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第一位女性首席藝術評論家,獲終身成就獎
成立於 1999 年的藝術基金會 Dorothea and Leo Rabkin foundation 總部設立在美國波特蘭,目前主要負責管理藝術家夫婦 Leo Rabkin(1919-2015)與 Dorothea Herz Rabkin(1921-2008)捐贈的遺產及生前大部分作品,其使命是通過展覽、出版物及其他傳播方式來推廣視覺藝術,在波特蘭布朗街設有展覽空間。
基金會於 2017 年啟動了資助與獎勵項目,重點關注視覺藝術記者對美國文化產業的貢獻,他們批判性的記錄在某種程度上維持和塑造著藝術家們的職業生涯。
Dorothea and Leo Rabkin 基金會表示,「寫作者們在任何充滿活力的藝術團體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這些人卻很少得到承認且往往收入微薄」,希望此舉能對他們有所幫助。
近日,基金會授予了《紐約時報》的首席藝術評論家 Roberta Smith 終身成就獎,這也是該項目第一個終身成就獎。此前,基金會曾分別在 2017 及 2018 年的 7 月,為 8 位視覺藝術記者頒發傑出獎,並給予每人 5 萬美元的獎金。
評審團由數位資深策展人、藝術史學者及專欄作家組成。基金會在官方聲明中寫道:
「Roberta Smith 一直致力於為素人藝術、陶瓷藝術、數字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建立起觀眾群體。她跨越了許多傳統的界限,向廣大的讀者提供了對新藝術和新藝術家熱情又坦率的詳細評估。她的聲音被數百萬讀者聽見。」
Smith 的藝術經驗完全來自於職業上的實踐,極簡主義藝術家 Donald Judd 是她職業生涯中的關鍵人物。
她出生於 1948 年,20 世紀 60 年代末,在格林內爾學院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後, Smith 搬到紐約,在畫廊 Paula Cooper 工作。在此期間,她結識了極簡主義藝術家 Donald Judd 並為其編寫了著作。有一天,她在《藝術論壇》上讀到一篇對 Judd 作品的評論後,寫了一篇 10 頁的糾正文章,寄給了編輯 Philip Leider 。Leider 回應道:「對於任何想成為藝術評論家的人來說,這是一種令人討厭的起步方式,但如果我們能把它切成兩半,我們就會出版它。」
Smith 自 1972 年開始正式發表藝術評論,在 1980 年至 1984 年間擔任知名報紙《鄉村之聲》的評論家。隨後從 1985 年開始定期為《紐約時報》撰稿,並在 1991 年正式加入。 2011 年,Roberta Smith 成為《紐約時報》第一位獲得首席藝術評論家頭銜的女性。
她是北美當下最著名的也是為數不多的通才藝評人之一,以其細緻入微、史料翔實又樸實易懂的寫作風格而得名,認為自己的主要職責是「讓人們走出家門」。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藝術批評被視為特權意識,解釋性分析和審美判斷主導著藝評論述。而隨著創意產業的興起,藝術作品往往被視為一種創作現象,而不是批判性對話的起點。近 20 年間,關於當代藝術評論危機的討論主要集中於其與市場的關係,比如藝術評論是否已成為畫廊的公關代理。
數字化趨勢讓藝術的定義越來越寬泛。在過去,藝術批評的主要焦點是質量把控,而今天,一個好的藝術評論家還必須注意教育公眾、促進討論,說服觀眾參與藝術並獨立思考。這些寫作者不再只是出現在報紙、雜誌和電視里,還使用著社交媒體實時更新自己的觀點。
正如 Roberta Smith 在演講中解釋自己從《鄉村之聲》到《紐約時報》之後發生的轉變:「我不再和藝術家站在一起,試圖幫助他們並解釋他們的觀點。我和觀眾站在一起,告訴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是如何被接受的。」
Smith 不提倡任何媒介、媒體或某個藝術家,也不懷念藝術史的某個特定時期。她至今保持一周看 25 到 30 場展覽的頻率,不寫作的時候就在博物館或畫廊,也活躍在 Twitter 上。
作為一名評論者,她調侃自己「一天失去一個朋友」,曾被批評「寫了一些胡言亂語」。但在 Interview 雜誌的採訪中她表示:「我無法想像不寫負面評論,這對任何人都沒有幫助。你工作的一部分就是激發讀者自身的批判能力。」
此外,Roberta Smith 的丈夫 Jerry Saltz 也是一位資深藝評人,供職於《紐約》雜誌,在 2018 年獲普利策藝術文化批評獎。值得一提的是,獲獎結果公布後,包括《衛報》、《觀察家報》等多家媒體因此對普利策及媒體行業本身提出了質疑:Saltz 在此之前已被多次提名,而在職業貢獻及聲望如此接近的情況下,一位女性——Roberta Smith 卻從未出現在普利策獎的名單上。且在從業者大部分是女性的藝術行業中,多家主流媒體的首席藝術評論家均為男性。
基於《紐約時報》的編輯指南,Smith 不能接受本次獲獎帶來的 5 萬美元獎金。她選擇將獎金捐給藝術促進正義基金(Art for Justice Fund)——一個試圖通過藝術維護人權的非營利性組織。
題圖來自維基百科。
※餘額寶取消限購,但其年化收益率已普遍低於 3%
※#Topic:海象成為氣候變化令人心碎的新形象,這背後只有環保問題嗎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