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生氣!女童模被親媽踹了一腳,心疼那些被打聽話的孩子

生氣!女童模被親媽踹了一腳,心疼那些被打聽話的孩子

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美素圖庫

1

面對孩子哭鬧不休或者不聽話時,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很多情況下,最後都是靠打罵解決了問題。

甚至有很多父母覺得這招管用。

說跟孩子講道理很累。

最主要是覺得沒時間去跟孩子講,一著急就動手了,說打打就聽話了。

多少孩子在默默地當著父母的出氣筒啊!

4月9日,有網友在微博爆料,杭州一名女童模特在拍照時被一名白衣女子踢踹,引起了熱議。

(網傳視頻截圖gif)

根據網傳視頻,一個三歲左右的女童剛剛放下手中的籃筐,就被身後一名女性踢踹了一腳,女童趔趄了幾步才站穩。

不少網友懷疑踢踹女童的女性是合作商家的工作人員。

隨後,商家回應:這名女性是女童的母親。

孩子被打的緣故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小小的孩子被這樣踹了一腳,還得乖乖得去承受,讓人心疼。

難道就因為是自己生的孩子,就能隨便想打就打嗎?

孩子為何而來?

孩子有著自己的人生吶!

他們是為自己而來到世間的。

詩人紀伯倫在《論孩子》中,給所有父母闡明了孩子來到世間的意義。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

所以,請一定要把孩子當作一個需要得到尊重的,有著自己感受的獨立個體。

而不是你的作品,更不是你的財產。

2

可怕的是很多父母說自己也打孩子,覺得沒什麼。

還說自己小時候也經常挨打,如今也挺好的。

還有一大波父母會跟你說,所謂的尊重孩子,給孩子選擇,就是慣孩子,把孩子供起來,會讓他們變成小皇帝小公主。

曾有一位媽媽說過自己的經歷。

有一次跟一個朋友出去吃飯,快兩歲的孩子也有點鬧覺,她看到了桌子邊上的西瓜,因為擔心涼東西吃多了會拉肚子,只給她拿了一塊,並告訴她只能吃這一塊。

不一會她吃完了,還在問我要,我跟她說不能吃了,她很生氣,把餐桌上的飯碗打翻,這已經是第二次打翻了。

對面的朋友看不下去,立刻一拍桌子,一臉嚴肅,眼睛瞪的很大,結果孩子被嚇哭了,我哄了哄也睡著了。

那個朋友說:「這種情況不能慣,以後還不得給你掀桌子。

晚上回到家,孩子不耐煩的時候又把飯碗打掉了,我覺得不能這樣下去吧,就拿筷子打手心三下,孩子也哭了,這是我第一次打她。

但是從這以後的3天晚上,孩子半夜醒來都得抱著睡1-2個小時,我在想,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她說,朋友那天嚇唬孩子的那種神情再熟悉不過了,小時候我爸就是那樣對我的,到現在想起來我的內心仍然會不舒服,那種不舒服也好像是一點恐懼。

其實,孩子這樣的情形,是被大人嚇怕了。

3

吼孩子時,你知道孩子的感受嗎?

我們常常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視孩子的感受,這是很多父母及教師的一個弊病。

父母打著愛的名義,用父母的權威,期待孩子能夠言聽計從。

一旦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並且固執的堅持或者犯了小錯的時候,就去威脅吼叫。

可是帶著情緒的教育是最無用的教育。

因為你在吼叫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是被封閉的,因為心理保護機制會讓孩子進行自我保護。

有的孩子會用手捂住耳朵躲避,有的孩子用哭來保護自己。

因為你吼叫造成的傷害太大。

德國有一本非常好的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是一隻可愛的企鵝寶寶向我們講述了它和它媽媽之間的非凡經歷。

「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沖著我生氣地大叫。

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

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里,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最後發脾氣大叫的媽媽又將我找了回去,將我修補好。

媽媽跟我說「對不起」,我也原諒了媽媽。

在父母吼叫傷害中的孩子,內心充滿恐懼,甚至會瑟瑟發抖,他們靠著天馬行空的神遊來逃避令人恐懼的現實世界。

父母一兩次的傷害,孩子會把傷口修補好,因為只要改了就還是我的好父母,不過還是會留下滿身傷痕!

如果時間久了,吼叫成為教養習慣了,那父母就要考慮孩子的心理傷害了。

不要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其他他們什麼都明白。

孩子的內心很柔軟。

小小的他們會犯錯。成長就是一個犯錯和改錯,叛逆到懂事的過程。

孩子總是願意原諒「暴力父母」的過錯,知道父母是心情不好,不是不愛我。

孩子永遠善良得站在父母的立場上理解父母,而我們呢,是否也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在為人父母的路上,能一次也不吼叫的父母我不知道有沒有?

因為我自己也曾對著孩子發過火,看到孩子嚇怕的樣子,非常的後悔。

所以我就想著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的一場修行,說的真好。

4

如果父母要靠打才能讓孩子聽話。

那這樣的教育肯定是有問題的。

如果這個孩子已經到了要靠父母打罵就順從的地步。

那有一天孩子長大了,父母打不動了,不敢打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一番情景?

我們不得而知。

在有的極端案例里,有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甚至對著自己的親人以刀相向。

這樣的內心是曾被何等的推殘,最後導致扭曲的性格。

還有的孩子長大了,就選擇逃離家庭。

覺得哪怕在外邊流浪都要比在家強。

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受到家的溫暖。

父母可以怎麼給到孩子溫暖?

前幾天在醫院遇到一對母子。

小男孩3歲多的樣子。

跟他的媽媽坐在我旁邊的椅子上等待。

「寶貝,媽媽的手好冰啊!」媽媽說。

小傢伙二話沒說就給媽媽揉手。

小小的手在大手上揉擦著。

「暖和一點了嗎?」孩子舉著頭問。

「謝謝寶貝,暖和很多啦!謝謝你啦,你不僅僅暖和了媽媽的手,還溫暖了媽媽的心。」

媽媽動容地跟小傢伙說。

我在旁邊都能感受到這份溫暖的愛。

這樣的陪伴小時光,就是溫暖。

而這樣的溫暖時刻多了,孩子的內心會是光明而溫暖的。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不會走入極端,甚至很少叛逆。

因為他們跟父母之間會有親密的關係,有流暢的溝通,有愛的底色。

愛孩子,不是一句口號,因為愛有它特定的表達。

不能你一邊拿衣架子打得孩子滿身傷痕,還一邊說自己是愛孩子的。

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小偷家族》里,有這樣一句話:「他們說喜歡才打你,那是騙你的,要是喜歡你的話,他們會像我這樣抱著你。」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希望能這樣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當孩子犯錯時,是最需要你愛的時候,也是很好的教育機會!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