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是雕刻師,文玩葫蘆種植病蟲害防治大全

我是雕刻師,文玩葫蘆種植病蟲害防治大全

葫蘆綿腐病

癥狀:瓠子、葫蘆綿腐病為害癥狀:苗期染病,子葉呈水浸狀,常引起猝倒。結瓜期染病,主要為害果實。貼地面和距地面較近的瓜先發病,病部初呈褐色水浸狀,圓形或不整形,邊緣不明顯,逐漸蔓延到整個果實,病部下凹。後迅速變軟,導致整個瓜變褐軟腐。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綿毛。本病也可引致死秧。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瓠子、葫蘆綿腐病的發病特點:該病屬於真菌病害。病菌在12至18厘米表土層越冬,並可在土中長期存活。遊動孢子囊和遊動孢子借淡水或雨水濺射傳播蔓延。氣溫高(25到30攝氏度)、多雨連陰天、土壤濕度大易發病。

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和耐濕的品種。(2)育苗期及瓜長出3片真葉以前要注意防止幼苗猝倒病。(3)選擇排水良好的高燥地種植或採用高畦或起壟種瓜,防止雨後畦面積水,合理施肥,施入充分腐熟有機肥或CM億安神力菌漚制的堆肥。避免果實與地面接觸,同時要注意通風,防止濕氣滯留。多中耕,棚室栽培時要注意放風、降濕。(4)苗期發病初期噴淋72.2%普力克水劑600至7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0%P.M至5可濕性粉劑8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克露、克霜氰或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劑。

葫蘆果斑病

癥狀:瓠子、葫蘆果斑病為害癥狀:主要為害果實。果實上出現圓形或近圓形病斑,大小4至8毫米,褐色至深褐色,沒有邊緣,發生多時常相互融合,形成大塊病斑,後在病部生許多小黑點。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瓠子、葫蘆果斑病的發病特點:該病屬於真菌病害。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借風雨傳播。從傷口或皮孔侵入,管理粗放、水肥條件差、長勢弱的瓜易發病。

防治方法:(1)定植前施足腐熟的有機肥,或CM億安神力漚制肥料。苗期及時松地、鋤草,促進根系發育,甩蔓後及時壓蔓、盤蔓。 (2)澆水宜少不宜多,雨後及時排水。 (3)與非瓜類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注意選擇高燥地塊或採用高畦栽培,收穫後及時清潔田園,發現病瓜及時摘除,集中深埋。 (4)發病初期開始噴洒30%綠得寶懸浮劑400倍液、25%絡氨銅水劑5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比0.5至1比240倍式波爾多液、12%海宇博爾多乳油(松脂酸銅)800至1000倍液,隔7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至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葫蘆枯萎病

癥狀:自幼苗至果實成熟期都可發病。幼苗受害早時,不能出土,即在土中腐爛;或出土後不久頂端出現失水狀,葉色變淺,子葉萎蔫下垂,莖基部變褐收縮,病苗枯死。剖開可見維管束變黃。成株期發病,初期通常從基位葉發展,同一張葉片由頂部向基部枯萎。病勢發展緩慢時,萎垂不顯著,瓜蔓生長衰弱、矮化,中午萎垂,早晚可恢復,3~6天後,全株葉片枯萎,死亡。環境條件有利於病害發生時,病勢發展急劇常有「半邊枯」現象出現,或葉和蔓莖可突然由下而上全部萎蔫,表皮多縱裂,常有樹脂狀膠質溢出,皮層腐爛與木質部剝離,根部腐爛易拔起,在潮濕條件下,病部表面可產生白色或分紅色霉層。剖開病蔓,可見維管束變為褐色。

發病因素:(1)連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氮肥施用過多,栽培過密,株、行間郁敝,不通風透光易發病。(2)種子帶菌、育苗用的營養土帶菌、有機肥沒有充分腐熟或帶菌易發病。(3)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通風不良的易發病。(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或土質黏重,土壤偏酸;高溫高濕、連陰雨後或大雨過後驟然放晴,氣溫迅速升高;或時晴時雨、高溫悶熱天氣易發病。

