工業化生產讓糖價逐步下滑,糖從只有少數人食用的昂貴調料,變成了人人都可以大量食用的調味品。
02
高糖食物圖鑑
然而,人類對糖的大量渴求,可不單單只是吃白糖這麼簡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食品廠商深知,如果只是給消費者一袋袋白砂糖,他們並不會陷入高糖食品的深淵。
所以,糖被加進各種 你意想不到的 產品里。
比如,香煙。
1913 年,煙草商發現,把煙葉浸泡在糖漿中,不僅讓煙草聞起來更香,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同時還能降低煙草的成本。
拿美國盛產的伯利煙葉為例,晒乾的伯利煙葉最多能吸收50% 的糖漿,也就是說一斤煙葉通過浸糖,直接增重了 0.5 斤,足足能賣出 1.5 倍的價格。
此外,煙草中的糖分,在燃燒時會帶來焦糖化產物,為煙霧增加了香甜、愉悅的味道。香煙和糖強強聯合,讓更多少男少女加入抽煙行列,刺激了煙草銷量。
再比如,穀物。
1904 年,美國佳格燕麥推出了一款裹糖穀物片,開啟了全美含糖穀物早餐的熱潮。
知名麥片食品公司紛紛研發含糖麥片產品:寶氏麥片在 1949 年推出甜脆片,家樂氏在 1950 年推出糖爆玉米花,之後還推出糖霜玉米片和甜甜脆……
當然還有最常見的飲料:
高糖飲料的發明,讓人類從「吃糖」,一步跌入了「喝糖」的深淵。如今家喻戶曉的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品牌,都誕生在 19 世紀末。
1929 年,在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陷入了大蕭條。即便如此,人們對可樂的熱情也沒有減退,可樂的銷量依舊逐年攀升。
可口可樂公司在股票市場堅挺的表現,側面反應出其驚人的業績。如果一個人在 1960 年買入可口可樂股票(比如巴菲特),10 年後他的資產將增長 10 倍。
除了香煙、飲料、麥片,糖還被加進所有你能想到的大部分食品中。巧克力、冰淇淋、餅乾……,超市裡售賣的商品,80% 都有糖的蹤影。
至此,食品業成功把糖,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03
製糖業的四板斧
糖可以降低生產的成本,可以提供人們喜悅的味道,但吃太多糖,也是會膩的。
1950 年代開始,食品業者開始研究,如何在產品里加更多的糖,同時又不會讓消費者感到膩口。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終於總結出 4 大絕招,成功把大量高糖食品推銷進千家萬戶。
絕招1、實驗室里研發極樂點
人類天生就有嗜糖本性,甜食對消費者來說,自然是美食。但裡面的糖到底該加多少?
為了研究清楚這個問題,食品廠商聘用了最頂尖的科學家、開展大量研究。
20 世紀 70 年代,波士頓數學家約瑟夫·白林特福(Joseph L.Balintfy)使用電腦對人類飲食行為進行估測,發現糖並不是越多越美味。
後來,研究員莫斯科維茨發現:人們對甜度有個喜好的範圍。
讓人們好感度達到最高點的甜度範圍,被莫斯科維茨稱作 「極樂點」(bliss point)。極樂點,顧名思義,就是糖分添加得恰如其分。在這個添加範圍內的食物,會讓人吃得上癮,爽得停不下來。
最終,莫斯科維茨用倒 U 形曲線,解釋了味道與好感之間的關係。食品廠商在他這套理論下,開始不斷優化食品風味,創造出 最契合人性 的甜味食物。
絕招2、排山倒海的廣告攻勢
有了讓人上癮的美味食物,食品廠商開始展開下一波營銷攻勢。
在這一波營銷廣告中,糖被宣傳為 最純潔的能量來源,能提升意志力、注意力、控制食慾、卡路里低……,有數之不盡的好處!
比如下方這則廣告,時尚的美女舔著冰淇淋,其中一句廣告語是這麼寫的:
一勺糖只有18大卡,裡面全是能量
在這段廣告語中,糖被描述為最快、最好的能量來源,還可以提升意志力。
同系列的廣告中,糖還被宣傳成 克服食慾的利器。
下面這篇宣傳,清晰地「解釋」了糖為何能抑制食慾:
1 勺糖才 18 大卡,能給你滿足的感覺,吃糖,相當於給你的食慾安裝了一個剎車……
當時的飲料廣告里,甚至 鼓勵孩子早日喝可樂,並宣傳:越早喝可樂,人生越早啟航。
換成現代術語就是,「想要孩子贏在起跑線嗎?快給他喝可樂吧!」。
就這樣,高糖食品在短短几年內,躍升為世上「最完美」的食物。消費者的胃口也被一步步養大,吃下越來越多的高糖食品。
從 1960 年到 2000 年,全球蔗糖的產量從 0.4 億噸左右,攀升到近 1.6 億噸。
絕招3、降低製糖成本
在食品業者靠糖攻佔消費者的心智後,一場危機朝美國襲來。
1958 年,古巴與美國關係惡化,導致蔗糖價格猛然增長。然而食品業者 化危機為轉機 —— 他們利用了日本發明的玉米糖漿(又稱果葡糖漿)技術,成功將產量過剩的玉米轉化成甜滋滋的味道,替代了高價的蔗糖。
比起傳統的蔗糖,玉米糖漿成本更低,加工更方便。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後,高糖食品變得更受消費者歡迎了。
絕招4、掌握輿論,抹黑脂肪
製糖生意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美國人的健康問題逐漸浮現。
20 世紀 60 年代,營養學家、醫生和研究員們陸續發布研究,指出糖可能造成糖尿病、肥胖等疾病。
1965 年,約翰·尤德金 (John Yudkin) 發論文指出攝入過量糖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1972 年他出版《純白的陷阱》一書,詳述糖的危害
為了向公眾隱瞞糖的真相,製糖業者開始 賄賂 科學家。他們找的科學家也很「厲害」,比如:哈佛大學學者。
1967 年,3 名來自哈佛大學的學者,收受了糖業協會 6500 美金(約合現在的 5 萬美金)的賄賂,刊登論文撇清糖與心臟病的聯繫,還把心臟病的成因賴到脂肪頭上。
其中兩名受賄者照片
直到 2016 年,這件事才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上被揭露。
除了製造對糖有利的研究,製糖業還出面制止對糖不利的言論。
1976 年,哈佛大學營養學家讓·邁耶在《紐約時報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糖的危害。 4 個月後,《讀者文摘》的編輯想要轉載這篇文章,結果遭到了製糖業的阻撓,最終沒有轉載成功。
幾十年來,製糖業使盡手段控制輿論,讓公眾對糖的危害一無所知。不知情的消費者,被蒙在鼓裡,傻傻吃下大量的糖。
04
斷糖白皮書
從發現人類嗜甜,到食品業把糖加到各種食物中,再到利用 極樂點、營銷海報、賄賂科學家,糖一步步統治人類的味覺。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隨著信息進步,越來越多人知道糖的危害。各國政府與世界組織,也開始把限糖列進膳食指南。
儘管如此,全球糖產量還是年年上漲。多年來的商業營銷,把消費者培養成無糖不歡。想要擺脫糖,只有從小事做起:
少買一杯飲料,
少吃一口甜食,
少放一勺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