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紛飛的亂世,百花齊放的文字
十六國
公元304年至439年間,與偏安江左的東晉並立的還有北方和四川地區的數個各族割據政權,史稱「十六國」。
十六國時期地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其中有漢族建立的西涼、北燕、前涼、冉魏等政權,也有匈奴、羯、鮮卑、氐、羌這「五胡」建立的少民政權。這期間,北方地區混亂分裂,政權更迭頻繁,無論士族還是平民百姓,無不顛沛流離,受盡苦難。
而不幸中的萬幸是,少民統治者為了在漢族地區鞏固政權,不得不與北方士族和地方勢力合作。這客觀的保存和傳播了漢晉的文化傳統,也加快了上層統治者的漢化過程。
書法史上,十六國的文字書法鮮受關注,幾乎是一片空白。除了被同期的東晉「二王」光芒所掩蓋,更主要的原因是十六國書跡非常罕見。一直到20世紀以來,一些文書、寫經、碑刻、墓誌才得以出土發現。
十六國時期的墨跡文書、寫經多是行書、楷書書寫,而碑刻、墓誌則採用隸書。
● 十六國隸書特點
還有十六國時期的隸書碑刻一種是正體隸書。這類隸書傳承了魏晉隸書的「折刀頭」形態,翻挑明確,結體平整。
如鄧太尉祠碑↓
還有一類正體隸書,字形方扁,翻挑分明,如西涼寫經《律藏初分第三卷》的標題和署款。
第三類方筆隸書如《鎮軍梁府君之墓表》題額,筆畫厚重,字形方整,但較之東晉隸書,結體並不如其平整峻厚,且波挑分明。
另一類隸書屬於變體隸書,主要特點是以楷法寫隸書。
如《廣武將軍碑》↓
● 楷書墨跡
古時十六國時期的楷書主要見於新疆吐魯番地區出土的古文書和甘肅敦煌的佛經寫本。
古時敦煌歷來為書法名鎮,張芝、索靖都是敦煌人,此二人也被當地人尊為師。可以說,西北地區發現的十六國時期書寫墨跡可視為漢晉書法的餘緒。
首先一類是古籍寫本。楷書書寫時,仍有隸書遺意。這類的代表有《毛詩關雎序》、《秀才對策文》等。
第二類是佛經寫本。這類楷書的特徵是 橫畫長,縱畫短;橫畫收筆重,捺畫肥厚;橫畫左低右高;左右結構字頭平齊。
代表有《優婆塞戒經殘卷》↓
第三類楷書是日常往來文書。這類楷書往往並不那麼工整,且有行書筆意。長橫多平直,尖頭鈍尾,按鋒收筆,縱向筆畫長,結體緊斂。
● 行書墨跡
建國前出土的行書墨跡多流失海外,建國後出土的墨跡也多見於西北地區。這些行書的特點總結來說是當時楷書的俗寫體或連筆體。具體來說,可分為縱長、橫方、長橫相間三類,這些行書已經接近當時江南欹側妍美的字跡。如《王念買駝券》。
另外一件比較有名的十六國行書。
代表是《李柏文書》↓
十六國時期的北方書家,以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為代表。他們在北方文化建設大大落後於南方的戰亂時期,堅守了漢魏書法傳統,延續了西晉書風。他們的書法很文化在「胡族」政權夾縫中,維持了高貴門第的標誌,更是廣大北人「故國神遊」的精神寄託。
南朝
公元420年,東晉司馬氏被劉裕建立的劉宋王朝所終結。江南地區進入了南朝時代。從此,宋、齊、梁、陳以建康(今南京)為都城依次更迭。同一時期,北方的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與南方相對峙,稱為北朝。後隋滅北周又南滅陳朝,中國重歸統一,這是後話。
南北朝時期,國家政權頻繁更替,社會動蕩,但書法仍然得以從兩晉的輝煌下延續、傳承。
南朝的主流書風受二王影響深遠,相當長一段時間仍然以「二王」為憲章。宋齊時期,由於劉宋當道的書家幾乎都是王獻之書法的傳人,且東晉後期以來對「妍美」的崇尚——獻之的媚趣過父,竟形成了「比世皆高尚子敬」的局面。
崇尚王獻之的書風,在梁朝時被扭轉過來。崇尚古風的梁武帝大力提倡學鍾繇。而由於當時傳世的鍾書已甚是罕見,梁武帝即借推崇書跡甚多,且較獻之書法更具古風的羲之書法。
期間還令周興嗣集王羲之字編纂了《千字文》,並由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廣為推廣。這樣一來,「今瘦」的獻之書風被抑制,「古肥」的鍾書也沒能得到推廣,反而是體勢取中的羲之書風再次興盛起來。
