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體內濕氣的3個原因,6個部位易感「濕氣」,可以試試4個穴位

體內濕氣的3個原因,6個部位易感「濕氣」,可以試試4個穴位

體內濕氣的3個原因,6個部位易感「濕氣」,可以試試4個穴位。

「濕氣」已經成了一個聊不完的話題。隨著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習慣的改變,「濕氣」的存在的確也是一種上升的趨勢。

我國傳統醫學中醫認為,身體之所以有「濕氣」產生,其原因並不複雜,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1、飲食厚味: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蘿蔔白菜保平安」。現代人的肉食攝入量比起古人來說,那是成倍的增長。固然,這是物質文明發展的福利。但不可忽視的是,過多攝入肉食,對身體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中醫認為,也就是「濕氣」滋生的主要原因;

2、起居不慎:古人體內有濕氣,可能與居住環境的潮濕有關。而我們現代人的濕氣,可能與生活習慣更有關聯。冬天穿裙子,夏天冷氣溫度過低,冷飲攝入過度,這些都是促生濕氣的原因。

3、思想情志:這可能是我們不如古人的一個方面。相對來說,古人的思想要樸素得多。而現代人受物質文明的「誘惑」,無止境的追求、焦慮、抑鬱等思想情志要更嚴重。這些都是引起肝失疏泄的原因,也間接導致了濕氣的產生。

怎麼知道自己是否濕氣偏重呢?

我認為,可以從一些簡單的自我感覺上加以判斷:莫名的犯困、嘴裡感覺黏膩、身體覺得沉重。這些都是濕氣悄悄在體內滋生的常見表現。不僅如此,濕氣重的人,很容易被各種毛病困擾。

《黃帝內經》說「濕性重濁」,根據這個特點,濕氣在體內,有如下6個部位,最容易受到濕氣的侵襲:

頭部:如果濕氣困擾頭部,引起頭暈目眩、犯困思睡、頭重如裹等表現;胸腹:濕氣停留在胸腹,引起胸悶、腹脹,腹冷喜揉等毛病;脾胃:濕氣對脾胃的影響是很明顯的,濕氣重的人,多數會食欲不振,不想吃東西。還會出現口氣口臭,大便不爽,稀溏易粘;下肢:因為濕氣重濁,所以下肢是最容易受侵犯的部位之一。

從而引起下肢水腫、腳氣等毛病;關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濕氣侵入關節,就會引起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且痛處固定的毛病,大家一般用「風濕關節炎」稱呼它。皮腠:濕氣嚴重,還會加重皮腠散熱的負擔,因為衛氣被阻,於是瘙癢癬疹都會不請自來;

一般來說,體內的濕氣,如果不是特別嚴重,大多都是可以通過養生方法解決的。常見的如飲食調理、穴位按摩等等,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兩種堅持即可。飲食的調理上,一般以健脾化濕作為最常用的方法。

穴位按摩方面,可以試試如下幾個穴位:

1、足三里:「足三里」屬於足陽明胃經穴位,位於小腿的前外側,腓骨小頭往下三寸(同身寸)處。有強壯身心的功用。對風濕引起的腰膝關節酸痛,頭昏腦脹,腹脹等都有緩解的效果;

2、復溜穴:「復溜穴」屬於足少陰腎經,位於小腿內踝上兩寸處。這個穴位的名字就很有意思,「復」是反覆,「溜」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蒸發上行。因為「腎主水」,所以按揉復溜穴,能促進水濕之氣的排出;

3、陰陵泉:陰陵泉屬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定位時順著小腿內側往膝關節方向摸,膝窩下的凹陷處就是。它能健脾益氣,脾主運化水濕,所以,經常按揉陰陵泉,能健脾化濕,對於有「濕氣」或者水腫的情況很合適;

4、豐隆穴:豐隆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位置在膝眼和外踝連線的中點、靠近脛骨外側之所。它對脾胃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去濕氣」的主要穴位,還能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等。

以上,就是濕氣形成的3個原因,和最容易感受濕氣的6個部位,以及去濕氣的4個常用穴位介紹。體內有濕氣並不可怕,只要我們知道了原因,從源頭上做好改善,減少濕氣的產生,然後再結合飲食調理或者穴位按摩,完全是可以做到「祛除濕氣,一身輕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來讀古文章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要注意避免「四逆」損傷臟腑

TAG:每天來讀古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