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時,日本國內是怎樣的慘狀?

抗戰時,日本國內是怎樣的慘狀?

抗戰時,日本國內是怎樣的慘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本文配圖 戰後日本


?授權自zhihu.com/question/36651944/answer/505768029

01

太平洋戰爭前的日本國內,被中國的抵抗搞到什麼地步:

讓侵華期間的日本老百姓家庭自己說話,從他們境遇的變遷,看日本社會因侵華戰爭陷入的驚人絕境:

不久前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上市的新書 日本著作《活著回來的男人—— 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作者以切身見證者描述了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因為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英勇抵抗,使日本國力大損,日本社會的迅速衰敗狀況,以及他們一家生活境遇的絕境。

作者描述,37年之前,他們一家雖說和日本其它平民一樣,吃不上什麼肉,洗澡用水都困難。

但生活總還算太平,一家還是過得其樂融融,充滿生機,當時。

作者父親作為家中小兒子可以上學、學下棋、看歌舞伎、下戲院看武打戲,每周還看兩次電影。

作為一個成績不好的中學生,甚至也開始關注報紙上的國際新聞,比如西班牙內戰一類。

而且當時日本經濟繁榮,東京大街上開滿了各類食品店、生活服務店。

作者父親家雖是貧民,卻因為經濟景氣帶來日本社會升學率大大提升的好處,也能上得起中學,交昂貴的學費。

但從1938年(昭和13年)開始,東京等城市街頭就開始漸漸看看不到計程車了。

他們一家是開日本飯店——炸「天婦羅」(日式炸魚)維生的,可是很快就難買到汽油以生火了,只能用焦炭。

到1939年,連炸天婦羅的食用油與魚都很難買到了。

他們街上的商店,連紅豆湯也買不到。

39年(昭和十四)年10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價格等統制令》。

除了政府規定的約十萬種商品的公定價格外,只能由「業者組合」商議並通過官方許可設定協定價格,販賣者不得自行設定價格。

11月,全國開始強制配給制,連衣服、稻米、木炭都配給。

1940年更從日本首都開始,連火柴都要配給!

可因為物資極缺,加上有限的汽油大量消耗在中國戰場,日本國內的物流基本已垮,日本民眾即使持有配給卡,去官方設的配給所也經常無物可配。

「就算持有配給票或米穀存摺,到配給所卻無物可供配給,這樣的事情頻頻發生」。

02

而且開店的,要與同行業的冤家一起,被政府強制加入區域性的「行業組合」,比如他們家開天婦羅店,就要加入「天婦羅組合」。

回到家呢?

做為居民,在家庭生活的消費方面,還必須與鄰居們一起被強制加入「町內會」或「鄰組」,否則「就無法獲得配給」。

但是即使如此,「與實際家戶數相比,配給量往往不足,而且也發生許多需要的物資無法取得、卻配給了不需要的物資的供需失衡狀況。」

物資本來就不足,而戰爭加劇了日本社會的全面腐敗,有關係的人,特別是軍方關係的人,與鄰組長或組合長勾結,將有限物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拉到黑市賣高價牟利。

平民卻求告無門。

它們「大肆進行物資買賣。

這種情況更招來人們的強烈不滿,街頭巷尾甚至流傳著『這世道有星星(陸軍)有船錨(海軍)有關係就有頭有臉,只有笨蛋們才需要排隊』這樣的川柳(川柳,日本的一種文藝形式)。」

該年,作者家的店子徹底關門歇業,因為啥都買不到。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商店都倒閉了。」

作者所在街區,只有賣棕刷與掃把的店子才不倒閉——而在侵華戰爭前,他家附近開滿了各類「蔬果店、豆腐店、煤炭店、藥店、澡堂」以及「洗衣店、壽司店、咖啡館、書店等」等等。

而且,30年代初東京每16戶居民就有1家蛋糕店。

因為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和英勇抵抗,日本國力大衰,東京這些店子全被一掃而光!

「想上街吃頓飯幾乎不可能。」

甚至人們「一聽到消息說哪裡的商店進貨了,大家的眼睛瞬間都亮了起來。」

而日本社會原本大量的活躍的私人企業,也幾乎全軍覆沒:「非軍需企業不是轉業就是倒閉,而財閥系統的軍需企業,則朝著整並與統合邁進。」

抗戰時,日本國內是怎樣的慘狀?