智永千字文↓
南朝書家傳承自二王,所以他們最擅長的莫過於楷、行、草書。篆書也在南齊稍有復興。隨著篆隸的復興,雜體書法也在南朝興盛一時,這是南朝書風的一大特點。
雜體書古已有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八體六書。南朝時,書家對雜體繼續進行創造和豐富。如以動物命名的龍書、鳳書、麒麟書;以植物命名的倒薤書、花草隸;以自然景物命名的雲書、月書、星隸等等五花八門。
雜體的變制主要來源於兩種途徑:
一是把某種字體和具體的物象相雜糅,形成了即是字又是圖案的形體,且畫意多於寫意。如龍篆、龍隸等。
二是用某種特殊的筆法作書。如一筆篆、飛白書、反左書等等。
雜體還有純墨和采墨之分,所以創作雜體書的過程,更像是「畫」的過程,而同為「畫字」,魏晉以來興起的道教所畫「符籙」也是頗有特點的一類「書法」。
雜體和道教書字頗有類似之處。首先,兩者都是源於春秋戰國以來的八體六書的古雜體體系。其次,兩者皆為以畫作字。同樣,二者又有著明顯的分別。道家的符是將一組字變異形態,安排位置構成一個圖像,其中每個單字不具審美價值;而雜體書卻是重視單字的裝飾美。可以說,符籙的本質已經是圖像,而雜體仍然是字。
南朝四姓帝王或行伍出身,或出自低級士族,他們登上王位後,雖有政治優勢,但文化方面卻不及當時的高級士族。所以他們特別重視文化教養的提高,也有意識的與士族書家「爭勝」。典型的有宋孝武帝與王僧虔爭擅書名等。
統治者對文化的重視,也促進了書法的興盛。前面提到的《千字文》作為學習文字的基礎讀本,就是在南朝時期編訂而成的,後世書家也紛紛以各種書體抄寫、傳承。
提到了士族名門,就不得不說一說南朝的寒門書家。書法之於士族書家,是貴族生活的點綴,是貴族子弟炫耀高門的招牌,他們往往以輕鬆遊戲的心態待之;而寒門書家則截然相反,他們以學書為業,希望以一手好字作為仕途升遷的資本,也將書法作為謀生的手段。是否以書法為進身之階,是士族與寒門的根本區別,也是二者「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分歧點。
南朝的書跡存世不多,但銘刻書跡清朝以來頗多。
主要的書跡有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遼寧省博物館)↓、王志《喉痛帖》、智永《千字文》(日本小川氏藏)等。
《太子舍人帖》(遼寧省博物館)↓
南朝的銘刻書跡主要有《爨龍顏碑》↓等。南朝開始,銘刻書體已逐漸由隸書向楷書過渡。
《爨龍顏碑》↓
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活躍、社會動蕩。在這樣一個矛盾的時代,各種書體並存、活躍,書法得到了發揚光大。這和當今各種「新」書體不斷發展頗有相似之處。研究南朝書法的發展,為研究書法藝術未來的走向有重要意義。
南北朝後期,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漸統一了十六國以來戰亂的北方地區,以平成(今山西大同東北)為都城96年,由游牧經濟進入農業經濟時代。強盛時期的北魏,前後與江南的宋齊梁三朝對峙,且國立壓倒南方。
完成了文化改制的北魏為了解決北方的糧荒問題,遷都洛陽並在此進一步「漢化」,將胡漢隔閡融化在門閥制度中。但崇文鄙武的風氣導致基層軍將、士兵地位惡化,引發了兵變,社會動蕩使北魏政權土崩瓦解,分裂為東魏、西魏。
北朝
北魏政權對文字的重視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下達整齊文字的詔令,統一制定標準體;二是進行大型字書的編製工作。北魏通行的字書是漢朝以來流傳甚廣的《急就篇》,而當時南方的字書已經開始使用集王羲之字《千字文》了。
北魏時期著名的書法世家是清河崔氏和范陽盧氏。這兩個士族名門在晉朝南遷時留居北方,且先後出仕十六國各政權,書法自成體系,被北魏政權所看重。代表人物為崔氏崔玄伯、崔浩父子,盧氏的盧玄、盧淵祖孫。傳習於衛門的崔氏擅古文、篆書、草書、行押書、隸書等。范陽盧氏所長為銘石書、章程書和行押書。崔氏父子不僅是書法家,更是地位權勢極高,天子詔令往往出自他二人之手。崔氏書家聲望遠遠高於盧氏。可惜崔氏、盧氏的書跡已無處可尋。
