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即將消失中國傳統哭喪風俗,曾經被看做是人生「最後的體面」

即將消失中國傳統哭喪風俗,曾經被看做是人生「最後的體面」

中國的喪葬文化是中國人對生者逝世與後事的觀念和處理方法。

在上千年的傳統中,中國人的生死觀是沉重的、悲痛的,是送給死者最後的「體面」,所以特別注重喪葬禮儀後事料理。

舊時辦喪事有多道程序,要做道場、燒靈屋、唱夜歌等等,還要用白紙寫對聯,所以在民間辦喪事也俗稱「白喜事」。民間相信人的靈魂不死,死人能投胎轉世還有來生。

新中國成立之後提倡移風易俗,辦喪事逐漸簡化,火葬的方式逐漸被人們所認可。

但是在我國農村的一些邊遠地區,人們仍然還是相信所謂「入土為安」的「古訓」,因此傳統的喪葬形式仍然比較流行。

這組作品來自米拍攝影師蘇澤朗(米拍ID:SHOEGAZE),是他今年五月份的時候,在江蘇句容完成拍攝的。

蘇澤朗今年21歲,來自香港,目前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影視攝影製作專業,這一次來到江蘇拍攝這組作品,是因為他想要拍攝一部關於喪葬傳統的紀錄片。

「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外婆去世了,但是我沒來得及回去送她最後一程,內心是蠻內疚的。這學期的課程剛好有紀錄片課,我想著能不能去拍攝葬禮這個題材,來彌補下內心的愧疚吧。但是策劃的時候,發現「哭喪」的人群們更加有深入探討的社會意義,所以最後就改了方向,從而拍攝了這組專題。」

對於蘇澤朗來說,「哭喪」是一件他從來沒有接觸過得傳統風俗,因為在香港,所有的葬禮都是「快速」和「模塊化」的,一般一天就結束了。

「在句容參與的這種葬禮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這些文化,整個喪葬的過程持續2-3天,有聚餐,演出,送行,火葬,出殯等一系列過程,但我主要拍攝的還是服務喪葬這個團隊人員的日程行動。」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哭喪奏樂的行喪人員也越來越少,我拍攝的對象中,有因為喜歡唱歌就加入團隊幾十年的人,也有因為文工團解散而不得不另尋工作的舞者,隨著社會的前進,他們的未來何去何從?他們面對生或死,又會有怎樣的思考?這個問題誰也沒辦法回答。」

圖文來自米拍APP攝影師@SHOEGAZE ,感謝授權米拍發布。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想了解更多攝影趣事、賞析更多優秀攝影作品,歡迎關注米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拍攝影 的精彩文章:

日本有個超美的城市叫奈良,這裡不光有鹿子
穿粉色長裙的少女,精緻得像畫里的小仙女!

TAG:米拍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