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題材電影《老師·好》為何受追捧?
原題: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首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700多名師生觀看,73次大笑,21次掌聲,18次歡呼……這是電影《老師·好》首映前在北京一零一中學超前放映時的現場反饋。隨著該片在各大影院上映,票房突破3億元,在貓眼、淘票票和豆瓣等各大平台上收穫了不俗的評分。
為什麼一部反映教師題材的電影會如此受到追捧?
為什麼主人公苗老師說的那段話——「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中遇見了你們,而是因為遇見了你們,我才有了這段最好的時光」會被人們一再提起並引發強烈共鳴?
有人說這是監製兼主演于謙的名人效應,其實並不僅僅如此。
跨越時代的青春共鳴
《老師·好》發生在1985年的南宿一中,講述的是語文老師苗宛秋與學生高中3年「鬥智斗勇」的有趣故事,再現了上世紀80年代的校園百態及師生之間的純真感情。作為有著天生優越感的苗老師,從大城市來到這個小地方,也有著自己的自卑和不甘。他曾經是省狀元,被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卻因為家庭成分問題,被取消錄取資格,做起了一名普通老師。顯然這對他是不公平的,所以如今的他格外偏愛那些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和不甘,寄託到了學生身上。
影片中,看似霸道古板、不近人情的苗老師,實則認真負責、心系學生,固執地用自己的方式對學生好:對擾亂課堂紀律的學生毫不手軟——直接「前面站著去」;把拿著斧頭的「小混混」洛小乙趕出教室,並警告說,「我小舅子就在派出所,誰也別惹事」;而面對學生們找回了自己的自行車,他卻憤怒地吼著「快去學習」,與學生之間的關係猶如「水火不容」。但是背後他卻免費給學生補習,不顧安危挽救走入歧途的學生,拿出積蓄寄給生病住院的學生……在苗老師的觀念里,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我做的事「都是為你好」。
雖然主人公是苗老師,其實最出彩的是他那輛區里獎勵給先進工作者的自行車。作為被撒氣的替代品,幾次三番被學生們摧殘——拆後擋泥板、刮掉漆皮、掛在燈桿上;後來苗老師送洛小乙去醫院看摔傷的爺爺,卻丟了自行車,全班學生齊力找回;然而高考前夕,安靜騎著這輛自行車卻出了車禍……從一開始的「破壞」到後來的「保衛」,自行車成了學生和老師之間不可分割的情感紐帶。
上世紀80年代校園景象和生活的真實還原,幽默的語言和反轉表達,苗老師與學生們的相知相惜在相伴3年卻不辭而別的結局中被無限放大、催人淚下,讓很多觀眾再次回憶起了自己的青春和最難忘的老師:
「不管你是60後、70後、80後、90後還是00後,基本上過完高中歲月,就再也沒有讓你有集體榮譽感的歲月了。那些同學們發自內心擰成一股繩地和某人(科任老師、班主任、教導主任、校長……)『作對』的快樂,那些背地裡叫了無數外號的老師,那些後來長大了卻影響你一輩子的學習習慣,那些老師隨口說的與教學無關卻影響今後人生的話……」
「學生們幫助苗老師找回丟失的自行車,卻被苗老師罵得狗血噴頭,『馬上就要高考了,你們還在這兒浪費時間!』像極了我在上高三時,我們給班主任過生日,結果整個晚自習加上放學留堂,都變成了班主任的批評教育時間。」
「老師苗霸天、學生小搗蛋,各個生動,一切都似曾相識,彷彿身邊人,讓我想起自己的老師和舊時光,再配以相聲技巧的小包袱,看得開心也會感動。」
老師,是陪伴學生走過青春歲月的見證人,那些鮮活而美好的回憶,會帶著青春耀眼的光芒伴隨著一句「老師好」烙印在你內心的某處。有的時候,一首歌突然就能勾起一段回憶,無論是歡快還是憂傷,都是最好的旋律,因為歌聲中有我,也有你。
好老師是誰,誰能做好老師
于謙說,「老師」這個題材是幾個人聊出來的,之後經歷了一年半的創作,故事大多取材於真實人物,其中一個重要原型是他的阿姨,也是他小學的班主任。「還記得第一天跟著我姨上學,路上先去接了一個小兒麻痹的同學到學校上課,放學後又把同學叫到辦公室補課,一直到天黑再送同學回家。每天如此,5年都這樣。」
很多觀眾對苗宛秋老師最後的不辭而別無法釋懷,于謙認為:「對於苗老師來說,安靜就像是自己年輕時的影子,他想讓安靜替他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業。因為在一個小山村小縣城裡,有一個考上北大中文系的學生,太難得了,他也想用這種方法證明自己。安靜出事對苗老師最後的反思有特別大的衝擊,他認為自己沒有做到他的老師告訴他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去做一個好老師,覺得對不起『好老師』這個標準,想重新回到原點。」