崔浩(?-450年),字伯淵,小名桃簡,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武城縣)。南北朝時期北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位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謀臣之一,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做出了貢獻。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因國史之獄被夷九族。崔浩的被殺就是「反漢化」勢力對「漢化」的重大壓制舉措。
北魏書法是清朝中後期才被學者發現並宣揚開來的。康有為提出了「魏體、魏碑」的概念,並對北碑大為褒揚。但他們所見的魏碑,往往是洛陽時期的碑文,而北魏的變遷,必須要從他的兩個都城——平城、洛陽時期來看。
平城時期最著名的書跡是《大代華岳廟碑》↓
《嵩高靈廟碑》↓
平城時期鄭重的碑刻、墓誌多用隸書。如上圖《皇帝東巡之碑》方峻森嚴的類型,就是筆畫方截、橫畫兩段翹起翻飛。另有一類方厚平直的隸書,橫豎筆畫方厚平直,上圖《嵩高靈廟碑》即是代表。這個時期的隸書雖想學習西晉以來的隸書風範,但技巧不純、筆畫不精,失去了端正莊嚴氣象。
平城時期最著名的楷書碑刻是《暉福寺碑》↓,其筆畫方棱豐厚,具有俯仰向背的姿態和曲張之勢。這一碑刻是北魏楷書發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可以說是洛陽時期正體「魏碑」字體的先導。
《暉福寺碑》↓
近百年來,出土最多的北魏書跡多是洛陽時期的作品。這一時期,漢化改制已基本完成,隨著漢化的深入,北朝不斷南方書法特點,這一風氣對楷書書法的影響巨大。
清代以來的「魏碑」、「魏體」具體就是指用真楷書寫的北魏刻石書跡。發現的碑刻中,有一大類是北魏宗室元氏的墓誌。其中著名的有《元楨墓誌》↓等。
《元楨墓誌》↓
這類楷書的特點是點畫豐滿,俯仰向背各有姿態,橫畫起筆岀鋒斜按,收筆下頓,撇捺開張,收筆平挑,豎鉤上挑。這種斜畫緊結的楷書遒美莊重的書體,也被稱為「洛陽體」。洛陽體隨著出土地區不同,也各有特點。
洛陽地區出土的《元緒墓誌》結字修長;《元祐墓誌》嫻靜秀整,接近南朝楷書;《始平公造像記》↓筆畫方銳厚實,斬釘截鐵。
《始平公造像記》↓
而河北、山東等地的洛陽體字跡,有《鄭文公碑》的筆圓體方,有《張猛龍碑》↓的天骨開張等地。
《張猛龍碑》↓
北魏後期的楷書,也有「平正」一類,如比較著名的《元徽墓誌》、《張黑女墓誌》↓等。
《張黑女墓誌》↓
東魏時期的書風漸漸發生了變化,摒棄了北魏長槍大戟的雄強之勢,轉向寬綽平正的優雅,概況來講即「平劃寬結」。代表有《高歸彥造像記》↓、《高盛碑》等。
《高歸彥造像記》↓
東魏末年,其政權為北齊所取代。由於統治者對佛教的尊崇,北齊的書法書跡最多的就是佛教刻經,可謂獨步古今。北齊有大規模的摩崖刻經階段,刻經字體有隸書、楷書。代表作有北響堂山《無量義經》等。
西魏時期,曾俘虜了多名南朝文臣,其中就有著名的書法家王褒。西魏被北周取代後,王褒仍然受到了極高的禮遇。王褒的書法已無傳世,但從當時的其他書跡可以得見王褒書法特點。如《涅槃經第九》等。
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權的分立和社會的動蕩,導致南北書法發展一度不均衡。經過不斷的效仿,最終北朝書法已在後期與南朝接軌,並在隋朝實現了書風一統 。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總監丨馮錯
主編丨anna 凌晨
※承唐啟宋的五代十國書法家
※「民星閃耀」——蘇州市吳江區中青年書法家提名展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