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類最早的金屬鑄幣什麼樣?

人類最早的金屬鑄幣什麼樣?

貝產于海,殷商時能夠千里迢迢運到中原地區的海貝數量極其有限,後來在使用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

▌天然海貝(正、背)

隨著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海貝漸漸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於是就用仿製品來代替,有了骨貝、蚌貝、玉貝、石貝、陶貝等的出現。

▌骨貝(正、背)

▌蚌貝(正、背)

▌西周玉貝(正、背)

▌石貝(正、背)

▌陶貝(正、背)

到了商代晚期,青銅貝也橫空出世了。在西方,小亞細亞的呂底亞人被認為是金屬鑄幣的發明者,而商代的銅貝比呂底亞人的鑄幣還要早幾百年,可以稱為人類最早的金屬鑄幣。

▌保德銅貝(正、背)

作為貨幣,銅貝具有更適於流通的耐久性和價值衡定性。用青銅澆鑄的無文銅貝,並沒有脫離原始貝型,分空心、實心兩種,腹面仿貝殼製造出一條凹槽,分直齒或曲齒兩種,隱約可見齒紋。背部隆起,不飾紋飾。有的上面鑿一小洞,方便把幾個貝穿在一起。

▌直齒銅貝(正、背)

▌曲齒銅貝(正、背)

對於商代的貝幣來說,雖然安陽殷墟的婦好墓一次就出土了近7000枚天然海貝,可目前來看這種天然海貝的價值不是很高,但收藏市場上並不太多見。

▌大型包金貝(正、背)

▌大型鎏金銅貝(正、背)

商周時期的銅貝目前在收藏市場上很難遇到。因為當時的青銅仍被視為上等之材,能擁有青銅製品者,是權力與財富的象徵,臣子若能獲得賞賜的銅貝,那可是極大榮耀。到了春秋時期又出現了包金貝,就是在銅貝表面包上一層極薄的金箔,不但美觀,還增加了價值體現。

▌戰國鎏金貝(正、背)

對於鎏金貝來說,具體的製作步驟是鑄成銅貝後,再於銅貝外層通體鎏金。經過如此處理的鎏金銅貝雖歷經滄桑,表層許多地方有所剝落,但仍然顯得華貴璀璨,令人愛不釋手。

鎏金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總結創造的一種金屬加工工藝,亦稱火鍍金、塗金、鍍金、度金、流金等,就是把金和水銀合成的金汞劑,塗在銅器表層,加熱後使水銀蒸發,使金牢固地附在銅器表面不脫落的技術。商周時期似乎還不掌握鎏金技術,從已出土的文物上來看,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已掌握了這項工藝,如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文物中,「鼎」和鎏金銅帶鉤等造型有戰國早期的風格特徵,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楚大官糟鍾」,其鎏金技術已相當成熟。所以,有的專家學者認為鎏金工藝初始時間,應定於春秋末期或戰國早期。

鎏金貝目前市場上少有交易,因為存世不多,鮮有面世,使得不少玩了多年錢幣的泉友也還沒有見過實物。所以,鎏金貝在許多藏友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神秘感,其收藏價值可謂不言而喻。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一生捐贈文物3900餘件,16輛卡車7天7夜運完,六瑩堂主何許人也?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