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位美國人花1.2億,用七年時間,將中國這座清朝古宅搬到美國

這位美國人花1.2億,用七年時間,將中國這座清朝古宅搬到美國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專屬的文化,中華民族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漫漫長河中同樣孕育了自己的文化。我們有著獨特的文字、特色的服裝、建築、飲食,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但有一座徽式老建築竟然在美國的國土上出現,而且與我國的建築一模一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今天筆者就跟大家聊一下這徽式建築飄洋過海的經歷。

這座徽式建築是「蔭余堂」,是在清代年間建成的,其實它本來不在美國,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建築,但後來遷去了美國,在那裡成功落戶了,它是我國唯一流傳在國外的徽式建築。蔭余堂有著200年的歷史,它曾經是徽州一家姓黃的大族的老宅,它的面積大約為400平米,風格極具徽州特色,兩層樓閣帶著天井,包含了16個房間,有卧室、廳堂、儲藏室,徽州人民還會修建魚池,飼養幾條小魚。

現如今的中國很少有私有的古式建築,我們一般看到的都是政府保護下來的,可惜這座老宅不在保護之列。1982年,居住在蔭余堂的黃氏一族人搬離了這座老宅,這座建築從此荒置。擱置下來的屋子最終逃不過被賣掉的命運,以後它的發展就得靠新主人的意願,最終這個屋子屬於了一個美國的女士。1993年,熱愛中國文化的南希來到了徽州,第一眼見到這些建築她就被深深地迷住了,因為太過喜愛這些建築,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南希不是一個普通的來華遊客,她是賽勒姆地區負責中國文化博物館的主事人,她從1000座不受政府保護的徽州老宅中選中了蔭余堂,它將作為中國與美國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項目遷去美國。想要帶走一個人或一個物體去他國還算容易,但一座建築怎麼帶走,只能是拆掉運到美國,然後在美國的國土重建。

在解體之前相關的專家需要做大量的數據記錄,哪些部位可以拆,哪些絕對不能分開,多少片瓦,多少塊木頭都要做好詳細的記錄,在調查了兩個月後才開始正式拆屋。拆下來的所有物件都要保存好,然後統一運到美國,在那裡開始重建工作。

古宅的重建工作同樣不輕鬆,為了還原老宅的原始面貌,所有的物件都得用老一輩的建築手法開始組裝,非常耗力。整個建築除了房瓦總共有4000個構件,十分精密。在將構件運到美國的路途中,不少木料因環境等原因腐朽變壞,還要尋找同樣的材料重新製作。

老宅的結構並不完全符合安全準則,為了保證老宅的安全,建築師們還要在不破壞原貌的基礎上對內部結構進行改良;徽式建築原是坐落在雨水較多的地區,塞勒姆環境不同,冬天酷寒,還需要做好防寒工作,建築師們壓力不小。不過經過了很多人的共同努力,蔭余堂在美國完美落戶,期間花費1.25億,總共用時7年,十分不易。

其實這座建築在中國並不是真的沒有價值了,只是當時的人們都沒有發現。老宅在拆卸的時候發現了很多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文物,這些東西都價值不低。黃氏一族在當地也算貴族,祖上也都不是普通人,在老宅找到的雜記、書信具有研究價值,一些清代時期的髮飾、郵票都是古董,具有收藏價值。

外界人士在2003年時終於可以參觀這座飄洋過海的建築,首日參觀的人數就達到了一萬,為了保護蔭余堂能夠長久保存,博物館限制了人數和時間,每天只有一部分人才能欣賞到徽式建築的古韻美,不過這並不影響它的熱度,慕名參觀的人數依舊很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雨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大清亡後,這位外國人買下一座島,掛上大清龍旗,並稱:我是帝師

TAG:曉雨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