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手處的用心法不同,那就是法門不同
我們學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都要在普賢行願的指導之下,離開普賢行願指導都是外道,盲修瞎煉,你不要說我打著九五禪功,什麼大乘禪功,這些顯密禪功,那個都是你講的,跟佛法完全無關。一定要在普賢行願的指導之下,所以只有這一條路。
這一條路你要怎麼走上去,那就是那個行門。這個行門跟外道法絕不一樣,外道法看起來跟我們也一樣,大家盤腿一坐,然後手這麼一放,這個左手在上,右手在上,然後大拇指叩大拇指,然後舌頭要往上頂在牙齒跟牙齦之間,口水往後流,然後眼睛要眯著三分,眯著都不要緊,然後下巴不要這樣,手要這樣子,然後這個這個那個那個,你就這樣子,弄了老半天,你講的跟他講的沒差別,對不對?然後坐在那裡不能胡思亂想,你就坐下去了,而那邊他問你,有沒有看到什麼?沒有,那你善根不足,然後他說某某人看到什麼,某某人看到什麼,你坐下去,奇怪,他看到什麼,我沒有看到什麼,那你就開始了,到最後你有沒有看到什麼,有,我看到什麼,噢,很好,不管你講什麼,只要你有看到什麼都好,那就是外道了。
佛法不是講這些,佛法在這裡告訴你幾個階段,我們講階段,其實細節有很多,下手處的用心法不同,那就是法門不同。我們通常跟你講祖師禪的修法,現在我們講這個部分了,那麼提起正念:「此時普賢行,此時普賢境」,那麼不思維推理,也不空心靜坐,然後把這「此時普賢境,此時普賢行」照得清清楚楚,就這樣照住了,照住照住,你會純熟了,在不純熟的時候,這個正念會跑出去,正念若喪失,那麼必須要有警覺性,假如沒有警覺性,那就錯了。有了警覺性你會發現,要怎麼樣,「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頭起,你覺悟到趕快攝心令返,「若心他緣,攝心令返」,再回到這裡來。
那麼這樣子,常常把它抓回來,你的善根就一再的累積、一再的成長,你功夫成熟了以後你就不打妄想了,那麼也不暈沉了,所以照得清清楚楚,照得清清楚楚這是第一個階段,要做什麼,就開悟了,是嗎?不會,它還有第二個階段。
第二階段是什麼,當我這樣靜下來的時候,那麼那些境界也會出現,腰酸腿麻,是不是,好像螞蟻爬到我臉上了,爬到我頭上來了,那裡痒痒,那裡酸酸,有沒有這種情況?一定會有的,那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我要去感受它,知道的清清楚楚,酸了,酸來了,痛了,痛來了,酸也好,痛也好,你要知道在這個時候都是無常。你感受那種情境,它很快就會過去的,你要不感受那種情境,你會執著它,一執著它,它就一直痛,然後痛了,哎,痛了,腳底下痛,不能動,我要到鐘頭才下來,那你就一直咬緊,那就一直痛。因為你沒有感受到它的存在,你在跟它什麼——抗衡,你癢要抓不能抓,這癢就癢,然後就,我不癢我不癢,常常到這邊去了,就是這個樣子。因為他一直忍一直忍,忍,就是這樣子來的。
你要是很自然,去感受就不會了,哎,癢起來,癢就是妄想起,因為心起妄想,才會有。這已經比較微細了,原來你妄想是推理它的比較粗,現在這個是很微細的,癢、酸、痛,都是心裡有妄想,妄想,我不是要把妄想給消滅,把它扭捏,不是這樣子。這妄想起了,我要去感受它,這些都是無常,無常會來就會去啊,你提起正念說:原來癢起來是這個樣子,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沒有感覺。這癢起來,手就抓,不能抓就放下來。你現在癢起來,哎,癢是這樣子,我全身投入去癢一下,酸起來,我全身投入把它酸一下,那很快就過去了。過去以後這個也會消失,消失以後你會發現一種情況,再來就是喜怒哀樂,氣死我了,生氣會起來,喜怒哀樂會起來,脾氣會起來,那麼這個時候要怎麼辦?你要能夠去克服它,要怎麼克服,又不是把它扭捏,不把它扭曲掉,不是。
喜怒哀樂起來還是去感受它,去體會它,它也是無常,會真正的過去,大概喜與樂是屬於正面的、正向的,它會使你的生命能量因此感覺而充實起來。那個怒、憂、哀、愁,這是負向的,因為你的感受,它會從你的內心深處把它給除掉,那就不再存在。你看這個人,我一想到他就討厭,那個脾氣就一直起來,火冒不止三丈,但是你去感受,噢,發脾氣原來是這個樣子以後,你再想到那個人或看到那個人,你就不會發脾氣了,他會從你的生命中消失掉。那這個叫負向的,它會消耗你的生命能量。
可是一個不修行的人,不是,一看他高興,高興就把能量給散發出去了;一看他生氣,生氣又把能量給散發出去了,所以那個人枯瘦得很厲害,要衰老得也很快,就是這個原因。那你要是從這邊開始迴流能量的話,那你就不會枯,不會瘦,因為你的能量一再的飽滿,一再的充實,為什麼,這修行人看起來像童子,很活潑,白白胖胖的,為什麼?那就是指他有這種生命能量的充實,內在的涵養。
那麼你從這樣的情況你會發覺,你的定力在逐漸的提升,你也一直在突破,來到這個地步你證得空性就快了,這個時候你就從十信馬上進入,置心一處的功夫,可以使你很快的破掉無明,證法身。
擷自《八十華嚴》玄談
TAG:海雲和上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