防治方法:一、農業防治:(1)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曬土,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2)選用地勢高燥、排灌方便的田塊,並深溝高畦栽培,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3)播種後用藥土做覆蓋土,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治病蟲的重要措施。(4)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使用的有機肥要充分腐熟,不得混有植物病殘體。(5)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6)水旱輪作、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周以上。(7)選用抗病 、無菌、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8)合理密植,及時去除病枝、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9)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二、生物防治:(1)澆灌或噴淋:2萬億活孢子/g特立克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4%農抗120水劑150~300倍液、3%多抗黴素可濕性粉劑600~9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25%阿米西達嘧菌脂懸浮劑1000~1200倍液。(2)葯土:3%中生菌素或3%多抗黴素或2萬億活孢子/g特立克可濕性粉劑1份 克線丹1份 干細土50份,充分混勻。三、化學防治:(1)澆灌或噴淋:10%治萎靈水劑3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0%龍克菌懸浮劑500~600倍液。(2)葯土:百菌清或托布津或惡霉靈或多菌靈1份 克線丹1份 干細土50份充分混勻。(3)熏煙劑:10%速克靈煙劑、一熏靈煙劑、 45%百菌清煙劑。(4)塗抹劑:速克靈或多菌靈或托布津可濕性粉劑調成100倍糊狀液。塗抹方法:發現病株或病枝(最好剪去病枝),可用毛筆蘸以上藥液塗抹病部,病重的過5~7天再塗一次,這種效果較好,如用防落素或2,4D,同時加上以上藥液蘸花效果更好。

葫蘆綠斑花葉病

癥狀:瓠瓜綠斑花葉病是系統性感染的病害。田間被感染的植株葉片變小,呈現出明顯的黃綠嵌紋,嚴重的綠色部分皺褶凸起,節間縮短、開花少、結果明顯減少,在溫室中接種後10~1.5天新葉可見輕微斑駁,後期葉片變小並呈現明顯嵌紋。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種子和土壤傳毒,遇有適宜的條件即可進行初侵染,種皮上的病毒可傳到子葉上,20天左右致幼嫩葉片顯症。此外,該病毒易通過手、刀子、衣物及病株污染的地塊及病毒汁液借風雨或農事操作傳毒,進行多次再侵染,田間遇有暴風雨,造成植株互相碰撞枝葉摩擦或鋤地時造成的傷根都是侵染的重要途徑,高溫條件下發病重。

防治方法:(1)建立無病留種田,施用無病毒的有機肥,培育壯苗;農事操作應小心從事,及時拔除病株,採種要注意清潔防止種子帶毒。(2)在常發病地區或田塊,對市售的商品種子要進行消毒,用10%磷酸三鈉浸種20分鐘後,用清水沖洗2~3次後晾乾備用或催芽播種。(3)打杈、綁蔓、授粉、採收等農事操作注意減少植株碰撞,中耕時減少傷根,澆水要適時適量,防止土壤過干。(4)發病初期噴洒5%菌毒清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7.5%克毒靈水劑700~800倍液、30%毒剋星(鹽酸嗎啉胍·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NS-83病毒誘導劑100倍液、植物病毒鈍化劑912,每667平方米用75克加1kg開水浸泡12小時對水 15kg噴洒。此外噴洒高錳酸鉀1000倍液或硫酸鋅1500倍也有一定效果。

葫蘆褐斑病

癥狀:瓠子褐斑病 主要為害葉片,在葉片上形成較大的黃褐色至棕黃褐色病斑,大小 10~22毫米,形狀不規則。病斑周圍水浸狀,後褪綠變薄或現出淺黃色至黃色暈環,嚴重的病斑融合成片,最後破裂或大片乾枯。葫蘆褐斑病 發生於植株生育後期,主要為害葉片,產生淺灰黃色或褐色至灰褐色不規則病斑。症斑邊緣不明晰,別於其他葉斑病,大小5~20毫米,大小差異很大。後期病斑穿孔或融合為大塊枯斑,致葉片乾枯或脫落。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叢或菌絲體在遺落土中的病殘體上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雨水濺射傳播,引起初侵染。發病後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致病害逐漸擴展蔓延,濕度高或通風透光不良易發病。

