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名勇士堅守陣地,阻擋兩千日軍五個小時,殉國後日軍立碑致敬
在北京密雲度假勝地的古北水鎮,立著一塊高大的紀念碑——古北口七勇士紀念碑。他們的故事非常悲壯,永遠值得後人的尊敬和懷念。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卻奉行不抵抗政策,東北軍全部退回關內,將東三省拱手讓給了日軍。
東三省淪陷以後,張學良繼續執行消極的抵抗戰略,再加上指揮上的失誤,熱河也陷入日軍之手,中日對峙的邊界被南移至長城一線。
1933年3月,八萬日本關東軍向長城各個關口發起了攻擊,古北口是長城最為重要的關口之一。東北軍連連敗退,很快,古北口沿線一帶的一線陣地落入敵手。
一線陣地淪陷以後,日軍又向二線陣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在這之前,為了偵查日軍動向,指揮部派出了一支由七名戰士組成的前線觀察哨,地點設置在一個地勢險要的小山頭。
面對日軍的進攻,主力部隊決定再次後撤,但由於指揮部被日軍炸毀,與前線的觀察哨失去了電台聯繫,無法通知那七名戰士後撤。
七名戰士雖然沒有接到後撤的命令,但他們完全可以隨機應變,自行撤退。然而,七名戰士經過商議,決定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留在這個小山頭阻擊日軍,絕不後退一步。
這樣一來,古北口就出現了國軍抗戰中最為悲壯的一幕。
日軍先頭部隊抵達山下之時,七名戰士用機槍封鎖了山下的公路,使汽車無法通過,兩千日軍部隊被暫時阻擋在了公路上。
由於這個山頭地勢十分特殊,日軍無法從正面強攻,於是採用人海戰術,對觀察哨發起了衝鋒式的進攻。
日軍指揮官本以為一次衝鋒就能拿下這個小山頭,誰知道一連衝鋒了三四個小時,卻一直沒有攻下,還傷亡了一百多人。
日軍軟硬兼施,對山上的戰士們進行勸降,七名勇士卻寧死不屈,始終不曾後退一步。
最後,惱羞成怒的日軍調來飛機和大炮,對小山頭進行了一個小時的狂轟濫炸,將觀察哨夷為平地。
轟炸結束以後,日軍來到山上,他們原以為至少有一百多人阻擊,但卻只發現了七具屍體。日軍為此戰付出了160人陣亡、200餘人受傷的代價,傷亡比達到50:1,這在日軍侵華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日軍指揮官讓人將這七名勇士的遺體背下山,將他們合葬在一處,並且立了一塊1.8米高的木牌,上面寫著「支那七勇士之墓」。然後,日軍全體官兵列隊向七名勇士鞠躬致敬。
七名勇士為國捐軀、捨生取義的壯烈行為,贏得了敵人發自內心的尊重。
由於種種原因,七位勇士的事迹沒有得到廣泛宣傳,許多人對他們的英雄事迹一無所知,七位勇士的名字也無法查實。
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軍所立的木牌被風雨侵蝕,早已損壞。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七位勇士的英雄壯舉,自發樹立了「古北口七勇士紀念碑」。
※蔣介石三次錯失林彪,林彪命喪大漠以後,他長嘆不已
※周總理臨終前最想見的一個人,卻最終沒有見到,成為永遠的遺憾
TAG:墨上之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