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奄奄如病夫:民國服飾彰顯新的男性審美!

奄奄如病夫:民國服飾彰顯新的男性審美!

中國古典服飾講究「服德相稱、形質相合」。中國古典男裝的外在形蘊是古代男性審美理想的外在成像。故而,古典男裝的外觀形態本質上體現並契合的是中國古代男性性別的美學取向。

《論語·雍也》中記載:「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具體來說,「文」即人的外在形象,「質」則是指人的內在本質,亦有氣質、質感之意,是人的本性內涵。

奄奄如病夫:民國服飾彰顯新的男性審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所謂「謙謙君子」就是要做到外在形象與內在人格的相互匹配。既要道德高尚、品行仁和,又要儀錶優美,舉動文雅,即文與質的統一。所謂「文猶質也,質猶文也」,就是這個意思。

古代男裝精美文麗的物象表徵本質上反映的是古代男性「文質彬彬,溫文儒雅」的氣質追求。古服盡善盡美的造物工藝,正是古代美學所推崇的「君子之質」在人體上的具體落實與體現,是人格之美的外化。

「文質彬彬」追求的是一種內外統一的人格之美,是中國古代在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下產生的對男性之美的最高理想。所謂男性之美,是一種通過內在修為而養成的浩然之氣。

奄奄如病夫:民國服飾彰顯新的男性審美!

中國古代推崇的男性之美是一種舍形取神的君子風神,講究端方內秀、溫潤如玉的儒雅氣質。故而,古代又常以「玉」來比喻和形容這種理想的男性之美。

《禮記·聘義》有記,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永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細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玉石溫潤而澤、孚尹旁達的外形特質,自然也就成為了男性之美的象徵。玉石之美外清而內堅,亦如中國古典服飾外秀而禮勝,迎合男子外文而內儒的美學精神。

奄奄如病夫:民國服飾彰顯新的男性審美!

民國以前的清代服飾承襲古代漢服的文化內核,服飾禮制和藝術精神依然秉持著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內質之美,其形其制皆是男性人格精神的符號表現。故而,古典服飾的造型意象強調「蔽體表德」的藝術精神,刻意迴避和忽視男性身體的自然屬性,形貌塑造上遵循「以文為尚」的氣質風韻,這與古代文化對男性「文質彬彬,溫文儒雅」的審美理想是不謀而合的。

然而,到了清代末期,中國社會的積貧病弱使國人對自己的身體形象發生了改觀。中國人普遍屠弱瘦小的身體特徵逐漸成為了時代思潮痛責鄙夷的對象。譚嗣同曾經這般疾呼:「觀中國人之體貌,亦有劫象也。試以擬之西人,則見其萎靡,見其狠鄙,見其粗俗,見其野悍,或瘠而黃,或肥而弛,或萎而佝僂,其光明有成儀者,千萬不得其二!」

奄奄如病夫:民國服飾彰顯新的男性審美!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也在《新民論》中說到的:「二千年之腐氣敗習,深入國民之腦,遂使群國之人,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溫溫如菩薩,戢戢如訓羊……合四萬萬人,而不能得一完備之體格。嗚呼!其人皆為病夫,其國安得不為病國也。」

至民國前後,社會制度傾覆變革,伴隨著古代倫理與封建禮教的崩塌瓦解,西方文化的人倫結構與美學精神卻在中國迅速傳播。中國社會對於男性的審美取向也在這一時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出現了明顯西化的身體審美意識,且「尚武尚力」之風漸盛。

奄奄如病夫:民國服飾彰顯新的男性審美!

如,康有為就曾經奏請:「皇上身先斷髮易服,詔天下同時斷髮,與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聽其便。則舉國尚武之風,躍躍欲振,更新之氣,光徹大新。」可見到19世紀末期,男性審美棄中從洋、棄文從武的變革走向就已經端倪顯露。

這裡的所說的尚武,並非是以粗暴、武力為美,而是指崇尚男性身上原始勇武的生命力量和與生俱來的雄壯氣概。男性的外在形貌應該具備健康、強壯的氣力之美以及挺拔、勇猛的威武氣度。

在1929年的《生活》周刊上曾經刊載過一篇《男性之美》的文章,作者這樣說道:「提起男性之美,也許有人要反唇相譏,說你不預備做花旦,要談什麼男性之美?但是我以為真正可貴的男性之美,和什麼花旦之美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堂皇大方的,後者是扭扭捏捏的;前者是能引起敬愛的,後者是供人侮弄的……堂皇大方的美,當然和體育有關係,西人講究體育,所以相貌體態美的似乎多些,友人某君在美國紐約多年,據他說在那個地方和祖國的同胞一同在街上走的時候,同走的本國人如果是體格健碩,相貌體態俱佳者,陪他走的人亦覺得與有榮焉,精神上覺得非常愉快,反過來說如果他是「癆病鬼」的樣子,陪他走的人也覺得心裡有點難為情。」

奄奄如病夫:民國服飾彰顯新的男性審美!

另有一篇《看了國貨時裝展覽會》中也對男性之美做了解釋:「我以為穿時裝表演的男女最重要的須選請健而美的體格,才能增加美感。這天『男子西式服』表演,嚴格說起來,五人中只有那位穿騎服西裝的有健強的體格,闊背挺胸,精神充滿,全身有平均充分的發展,還有一個胖子的體格也還過得去,穿上西裝還像樣,此外則多扁平的胸,萎靡的腿,菜色的面,很缺乏雄健煥發的精神。」

由此可見,到了民國時期,健壯而富力量感的男性體格成為了社會普遍認同的審美主流。在當時刊登的廣告宣傳中我們屢屢可以見到一些肌肉健碩、強勁有力的男性軀體。這種男性身體的審美文化與三四十年代以後西式服裝的盛行普及是不無關係的。

由於西方文化藝術中自古就有重視男性形體美的傳統,西式男裝從文藝復興時期就開始關注和表現男性的體格之美,服飾形態重在凸顯男性的生理特徵,刻畫男性身體的物象特點,並且加以強調美化。

奄奄如病夫:民國服飾彰顯新的男性審美!

19世紀以後,從歐洲軍裝與勞作服中提煉成型的西服套裝更是西方男性審美文化的結晶與提升,它以一種自然、流暢、簡約、理性的造型法則和單純、硬朗的色彩、線條勾畫出合理、理想的男體模型。

西服的藝術感染力在於它塑造迎合了文化意義上的完美男體。正如《性別與服飾》一書中的評述:「西服的這種『自然』並不意味著暴露人脆弱的皮膚或將衣服禁錮人體,以顯示各塊肌肉的起伏,而是用符合人體造型和運動規律的筒狀結構、以象徵的手法,暗示男人形體的力量感。」

毫無疑問,西裝渾然強勁、流暢一體的結構內蘊與風格氣度,以及它所塑造的莊重、肅穆、理性、強健的男性形象,更適應民國時期變革奮進的時代精神。故而,到了民國後期穿著西服成了男性衣著的主流,中式傳統服裝則逐漸衰萎沒落,古典服飾文質彬彬、儒雅俊逸的風雅氣質日趨消洱,甚至成為了迂俗陳腐的象徵。

30年代的雜誌有一文《親愛的阿固》如此寫到:「呀……使你爸媽最足以杞憂的,就是你竟棄絕了一般運動員的男朋友,而反和一種老是穿著長衫,帶著厚厚的近視眼鏡的書獃子交起朋友來!」可以說,民國時期中裝沒落與西服興盛的發展脈絡背後,反映出的是男性審美文化的深層變革。

撰稿/張羽【讀史品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