防治方法:(1)選用早熟蒲瓜、中熟青葫蘆等優良品種。(2)發病初期開始噴洒27%銅高尚懸浮劑600~700倍液或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30%氧氯化銅懸浮劑800倍液、50%多·霉威(多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400~500倍液、1∶1∶240倍式波爾多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採收前5天停止用藥。

葫蘆炭疽病

癥狀:瓠子、葫蘆炭疽病,成株期也可發病,主要為害果實。果斑圓形或近圓形,大小2~6毫米,初淡綠色,後變黑褐色,稍凹陷,濕度大時,病部密生黃色點狀粘質物,病斑往往融合成大斑或單個可見。秋末病斑上長出同心輪紋狀排列的小黑點。頸部染病,果實多不能成熟,掛在植株上或脫落。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擬菌核在種子上或病殘體上於土壤中越冬。播種後潛伏在種子上的菌絲體可直接侵入子葉,造成子葉發病,定植帶病幼苗,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雨水濺射傳播,形成發病中心,在棚室10~30℃均可發病,其中24℃發病重,育苗期濕度高是誘發本病重要條件,相對濕度87~98%,氣溫24℃,經3天潛育即見發病,相對濕度低於54%不能發病。生產上早春塑料棚溫度低,濕度高,葫蘆吐水和葉面結露,葉面結有水珠,能夠滿足發病的濕度條件,造成苗期炭疽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1)選用無病種子和抗炭疽病的瓠子品種。(2)育苗地要實行3年以上輪作,防止土壤帶菌,不能輪換時必須進行苗床土壤消毒。(3)種子處理。首先選用無病種子,從無病葫蘆上採種,對生產用種用50~51℃溫水浸種20分鐘或用冰醋酸100倍浸30分鐘,用清水沖洗乾淨後催芽。(4)加強通風及溫濕度管理,使其遠離發病條件。(5)棚室或露地於發病初期噴洒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多豐農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棚室可噴撒80%大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克炭靈粉塵劑,每667m2 lkg,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葫蘆蔓枯病

癥狀:葫蘆蔓枯病主要為害莖蔓和葉柄、葉片。莖蔓和葉柄染病,初生長梭形灰白色至褐色條斑,擴展後融為長條形斑,深秋病原菌的子實體突破表皮,病斑上布滿小黑點。葉片染病初生不整齊褪綠斑,沿脈擴展,後變成淺黃褐色,斑邊緣深褐色,其上也生子實體。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隨病殘體在土中越冬。翌年靠灌溉水、雨水傳播蔓延,從傷口、自然孔口侵入,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進行重複侵染。種子也可帶菌,引起子葉發病。土壤含水量高,氣溫18-25℃,相對濕度85%以上易發病;重茬地,植株過密,通風透光差,生長勢弱發病重。

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扁蒲CG一66—10、CG一70一2、CG一70一5抗病;(2)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3年輪作;(3)用種子重量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4)高畦栽培,地膜覆蓋,雨季加強排水;(5)發病初期噴洒40%新星乳油9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400~5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6)棚室可噴撒5%防黑霉粉塵,每667m2 1kg,隔7~10天1次,連續2~3次。收穫前5天停止用藥。

葫蘆霜霉病

癥狀:葫蘆霜霉病主要為害葉片。葉片染病初生黃綠色斑點,擴展後變為淺褐色,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病情擴展後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形大病斑,致葉片變黃褐色乾枯。濕度大時,葉背可見灰色至紫黑色霉狀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別於瓠瓜細菌性褐斑病。該病為害較重。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南方終年種植黃瓜、南瓜、瓠瓜地區,病菌在病株上輾轉為害。在北方冬季不能種植黃瓜、瓠瓜的地區,瓠瓜霜霉病的初侵染源尚未明確:病菌孢子囊有可能從南方的病株上隨風吹到華中或華北,輾轉傳播蔓延,發病後病部產生的孢子囊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在田間瓠瓜霜霉病的流行與溫濕度關係密切,高溫、高濕,葉緣吐水和葉面結露利於發病。瓠瓜霜霉病發生比黃瓜霜霉病溫度要求稍高,其發病適溫為27℃,入夏以後連陰雨天氣多或忽晴忽雨或反季節栽培易發病,田間濕度大、通風不良或植株生長衰弱,發病重。