03

39年秋,日本越來越依賴外來進口米,甚至進口日本人吃不慣的東南亞的長米。

即使這樣米也不夠吃,只好吃小米和小麥。

最可怕的是,日本國內什麼都得靠「關係」,沒有陸軍、海軍等軍方關係的平民,在配給所往往遇到這種情況「我不認識你,所以不能賣米給你。「

作者進一步寫出日本國內經濟各方面瀕臨的絕境:「都會區除了糧食不足,也缺乏運輸能力,各地方的物產往往只能留在產地,無法流通。」

除了吃飯困難,中國的抗戰還沉重打擊了日本富人的生活,因戰況僵持不下,日本兵力奇缺,所以勞力越發緊張,國內勞力被強制重新配置,最後搞到因沒有勞力,日本的咖啡館與洗衣店也倒閉了,一切為大城市中產階級服務的商店全部消失了。

因為這樣的變遷,作者一家,家庭成員紛紛病亡,從佐呂間送來東京的兄妹四人,有三人病死。

死因呢?

作者認為除了工作緊張,"戰爭體制下的營養不足與生活不安定(破產、失業)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他們死亡的原因"。

綜上所述,日本國內的經濟民生因侵華戰爭持續,發生怎樣的慘劇,如果戰爭繼續,日本不垮還能撐多久?

抗戰時,日本國內是怎樣的慘狀?

04

日本人自己的《大東亞補給戰》一書承認「基礎國力還在不斷下降,國家計劃沒到日中戰爭第三年就開始破產」。

我國研究者也引用方資料稱,日本國力在39年開始,以每年10%的駭人速度下降。

就算世上沒有美國,靠日本自己,能維持幾年侵華?

日本絕大多數國力消耗在中國戰場:以昭和14年度(1939年4月1日~1940年3月31日)預算案為例,既要維持在華戰爭、準備與中蘇同時作戰,又要對抗英美造艦競賽的日本,全年總預算卻不過89. 6億日元。

其中對華戰費46億日元,而所謂陸對蘇聯、海對英美的兩大國防計劃則僅有區區6. 7億日元。

雖然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戰場陷入絕境,而在後方,日本社會也瀕於災難性衰退,日本民眾飽受著自作自受的慘劇。

中華民族的軍人們,背負著近代沉淪落後的巨大國力差距,背負著同胞蒙受巨大的苦難與空前絕後、無以復加的民族凌辱,但仍然沒有放棄浴血奮戰,以貧弱國力將日本逼到絕境。

在國力巨大的差距下,將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成果與日本上升趨勢完全埋葬。

抗戰時,日本國內是怎樣的慘狀?

05

日本與美國開戰是日中戰爭所不可避免的結果。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是近代日本從未經歷過的長期的大規模的戰爭,而且是看不到終點的使日本陷入泥潭的戰爭。因為這場戰爭,兵力與軍需品消耗嚴重,國內經濟衰退,國民生活日益貧困。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試圖通過侵略東南亞掠奪資源,以打破這場戰爭的僵局,因此日美戰爭是日中戰爭的擴大。

——藤原彰



日本的力量究竟還有多大?外強中乾是我國今日的寫照。時間一長就維持不住了,畑陸相也是這樣認為的。

加重了中央統帥部首腦的痛苦和壓力。

39年10月就任陸軍參謀次長澤田茂的困惑。

此後,日軍參謀本部更感到「依靠武力解決中國事變的做法是沒有出路的。

從昭和14(1939)年秋天到15(1940)年春天,日本的國力窮困急劇表面化了。

日本為突然表面化的國力窮困狀態而苦惱著。寄以極大希望的擴充生產力計劃已正式開始執行,而實際完成情況僅僅為計劃數的80%。電力不足、嚴重的米荒一齊襲來。

在東京各警察署管區內,許多人家的米穀保存量降到平常需要保存量的一半以下。警察署長親自和糧商一同為買米而奔走,並採取了每次出售限制在二升以下的辦法。

39年在東京和大阪等城市,糧荒表現的尤為嚴重,市民每次的購買量被限制在二升以下。糧食問題造成民心極度不安,發展成為阿部內閣倒台的最大因素,接著組閣的米內內閣任然為此問題而苦惱,直到1940年5月,每次內閣的閣議仍總是議論米的問題。

日本國力的貧困化,使(日本)陸軍統帥部的首腦打贏戰爭的信念發生了動搖。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



東條英機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就自承日軍在中國戰場陣亡數十萬人:

その主張がよく分かるのが、10月14日の閣議。東條英機(とうじょう?ひでき)陸相の発言だ。

「撤兵問題は心臓だ。米國の主張にそのまま服したら支那事変の成果を壊滅するものだ。満州國をも危うくする。さらに朝鮮統治も危うくなる。支那事変は數十萬人の戦死者、これに數倍する遺家族、數十萬の負傷者、數百萬の軍隊と一億國民が戦場や內地で苦しんでいる。」

從歷史事實來看,日本是在對亞洲的戰爭中,尤其是在對中國的戰爭中戰敗了。也就是說,日本戰敗,根本上是由持續不斷的所謂『中日十五年戰爭』(1931年9月——1945年8月)的長期戰爭所決定的。

——《何謂中日戰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