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加熱會損失營養嗎?
作者丨雲無心
牛奶越來越進入了人們的日常飲食,關於牛奶的傳說也越來越多。比如熱牛奶——中國的多數消費者都是習慣喝熱的牛奶,如何加熱牛奶也就成了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
社交媒體上流傳「牛奶不能煮沸」,下面這段是典型的說法。
這些理由充滿了專業術語,普通讀者看起來不明覺厲。
不過,這些說法並不合理。
「蛋白質變性」完全不影響營養
首先,「蛋白髮生變性」並不會「大大降低」營養價值。
我們攝入蛋白質,並不是為了蛋白質本身,而是為了獲得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從蛋白質到氨基酸,蛋白質不僅要「變性」,還要被消化酶切成一個個小肽和氨基酸。通常所說的「變性」,是蛋白質失去了自然狀態下的空間構型,把分子伸展開來,反而方便了消化酶與蛋白質的充分接觸,有利於消化。
「牛奶煮沸」並不足以生成有害物質
所謂的「蛋白質燒焦」,其實是蛋白質中的氨基酸與乳糖發生美拉德反應。「果糖基氨基酸」就是美拉德反應的產物之一。
果糖基氨基酸確實不再是氨基酸。從理論上說,這個反應確實「降低了」營養價值。但是,這個反應高效發生的適宜條件是「高溫」「低含水量」。如果美拉德反應發生了,只要有很少的產物,也會導致顏色變深、出現不同的風味。
圖丨Reference.com
市場上的「常溫奶」在生產過程中被加熱到了135°C以上,而美拉德反應的程度也還是很低,只不過是「敏感的人能夠體驗到風味有所不同」而已。加熱條件更極端的奶粉,是把牛奶濃縮之後再噴霧乾燥——水含量很低,熱空氣的溫度很高,而美拉德反應進行的程度也並不高。
在大家的日常經驗中,通過把牛奶加熱到沸騰,也不會見到顏色變深、出現「焦糊味」的狀況。這意味著美拉德反應發生的程度微乎其微。說這種產物「影響人體健康」純粹是嚇唬公眾——就像掉了一包鹽到水庫里,就說可能導致喝水的居民出現高血壓一樣。
簡而言之,所謂「牛奶煮沸生成有害物質」,純屬是杞人憂天。
「沒有必要加熱」,而不是「不能加熱」
當然,這只是說「把牛奶加熱到沸騰」不會有有害,營養損失也微乎其微,並不意味著推薦把牛奶煮沸了喝。
把牛奶加熱有兩個目的:一是殺菌,二是達到「適口溫度」。
正規渠道的供應的牛奶有兩種:巴氏奶和常溫奶。巴氏奶就是通常所說的「鮮奶」,一般是把生牛奶加熱到72 °C,殺掉大部分細菌,在冷藏條件下能夠短期保存。在保質期內,巴氏奶中的細菌不會長到有害健康的程度。另一種是常溫奶,也就是「高溫殺菌奶」「UHT奶」,是把牛奶加熱到135 °C,幾乎殺掉了所有細菌。只要不開封,它在常溫下也能長期保存。不管是巴氏奶還是常溫奶,都已經經過了殺菌處理,在保質期內也不會「細菌超標」,也就用不著消費者再去進行「加熱殺菌」。
放在冷櫃里售賣的一般是巴氏奶丨Modern Farmer
至於「適口溫度」,也就是「喝起來舒服的溫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在歐美,很多消費者覺得從冰箱里拿出來的「冷藏溫度」最好喝,而中國多數消費者則喜歡30 到50 °C的「熱牛奶」。這只是一個飲用習慣的問題,與牛奶的安全與營養都沒有關係。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加熱到自己喜歡的溫度也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加熱到高溫再等它涼下來。
「現擠奶」即便加熱煮沸,也不能確保安全
圖丨pixabay
※黑洞,真的是個洞?
※教師版《都挺好》開播!假如學生是「蘇明成」,怎麼辦?
TAG:環球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