防治方法:普通方法:(1)地爬瓠瓜較搭架瓠瓜發病重,應改為搭架栽培。雨後注意排水降濕,發病初期摘除病葉,加強通風透光,生育中期適當追肥,增強抗病能力。(2)為彌補雨季昆蟲授粉不充分,可在傍晚瓠子開花時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提高產量。(3)合理密植,並注意加強通風透光等措施,降低保護地內空氣濕度。(4)高溫悶棚。發病期,晴天中午關閉風口,利用高溫悶棚2小時,氣溫掌握在45℃左右。(5)科學施肥,增施磷鉀肥,培育壯苗。藥劑方法:(1)從避免病害的角度棚室內濕度最好保持在90%~95%,尤其要縮短葉面結露的時間或將其控制在間歇狀態。生產上由於作物表面溫度因夜間輻射散熱作用,植株的體溫有時比棚室內氣溫低,當這時棚室內濕度處於飽和狀態時,氣溫和結露溫度(露點溫度)相等時,植株表面即產生結露,此外,日出後作物表面溫度上升速度較氣溫慢,當土表水分蒸發致相對濕度接近飽和狀態,則植株表面溫度低於露點溫度,這種情況也會出現結露。看來,結露可在兩種情況下出現,但其頻度則因地區、季節、設施條件不同而異。管理上設法縮短葉面結露持續的時間。(2)發病初期噴洒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甲霜銅或甲霜鋁銅600倍液、72%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劑或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病情嚴重時可噴700倍液大水量,或改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顆粒劑700~800倍液,苦瓜對銅劑敏感苗期慎用,生長期要嚴格控制用量和濃度,以防發生藥害。苦瓜霜霉病與白粉病混合發生時可噴洒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600倍液加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收穫前4天停止用藥。(3)煙霧熏治。每667m2每次用45%百菌清煙霧劑200-250g分堆放置,點燃後悶棚,一般於傍晚開始,次日早晨結束。

葫蘆白粉病

癥狀: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葉片染病 初生稀疏白粉狀霉斑,圓形至近圓形或不整形,發病輕的葉片組織產生病變不明顯,條件適宜時白粉斑迅速擴展連片或覆滿整個葉面,形成濃密的白粉狀霉層,致葉片老化、功能下降,葉片乾枯而死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南方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北方病菌以閉囊殼隨病殘體留在地上或溫室里的花卉上越冬,此外也可在棚、室瓜類作物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落在寄主葉片上以後,分生孢子先端產生芽管和吸器從葉片表皮侵入,菌絲體附生在葉表面,從萌發到侵人需24小時,每天可長出3~5根菌絲。5天後在侵染處形成白色菌絲叢狀病斑,經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飛散傳播,進行再侵染。產生分生孢子適溫15~30℃,相對濕度80%以上,氣溫升高,濕度適宜,上午6時至下午3時有微風適於孢子飛散,尤以中午至下午3時最適。分生孢子發芽和侵入適宜相對濕度90~95%,無水或低濕雖可發芽侵入,但該菌遇水或濕度飽和,易吸水破裂而死亡。在塑料棚、溫室或田間,白粉病能否流行取決於濕度和寄主的長勢。一般濕度大利其流行,雖然低濕此菌可萌發,但高濕萌發率明顯提高,因此,雨後乾燥或少雨,但田間濕度大,白粉病流行的速度快,尤其當高溫乾旱與高溫高濕交替出現,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時很易流行。

防治方法:從選用抗病品種和噴葯切斷病菌來源兩方面入手。(1)選用抗病品種。(2)發病初期開始噴洒20%三唑酮(粉銹寧)乳油2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250倍液、2%抗黴菌素(農抗120)水劑200倍液、27%高脂膜乳劑80~100倍液。技術要點是早預防、午前防和噴周到及大水量。(3)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選用40%福星乳油7000倍液,隔2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採收前4天停止用藥。