說起好老師的標準,在近日由雲舒寫教育、首都圖書館共同舉辦的《老師·好》觀影專題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好老師的時代標準與社會價值」展開討論,暢談自己多年從事教育事業的感悟。不少學者都表示對於一個好老師的標準是難以界定的,看完這部電影再次讓他們開始思考這一標準,審視自己的教育生涯。
「我15歲上中師,在中學當老師,後來一直當大學老師,始終在思考到底什麼樣的人是好老師。有一天我終於悟到了,好老師不僅僅要授業解惑,而且要傳道。」北京大學教授文東茅表示,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再現了那個時代的老師,更讓大家開始思考是否那個時代的老師足夠好,面向新時代如何做一個好老師。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叢春俠說:「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區對於好老師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好的老師能通過成就孩子來成就這個社會,這部電影的很多點都值得大家去探討。老師不是完人,愛每一個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樣。讓孩子有『道』,在社會上立得住,這才是真正的好老師。」
老師也許並不完美
作為一個專業電影研究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戴錦華坦言,「這部電影顯得有某種老舊、有某種拙,但當我把它看完的時候,不止一次我的心被撞擊、刻意掩藏起的柔軟之處被打動。我非常喜歡電影中的那個老師,他不可愛、不完美、不優秀,但正是像他這樣的人托舉起中國社會,托舉起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和《平凡的世界》里的孫少平一樣,也是1976年畢業,回村當了民辦老師,教語文,當班主任。電影《老師·好》勾起了我對當語文老師時的美好記憶,如果有機會再當一次老師,我一定比以前當得更好。」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顧之川說,「不要把老師看成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他也可能犯錯誤。但是對於社會和家長來說,一定不要用惡意推測我們的老師。」
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餘黨緒坦言,于謙將苗宛秋老師演繹得非常真實,很多時候,教師題材的電影被概念化了,教師這個職業被賦予太多道德色彩,把教師弄得很高尚、很完美,看了覺得很假。其實,教師本身也是一個俗人,但作為教師,又必須給學生做表率、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這就需要自我修鍊和心理調適。
「當年苗老師考上了北大中文系,卻被取消錄取資格,只好轉去讀師範學校。他是帶著一種挫敗感去當教師的,想在教學中找到自己,讓自己的價值能夠在學生身上得到投射。其實,這對教學來講不是一件好事,但這是一個現實。過去,教師地位不高,經濟收入也低,大家對這個職業敬而遠之,進入這個行業也有被迫的一面。那麼在職業選擇上,就會在某種程度上有一種被淘汰感,帶著心理上的落差,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調整自己。」餘黨緒認為,影片中,苗老師努力為學生著想,開始時簡單粗暴,後來在不斷調適中跟學生達成一定程度的共鳴。這對教師很有啟示——任何教師都有缺陷,那麼,你如何進入這個行業、如何調適自己、如何適應這個行業,非常重要。現在教師社會地位提高了,更多高學歷和名校的畢業生選擇做教師,但適應這個職業的特殊需要,依然是個重要的課題。
叢春俠說,影片最觸動她的是融洽的家校關係:洛小乙去關婷婷家鬧事,當時家長的做法讓人特別感動,「這部電影可以引導社會大眾反思,認識什麼叫教育、什麼是老師,更好地去理解和包容我們的教育和老師」。
「我覺得尊師重教不能只從提高教師待遇入手,必須要尊重——內心對人的尊重,我覺得對教師缺少應有的尊重。」于謙說。(中國教育報記者 卻詠梅)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2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