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碳水帶來的快樂都是假的!科學家分析31個臨床研究數據發現,碳水攝入不僅不會變快樂,反而使人疲勞感增加,警覺性降低丨臨床大發現

碳水帶來的快樂都是假的!科學家分析31個臨床研究數據發現,碳水攝入不僅不會變快樂,反而使人疲勞感增加,警覺性降低丨臨床大發現

最近吶,奇點糕的文章對於一些嘴饞的朋友們有點不友好,不讓喝含糖飲料,不讓吃零食,好多讀者在後台留言委委屈屈:我愛吃的都不讓吃了。

還有一些讀者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異議:少了這些東西我會不快樂!我會抑鬱!對身體更加不好!

但是,奇點糕今天要告訴大家,吃糖也不會快樂的不要再騙自己吃糖啦!

英國華威大學Elizabeth A.Maylor博士將31項有關碳水化合物(CHO)攝入和情緒變化的研究進行了Meta分析,發現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對情緒變化並沒有什麼正面影響與服用安慰劑相比,攝入碳水化合物的受試者們感到更加疲勞,警覺性更差[1]。研究發表在《神經科學與生物行為評論》上。

熱愛甜食和碳水的朋友們,不要再掙扎了~

碳水帶來的快樂都是假的!科學家分析31個臨床研究數據發現,碳水攝入不僅不會變快樂,反而使人疲勞感增加,警覺性降低丨臨床大發現

不用懷疑,全世界對於甜食的熱愛都是一樣的。在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含糖飲料飲料消費量足足漲了135%[2]。而且由於商家多種多樣的營銷推廣,大家普遍把它們當成了緩解心情、對抗疲勞、增加能量的快捷方法。但是飲料中的這些碳水化合物到底是不是真的能夠對情緒有所助益呢?科學家們也想知道 [3]。

Elizabeth A.Maylorb博士和她的研究團隊想親自驗證一下這個問題。他們一共檢索到了5757項相關研究,但是經過嚴苛的條件選擇,最終的分析包括31項研究1259名受試者,根據兩個情緒測評量表(Bond-Lader VAS和POMS),記錄分析受試者急性攝入碳水化合物(比如特製的高碳水飲料、葡萄糖等)後三個時間段(30分鐘內、30-60分鐘以及60分鐘以上)的情緒狀態。

奇點糕這就把之前的研究結果和Elizabeth A.Maylorb博士的最新分析結果對比一下。

碳水帶來的快樂都是假的!科學家分析31個臨床研究數據發現,碳水攝入不僅不會變快樂,反而使人疲勞感增加,警覺性降低丨臨床大發現

(pixabay.com)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純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確實是和大腦中神經遞質的合成有關。谷氨酸、乙醯膽鹼這些神經遞質,都會受到葡萄糖攝入的調節[4]。在小鼠實驗中,小劑量的葡萄糖攝入就可以增加海馬體中乙醯膽鹼的合成和釋放,使小鼠認知能力增加[5]。

然而

Meta分析結果顯示,任何時間段,攝入碳水化合物或安慰劑都不能讓受試者的認知能力發生什麼顯著變化

還有,5-羥色胺水平較低和抑鬱症、狂躁症、季節性情感障礙、焦慮等多種情緒障礙疾病有關,並且非常容易受到碳水化合物攝入的影響[6]。高碳水的飲食讓胰島素的分泌增多,氨基酸都瘋狂地被組織(比如肌肉組織)吸收,沒有被組織吸收的色氨酸因此成了優勢氨基酸,更高濃度的色氨酸跨越血腦屏障到達大腦,為大腦提供更多合成5-羥色胺的原材料[7],改善情緒狀態。

然而

Meta分析的結果顯示,雖然在碳水化合物攝入的30分鐘之內,以及60分鐘之後,受試者的抑鬱程度確實是低了那麼一點點,但是並不能構成統計學差異。說得冷酷一點,吃不吃糖和抑鬱沒啥關係

碳水帶來的快樂都是假的!科學家分析31個臨床研究數據發現,碳水攝入不僅不會變快樂,反而使人疲勞感增加,警覺性降低丨臨床大發現

(pixabay.com)

還有證據支持,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可以降低緊張程度,讓人的頭腦更加清醒[8]。尤其是禁食2小時之後攝入碳水化合物,腦子就像開了掛,想像力天馬行空、可以捕捉到任何風吹草動——活躍度高、警覺性也高[9]。

然而

Meta分析結果顯示,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緊張感,但是效果非常不顯著。並且隨著時間延長,碳水化合物攝入就和緊張程度沒有關係了

而所有的三個時間段,攝入碳水化合物的受試者警覺性都低於安慰劑組

碳水帶來的快樂都是假的!科學家分析31個臨床研究數據發現,碳水攝入不僅不會變快樂,反而使人疲勞感增加,警覺性降低丨臨床大發現

(pixabay.com)

