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五十二病方》的十宗「最」
《帛書五十二病方》是現知我國最古的醫學方書,全書為9911字,抄錄於一高約24厘米、長450厘米長卷之後部分,西漢文物,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
《帛書五十二病方》是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醫書中內容最豐富的一種,該書出土時本無書名,因其目錄列有52種病名,且在這些病名之後有「凡五十二」字樣,所以整理者據此而給該書命名。它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和重視,隨著學者不斷的深入研究,其價值得到了較充分的挖掘,現列舉幾例以饗讀者:
1.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驗方集,其成書早於《黃帝內經》,該書收錄了103個病名,涉及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五官科等,先列病名,後開治方。
2.它在馬王堆同時出土的十四種醫書中體例最完整,文字最多。全書由目錄和正文組成,包括283個病方,涉及247種藥物,藥劑種類多,治療方法豐富。
3.它記載了最早的治瘢方,如「以男子洎傅之,皆不瘢」和「瘢者,以水銀二,男子惡四,丹一,並和,置突上二、三月,成,即囗囗囗(囗處為書中殘缺部分)囊而傅之。傅之,居室塞窗閉戶,毋出,私內中,毋見星月一月,百日己。」前者記載了治療金刀、竹木、損傷等外傷不留瘢痕的方法,後者記載了燒傷瘢痕的方法。
4.它最早記載了使用化學製劑的情況,如上述所引治療燒傷造成瘢痕的治方,不用煉丹爐「升華」,而是利用煙囪的微熱加工,用「養法」製作丹劑,這比晉代的煉丹家葛洪要早八百年。
5.它反映了祖國醫學中最早期的辨證治療思想,「疽病:冶白蘞、黃耆、芍藥、桂、薑、椒、茱萸,凡七物。骨疽倍白蘞,肉疽倍黃耆,腎疽倍芍藥,其餘各一。並以三指大撮一入杯酒中,日五六飲之。須已囗」。從該治疽病方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發病部位選擇相應的藥物用量,體現了我國古代醫學早期樸素的「辨證施治」的思想。
6.它記載了最早的,也是最原始的齒牙充填法,也可說是我國口腔醫學史上最早的齒牙充填記錄:「蟘蝕齒,以榆皮、白□、美桂,而並□□□傅孔。」文字雖殘缺,但可以看出,帛書用榆皮等藥物填充牙齒的齬壞部分,來保持牙齒的原貌。
7.它記載了目前所知中國醫學史上疥癬病的最早記錄,彌足珍貴。如「痂:以小嬰兒溺漬羖羊矢,卒其時,以傅之」。整理者認為「痂」是疥癬類皮膚病,與後世字義不同。
8.它最早使用豆葉治淋病,「女子,取三歳陳藿,蒸而取其汁,囗而飲之」,為後世醫書提供了證據,如《千金方》:「大豆葉一把,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服之。」
9.它保留了最早使用拔罐治療的記錄,所用結紮開刀法手術雖然是一種小的外科手術,在現存的中醫古典醫學文獻中也是最早的,如「牡痔居竅旁,大者如棗,小者如棗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頃,而張角,絜以小繩,剖以刀。其中有如兔,若有堅血如抇末而出者,即已。
10.使用「滑夏鋌」是我國最早使用醫學探針的記錄。木質探針具有取用方便、使用安全等特點,至宋代一直使用,見宋代嚴用和的《濟生方瘺》。冶金業出現後,也出現了金屬探針,但並沒有立即取代木質探針,後被逐漸取代。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