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們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依賴工作

我們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依賴工作

撰文/張豐

晚上10點,在我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看了一下朋友圈。

我以前駕校的教練吆喝:「新鮮的冬蟲夏草上市了。」他改行了,但是看上去工作和以前一樣辛苦。

一位不知名的網友轉發了自己公司的營銷,「最新的福利!」我沒興趣點開。

幾個寫作的朋友,轉發了自己的文章。他們不但負責生產,還負責銷售自己的作品。

他們和我一樣,都已經「下班了」,但仍然在工作。我們都不是996一族,但是和996卻沒有什麼區別。環顧我的朋友圈,根本發現不了「朝九晚五」的傢伙,即便是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人,也有不少晚上在辦公室點外賣的。

加班

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普遍境況。那些有創造力的程序員,發明了一個反對996(早9點上班,晚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的運動,他們還在互聯網公司玩起了行為藝術,有人在地上被人牽著爬,來隱喻自己的「悲慘世界「——最終,他們的行為得到了「食物鏈頂端」的回應,馬雲和劉強東,都對996發表了自己看法,也再次把996的爭議引向深入。

阿里巴巴的官方微信上,馬雲說能夠996是一種「福氣」,他自己長期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你去想一下沒有工作的人,你去想一下公司明天可能要關門的人」——這篇文章後面點贊很高的一條評論對馬雲作出了最好的回應:我很想加入阿里巴巴公司體驗一下996,然而卻沒機會進入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官方微信文章《馬雲談996》的部分截圖

和馬雲的雲淡風輕相比,劉強東則像一頭「困獸」。不久前他遭遇負面新聞,這兩天京東又傳出他「向兄弟下手」:京東正在無情地推進「末位淘汰」,不少人被裁員。劉強東在回應中重新定義了「兄弟」:能夠一起打拚,一起996的才是兄弟,「真正的兄弟一定是一起拼殺於江湖,一起承擔責任和壓力」。

微博截圖

馬雲和劉強東的回應,都證實那些程序員所反映的問題確實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短期內也看不到改變的希望。如果說劉強東的作文《地板鬧鐘的故事》看起來像是京東的一次危機公關的話,馬雲的分享,則是「說了不好聽的實話」。事實上,沒日沒夜地工作,而不是像發達國家勞動者那樣斤斤計較每天的工時,不但是阿里成功的法寶,也是中國在過去40年經濟騰飛一個公開的秘密。

甚至可以說,996而不是「朝九晚五」或者「每天工作8小時」,才是中國的時代精神。最能夠代表「時代精神」的,恰恰是那些程序員。如果要找一個代表性的地點,那無疑就是中關村。程序員給人的印象是沉默寡言,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不抱怨,埋頭寫程序,說不定哪天就成了張小龍——很大概率成不了,但是相比於普通人,他們也能掙得更多。

加班

相比於那些下班後還要應酬的公務員或者銷售人員,程序員的996更純粹。他們一直在電腦前工作,而別人即便站在他們面前,也看不出來他們在幹什麼。寫代碼是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即便無人監督,他們也心甘情願。程序員代表了一種理想:真正的專業技能 超出常人的努力=成功。進入互聯網時代,這是多少人的理想啊。

理論上講,那些反對996的人當然是對的。既然國家提倡8小時工作制,每周法定休息兩天,那就最好不要加班,否則就請按勞動法來付加班費(現實中,中國企業很少有這樣操作的)。這樣的看法,來自工業社會人們追求權利的傳統,也是過去兩百多年反覆的工人運動的結果。

但是,馬雲說得也沒錯,而且更為動聽,「與其讓自己痛苦,不如你的996更舒服一點,你工作十年,可以抵人家工作二十年,就這麼回事」。這是一種新的計算時間的方式,雖然每個人在一天都同樣擁有24小時,如果你在996,你就相當於擁有了更多的時間。這種計算背後的邏輯,是「用於工作的時間,才是真正的時間」。

這兩種觀念的本質區別,是我們如何來定義工作。

「工作」

那些站起來反抗的程序員,其實代表的是一個漫長的傳統——在「勞資二元對立」的角度來理解。人們工作,就是為了掙得養活自己的工資。成人的時間一分為二,用於工作的(出賣自己),和用於休閑的(自己掌握時間)。這樣,工作的時間當然越短越好。這也是長期以來工人運動的一個目標。

在後工業社會或者互聯網時代,這種二分法遇到了挑戰。一方面,人們看起來更加自由,擁有了更多的閑暇,甚至休閑本身也成為了經濟的支柱,但是,人們並沒有真的能從工作中解脫出來。本文開頭提到的就是典型的場景,智能手機的普及,並沒有讓人更自由,卻讓人和工作的關係更緊密了,儘管在「上班時間」也可以玩手機,但是在「下班時間」,越來越多的人卻仍然在工作。

互聯網時代的工作

互聯網時代,人們並沒有比工業社會獲得更大的「解放」。互聯網公司的員工,996是常態。但是這些企業以超高的收入和福利,讓員工感受到家的溫暖。不管是阿里巴巴還是騰訊,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普遍高於那些傳統的按時上下班的企業。在網上,你會發現這些企業的人對公司的愛,相當多都是發自內心的。他們會親切稱呼自己老闆的英文名,也會給自己的公司起一個「昵稱」,愛意滿滿。

這種感情絕對不是偽裝或者壓力下的表演,面對面和他們交談,你會發現,他們的人格中已經打下了公司的烙印,即便是從公司離職,他們仍然保持著對公司的忠誠——相反,那種與前東家為敵的,在工作更輕鬆的行業更常見。

人們不會因為工作時間的長短來恨或者愛自己的公司,甚至也不是單純因為收入。我們始終不敢承認,那最可愛或者可恨的,其實是工作本身。

接下來的結論有點殘酷:在後工業社會,雖然每個人都在追求休閑,但卻是工作而不是別的,在塑造勞動者的「自我」。「在工作中成就自己」,這看起來像一句雞湯,但是卻也講出了真理。是工作在定義「我們是誰」,我們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依賴工作,也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熱愛工作。

失業的風險

那些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人,很有可能是更辛苦工作的人。即便像馬雲這樣「完全財務自由」了的人,也仍然在辛苦工作。而幻想有一天發達了就永遠不上班,每天都躺著曬太陽的人,可能永遠都實現不了財務自由。過去我們一直被教育「工作就是為了更幸福的生活」,而真相可能是「工作中就藏著幸福」。

當然,這樣講並不是認為那些程序員的反抗毫無價值。在過去兩百年,這樣的反抗有很多,他們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是同時,他們的努力也讓「工作」變得更好了,變得更細緻,更體貼,甚至更性感——這可能是一個牢籠,但也可能就是人類的命運。當我們認識到它是牢籠的時候,就獲得了某種自由。

版權聲明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英國評比年度神童,中國式虎媽為何被痛批?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