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一顆白矮星,距地球410光年,正上演著地球的未來
太陽系因恆星太陽而誕生,恆星是宇宙秩序的管理者,每一顆恆星都依靠它強大的質量帶來的引力,管理約束著數量不等的行星以及其它小天體。我們的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它是一顆質量中等的恆星,在恆星家族裡不算大個子。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圍繞著太陽運行,恆星除了是宇宙秩序的管理者之外,還是宇宙的明燈,給黑暗冰冷的宇宙帶來了些許光明和溫暖,而生命星球的誕生和文明的誕生,自然也離不開恆星的幫助。
地球是太陽系唯一的智慧生命星球,能夠成為宇宙中非常稀少的文明星球,離不開太陽對地球的照顧,因此在人類心中,太陽就是那片天。古時候的人們由於缺乏天文知識,認為太陽會是永恆不滅的,會永遠照顧地球,照顧地球上的生命。
可是隨著人類走進科技發展的道路之後,人類文明迎來了飛躍式發展,在科技的幫助下,人類走出地球開始探索宇宙,對宇宙的認知也越來越多,自然也明白了,原來太陽只是銀河係數千億顆恆星中的一員,它並不是永恆不滅的,也是有壽命極限的。
對於恆星來說,它的壽命一般是100億年左右,隨著太陽內部核聚變燃燒的氫越來越少,它的生命也不斷走到盡頭,如今的太陽已經燃燒了50億年,依靠它100億年左右的壽命來計算,它大概還有50億年的壽命。當然,太陽不會等到50億年後才能威脅到地球。
事實上,再過10億年,太陽可能就會向紅巨星轉變,那個時候,太陽會不斷膨脹,體積不斷變大。最後太陽的亮度會提高2000多倍,直徑也會擴大到現在的400倍左右,這個時候水星,金星的軌道早已被吞沒,而地球最終也將面臨被吞噬的危險。
那麼太陽燃燒完之後的命運會如何呢?恆星的命運一般有三個,根據質量的不同命運也會不同,如果是超大質量的恆星,最後的命運就是發生超新星爆發演化成為一個黑洞,中等質量的恆星最後演化為中子星,而對於像太陽這樣的小質量恆星,最終剝離外層氣體的太陽將只留下自己的熾熱核心,成為一顆緻密的白矮星。
太陽如何演化還只是科學家的理論推測,想要知道太陽的最終命運和地球可能面臨的命運,那只有通過觀測其它走入末期的恆星系,銀河系有數千萬個恆星系,每一個星系中的恆星的年齡都不同,有的剛誕生不久還很年輕,有的也像太陽一樣,生命已經走完一半,有的則可能已經走到末期,進入紅巨星最後演化為一顆白矮星。
通過觀測進入紅巨星階段的星系或者白矮星,自然也就可以對太陽和地球的命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前段時間,發表於《科學》期刊上的一篇科學論文,向人們展示了太陽和地球未來可能的命運,這篇論文描述了一顆行星被步入生命末期的恆星吞噬的駭人場景。它是由英格蘭華威大學科學家克里斯托弗·曼瑟領導的研究團隊觀察一顆距離地球約410光年外的一顆白矮星發現的。
這顆距離地球410光年遠的白矮星,名叫SDSS J1228 1040,體積比地球稍大一些,但質量卻和太陽相差無幾。這是一顆已經經歷過紅巨星階段後的恆星,外層物質都被剝離後最終演化成白矮星。
科學家藉助西班牙拉帕爾瑪島上10.4米口徑的加那利大型望遠鏡,在白矮星周圍發現有行星殘骸組成的氣體盤存在,而在距離恆星僅有50萬公里的軌道上有一個奇怪的亮點,每2小時就繞白矮星運行一周。這個亮點會是什麼?
科學家懷疑這個亮點有可能是行星不斷被恆星吞噬後留下的殘骸,通過進一步的研究觀測,發現這是一個直徑約為600公里,密度在每立方米7.7到39克之間的金屬核心。這讓科學家的懷疑得到了證實,奧地利科學院格拉茨空間研究所的科學家Luca Fossati認為,這是一顆被恆星吞噬的行星留下的緻密金屬殘骸。
我們都知道,像地球這樣的行星核心處都有一個緻密的金屬核心,當恆星進入紅巨星階段之後,它會不斷吞噬離它較近的行星,首先就是剝離大氣層,然後是外層的岩石物質,最後能夠留下的可能只有核心處的這個緻密金屬核心了。
410光年外,一場太陽和地球的未來正在上演,雖然太陽還有幾十億年才會向紅巨星轉變,才能夠威脅到地球,但是站在宇宙的角度,幾十億年也不過是一個很短的時間。那麼幾十億年後,太陽變成紅巨星不斷向地球靠近,地球會步入410光年外,那個行星的後塵嗎?
如果是一顆沒有發達文明的星球,面對太陽的吞噬那命運將會註定,可是地球有著發達的人類文明,隨著人類科技的快速前進,幾十億年後的人類科技會發展到何種程度,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只要人類文明能夠一直延續下去,科技也會發展到讓我們仰望的地步。
有可能在幾十億年後,人類文明早已成為銀河系強大的文明,殖民行星遍布整個銀河系,那個時候即使太陽走到末期將要吞噬地球的時候,地球可能也會有更好的選擇,這個選擇就是如《流浪地球》中的那樣,安裝上行星發動機,將它推離太陽系,展開一場史詩般的宇宙之旅,前往其它的星系。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以?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月球是如何來的?中國科學家找到月球大碰撞事件的新證據
※科學家發現北極島嶼,冰封數萬年的植物及細菌開始復甦
TAG:探索浩瀚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