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為何總是缺糧?平常的時候也能夠吃,為何一打仗就不行呢
喜歡看歷史劇或者歷史書的朋友,大多都有這樣的迷惑:為何古代軍隊打仗的時候總是缺糧呢?我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就擁有五千年的農耕歷史,這麼長時間中,我們的祖先靠著地里的作物維持了無數代人的生活。
可是自從有了史書記載,就沒有不缺糧的戰爭,甚至還有這樣的一句古話: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這未免就有點小毛病,沒打仗的時候也是這麼多人,為何以前不缺糧,一打仗就有缺糧的問題冒出來呢?筆者認為有這麼幾個理由。
其一,稅賦的問題。在古代的時候,朝廷的維持和運轉一直都是靠著田賦來支撐的,這也和我國古代一直是個農業大國有關。平時的時候只需要徵收固定的稅賦,如果收成好的時候,農民們還有剩餘的存在。
可是一旦要打仗的話,稅賦就和平時不一樣了,徵收的數量也要多一點,用來備用儲存。畢竟戰事一起,用到錢糧的地方就多了很多,第一的消耗,運輸的消耗就非常巨大,因為糧草的重要性,押運的人也相對要多一點,加上道路的不暢通,往往要走幾個月的時間,一路上吃的用的,壞的,確實不是一星半點。
第二,坐吃山空。古代打仗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常常一打就是幾個月幾年,如果是邊關駐守的話則是好幾代人的時間;更為離譜的是,古代的士兵不是職業士兵,而是在戰時抽調的壯年男子。
如此一來的話,平白無故多了那麼多的人吃飯,種地的人少了那麼多。一來一去,消耗和收穫則是相差好幾倍的差距,而且在戰爭中總有燒糧草的事情發生,這樣一來的話,糧食夠吃才怪了。
除了這些之外,馬匹的食用也是一筆很大的消耗。平時的時候馬匹吃草就能維持生命,可戰馬不同,在戰爭期間,馬匹吃的還要比人好,人吃馬嚼之下,不缺糧草才怪了。
第三,產能的問題。古代不能和現代相比,咱們這代人沾了袁隆平大爺的光,又有化肥農藥,所以在產能上比古代要超出很多倍,記得家中老人曾經說過,以前的時候一畝地連一百斤糧食都沒有,這樣算下來,一家有個十幾畝地才剛剛夠一年的溫飽。而且在古代的死後旱澇災難頻發,收成還要打個折扣。
如此一來,本來收成就少,加上稅賦的繁重,耕種的人少,吃糧的人多,三方面的原因下來,打仗期間怎麼能不缺糧食?
TAG:銷煙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