還有人堅信,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更能夠讓人獲得力量,降低疲勞程度,比補充蛋白質要管用多了[10]。而長期低碳水的飲食會讓人感覺斷了電,幹啥都沒力氣[11]。

然而

Meta分析結果顯示,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對活力水平沒有顯著影響。而且,與安慰劑相比,攝入碳水化合物的受試者在30分鐘內疲勞程度要更高,隨著時間的延長,疲勞程度有所降低,但是降低得並不明顯。

碳水帶來的快樂都是假的!科學家分析31個臨床研究數據發現,碳水攝入不僅不會變快樂,反而使人疲勞感增加,警覺性降低丨臨床大發現

碳水化合物攝入與大部分情緒狀態關係不顯著[1]

簡單的總結一下,就是碳水化合物根本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神」,雖然在某些方面會對情緒有那麼一點點的促進作用,但是這些情緒變化能不能抵消高糖攝入引起的健康問題呢?不好說呦~

在作者看來,碳水化合物對情緒的影響還處在「眾說紛紜」的討論階段,研究人員們還沒有對此達成有力的共識。但是廣大群眾自發地走在了科研的前面,幾乎都非常相信「吃糖能夠改善情緒狀態」。(在此替研究人員黑人問號臉)

這次的Meta分析只是想重新審視一下這樣的認知是否具有正確性,但是結果很遺憾,非但沒有發現碳水化合物對情緒狀態的正面影響,還發現了急性攝入碳水化合物可能會增加身體的疲勞感、降低警覺性。作者希望此次的研究成果能夠引起大家的重視,適當減少糖類的攝入量。

當然了,奇點糕的發言不會這麼官方,奇點糕只會,隔幾天就發些吃糖增加癌症風險之類的研究嚇嚇大家,哈哈~

編輯神叨叨

對,點開瞬息,保證你就會放下手中的含糖飲料

參考文獻:

[1]Mantantzis K, Schlaghecken F, Sünram-Lea S I, et al. Sugar Rush or Sugar Crash? A Meta-Analysis of Carbohydrate Effects on Mood[J].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19.DOI:10.1016/j.neubiorev.2019.03.016

[2] Nielsen S J, Popkin B M. Changes in beverage intake between 1977 and 2001[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4, 27(3): 205-210.DOI: 10.1016/j.amepre.2004.05.005

[3]Sünram-Lea S I, Owen L. The impact of diet-based glycaemic response and glucose regulation on cognition: evidence across the lifespan[J]. Proceedings of the Nutrition Society, 2017, 76(4): 466-477.DOI:10.1017/S0029665117000829

[4] Messier C. Glucose improvement of memory: a review[J].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04, 490(1-3): 33-57.DOI:10.1016/j.ejphar.2004.02.043

[5] Durkin T P, Messier C, De Boer P, et al. Raised glucose levels enhance scopolamineinduced acetylcholine overflow from the hippocampus: an in vivo microdialysis study in the rat[J].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1992, 49(2): 181-188.DOI:10.1016/S0166-4328(05)80163-9

[6] Markus C R. Dietary amino acids and brain serotonin function; implications for stressrelated affective changes[J]. Neuromolecular medicine, 2008, 10(4): 247.DOI:10.1007/s12017-008-8039-9

[7] Wurtman J, Wurtman R. The trajectory from mood to obesity[J]. Current obesity reports, 2018, 7(1): 1-5.DOI:10.1007/s13679-017-0291-6

[8] Smit H J, Cotton J R, Hughes S C, et al. Mood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energy" drink constituents: caffeine, glucose and carbonation[J]. Nutritional Neuroscience, 2004, 7(3): 127-139.DOI:10.1080/10284150400003041

[9] Owen L, Scholey A B, Finnegan Y, et al. The effect of glucose dose and fasting interval on cognitive function: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ix-way crossover study[J]. Psychopharmacology, 2012, 220(3): 577-589.DOI:10.1007/s00213-011-2510-2

[10] Lloyd H M, Rogers P J, Hedderley D I, et al. Acute effects on mood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of breakfasts differing in fat and carbohydrate content[J]. Appetite, 1996.DOI:10.1006/appe.1996.0042

[11] Deijen J B, Heemstra M L, Orlebeke J F. Dietary effects on mood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1989, 23(3-4): 275-283.DOI:10.1016/0022-3956(89)90033-2

本文作者 | 王雪寧

我的糖嗚嗚嗚嗚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點網 的精彩文章:

她能提前6年聞出帕金森病,患者都有獨特的麝香味兒丨Dr.Why
一口快似神仙,一生與鬼為鄰:檳榔的秘密 | Dr.Why

TAG:奇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