瓠瓜幼苗期漚根

漚根主要由於土壤水分過多,根系呼吸不良造成的。尤其是在冬季發生更為嚴重。其表現為幼苗葉色變深,在中午時出現葉片萎蔫,幼苗停止生長,撥出後根系呈黃褐色,毛細根很少。

漚根是生理性病害,主要應採用降低苗床水分含量、增加土壤通氣性來解決,可通過苗床鬆土和降濕提溫來防治並減輕其危害。

瓠瓜猝倒病

瓠瓜幼苗的猝倒病發生較為普遍,是目前瓠瓜苗期的主要病害,猝倒病在苗床上的癥狀是:幼苗被害後,莖基部出現水浸狀(像開水燙過一樣)病斑,病斑很快變成黃褐色;病部縊縮呈線狀,病情迅速發展,幼苗折倒;發生嚴重時,苗尚未出土即巳爛種爛芽;開始時只是個別苗發病,形成發病中心,向鄰近的幼苗蔓延,引起成片的幼苗折倒;高濕條件下,病殘體表面及附近的地壤上長出一層白色棉絮狀的菌絲體。

防治措施:

A、選用無病的土壤作為苗床土,如用舊土,應進行土壤消毒處理。每平米苗床用30%苗菌敵5克、25%甲霜靈8克、98%惡霉靈2克,兌土或基質2-3千克拌勻撒於苗床的表面。

B、種子消毒處理。

C、加強管理,播前一次澆足底水,出苗後盡量不澆水,澆水一定要在晴天進行,且不要大水漫灌;及時通風降濕,嚴防幼苗徒長;苗床要做好保溫工作,白天不要低於20℃,陰天低溫時,可鬆土提溫降濕,陰天轉晴後,要加強通風。

D、藥劑防治:苗床有少數病苗時,立即撥除病苗,並進行噴葯,可噴洒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_1000倍、50%福美雙500倍、25%甲霜靈600倍、72%克露1000倍、72.2%普力克1000倍,每平方米100毫升進行防治。

葫蘆病毒病

癥狀:屬病毒性病害,有三種類型:花葉型,葉片上出現黃綠相間或深淺相間的斑駁,葉脈透明,葉片略有皺縮,多呈花臉狀。蕨葉型,由上部葉片開始或部分變成條狀,中下部葉片向上微卷,花瓣增大,形成花「巨」,植株不同程度矮化。條斑型:主要表現在果實和莖上。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高溫、乾旱、蚜蟲為害重,植株長勢弱,重茬等,易引起該病的發生,可通過摩擦、打杈、邦架等作業時接蛹傳播,也可通過蚜蟲,機械傳播。

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合理輪作,收穫後清除病殘株,注意田間操作中手和工具的消毒。種子消毒,用清水浸種4小時後撈出放入10%的磷酸三鈉液中浸20分鐘後洗凈催芽播種。2、也可用新型的病毒病誘抗劑葡聚烯糖來防治。病毒病應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目前市場上防治病毒病的藥劑有植病靈、抗病威(病毒K)、病毒立克、病毒A、病毒B、病毒殺星等。在通常情況下,若病毒病不嚴重,一般用上述任何一種藥劑防治3次即可,但若病情嚴重並且環境條件又不利於蔬菜生長時,單靠上述任何一種藥劑防治是不理想的。

葫蘆紅蜘蛛

於6月初開始打葯 選擇滅蟲星、蟎死凈、殺蟎醇等殺蟎藥劑,重點噴洒葉片背面和生長點,每隔7天打葯1次。要根據天氣情況注意紅蜘蛛發生髮展趨勢,一般出現高溫高濕天氣後,紅蜘蛛會有快速的發生髮展,要注意檢查紅蜘蛛存活密度情況,如發現密度較大,要抓緊打葯防治,並考慮縮短打葯間隔時間,始終將蟲口密度控制在較低程度。

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是雕刻師 的精彩文章:

美到耀眼的花,真的太美了!

TAG:我是雕刻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