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吐槽武漢黃鶴樓:不懂的看樓,糊塗的看名
黃鶴樓值得一看嗎?
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因詩人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而名揚天下,自古以來,文人墨客以來黃鶴樓為榮,它不僅是武漢旅遊必去景點之一,也是武漢這座城市更為重要的地標之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但黃鶴樓值得一看嗎?網路上對於它的點評多為吐槽,甚至不少本地人都聲稱從不去黃鶴樓。名氣如此之大的江南名樓就如此不堪嗎?
黃鶴樓位於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若要登上此樓,放眼望去除了武漢三鎮風光,還有那隔江相對的龜山、晴川閣和長江。但黃鶴樓景區內,令外地遊客最為嚮往的就是這歷史悠久的「古建築」,最早建於三國時期,當時還只是一座軍事樓,後來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直到唐朝時期,這座樓受到空前關注,尤其是文人墨客的追捧。
它與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但比起晴川閣和古琴台,當今人們對於黃鶴樓的關注就像唐朝時期的詩人們一樣,只是那時候的人們以來黃鶴樓為榮,今天的人們對於黃鶴樓更多的是有一種「不去遺憾,去了後悔一輩子」複雜情感。
黃鶴樓的歷史相當悠久,但其建築令人感到無奈。歷史上的黃鶴樓經歷戰火紛飛,屢建屢廢,僅在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然而在三國時期的它,早已被湮滅在歷史的長河裡。就唐朝時期,雖然黃鶴樓已具有規模,但兵火頻繁,黃鶴樓早不是最初的樣子。
經歷明清兩代風風雨雨的黃鶴樓,最終在其遺址之上只留下一個黃鶴樓銅鑄樓頂,這是清代黃鶴樓遺址中唯一留下的一樣東西。
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重建黃鶴樓時,選址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見的黃鶴樓,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
但歷史無法更改,屢建屢毀的黃鶴樓即便是在明清兩代保留下來,它仍也是一座重建建築,但人們對於它的吐槽可能不會像今天這般「不客氣」,因為樓還在,所以長江大橋當時可能不會佔用黃鶴樓舊址。
因此這選址問題,成為了廣大遊客和網民對黃鶴樓產生「不滿」情緒。「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長江橋」。
再不是最初的黃鶴樓,已是無法挽回的歷史。但其門票高可能是所有「情緒」中最高的一個槽點,作為國家5A級景點,黃鶴樓門票為70塊錢,相對國內其他5A級人文歷史景觀中,它的門票確實不便宜。
當名樓遺址不在,所有風景都是後期人為所造時,古老人文跡象只能依仗歷史。且整個景區內,能夠作為觀賞性的建築也不多,黃鶴樓是為重點,其次是白雲閣,再是園區內其他相呼應的或風光點綴或人文修飾。
由於遺址不在,門票貴(更多是認為不值),人們對黃鶴樓的吐槽就存在了更多「不滿」情緒,如樓為鋼筋混凝土建築,樓里建有樓梯等等都成為差評要害。所以,人們一提及黃鶴樓,多是「沒意思」。那麼,黃鶴樓究竟值不值得一看呢?
就我個人認為,只要心態好,心中自有乾坤。黃鶴樓雖為新址重建,但歷史本身是無法遷址再造的。有人去黃鶴樓可能只因它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有人去黃鶴樓可能是因它為武漢著名旅遊景點之一,有人去黃鶴樓也有可能是心有人文情懷。
雖然存在「不懂的看樓,糊塗的看名」之嫌疑,但出門旅遊,擺好心態,不管是不懂還是糊塗,黃鶴樓的風光並沒有那麼糟糕。
如果仔細看完白雲閣的一樓所陳列的歷史資料和黃鶴樓建築資料,那麼對於那蛇頭之上的黃鶴樓你可能會不禁肅然起敬。眼前的樓已經不是純粹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它摻和了更多東西才有今天這般雄偉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