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氣得媽媽直跳腳,不打孩子,怎樣讓他改邪歸正?
前段時間,明星孫儷發了一條微博,讓許多網友紛紛表示深有同感: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種親媽。
微博中,孫儷表示自己叫了孩子八百遍先去洗手,沒人理;然後又叫了八百遍……
催促孩子,可能是父母們整天掛在嘴邊的話了:
「快點起床!」「快點吃飯!」
「快點學習!」「快點睡覺!」
很多父母在催孩子時,都有這樣的體驗:
第一遍催時,風和日麗;
第二遍催時,和風細雨;
第三遍催時,風雨大作;
第四遍催時,狂風暴雨;
再要催促時,雷霆手段——直接上手打屁屁了!
但這一聲聲催促,真是收效甚微,孩子總是依舊「我行我素」;
催的多了,甚至還會破壞親子的感情,孩子傷心,父母痛心。
主持人李小萌就分享過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女兒的拖延症犯了,李小萌催促不行,抓狂了,說了狠話,女兒傷心不已,直言「心在流血」!
可見,強行催促真是傷人吶。
那面對孩子磨磨蹭蹭,我們該怎麼辦呢?
對症下藥才是關鍵,先了解孩子磨蹭的原因,再根據情況作出應對,才能有好的效果。
父母包辦,孩子依賴
孩子小時,家長們覺得孩子沒有自理能力,就代替孩子做這做那,起床穿衣、刷牙洗臉,衣食住行,無不包辦。
從來不想著培養孩子自理的能力,以為等孩子長大了,就自然學會了。
結果在長期的包辦中,孩子養成了依賴的習慣,做什麼都想著讓家長幫忙,這樣做事自然就慢.
小木媽媽就是從小給小木照顧地無微不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
結果現在,小木做什麼都要媽媽幫忙,起床時換個衣服都慢的不行,解一顆扣子停一下,就等著媽媽快點過來了。
一旦媽媽催他,不幫他,小木就又是生氣又是傷心的,媽媽只好再幫他做事。
小木爸爸看不下去了,不讓小木媽媽再幫著小木了,給小木定下規矩,不起床就不準吃飯!不吃完飯就不準看電視!
小木因為這些吃了點苦頭,但餓了兩三次,哭了四五回後,他意識到不能再靠媽媽了,必須要自己做才行。
觀念改變了,小木的做事速度也上去了,自理能力強了不少。
孩子專註 不是磨蹭
記得有一次,我和閨蜜一起帶著孩子去公園玩,兩個孩子趴在樹下看螞蟻搬家,一看就是大半天,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準備去吃飯了,閨蜜就喊「該吃飯啦,快起來吧」,兩個孩子沒理她,還是趴在那兒。
閨蜜又喊了幾聲,兩個孩子只是稍微動了動,沒有起來。
閨蜜就有些怒了:「拖拖拉拉的,像什麼樣子!看我不教訓教訓這兩個兔崽子!」
我連忙止住閨蜜,說:「你看這兩個孩子多專心呀,他們就是專註感興趣的東西,別著急,讓他們看吧,餓了自然會起來的。」
當孩子專註於做自己的事情時,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想打斷他,但事實上,絕大多數孩子都不是故意磨蹭,而是他們在特定年齡段的正常表現。
發展心理學認為:0-6歲的孩子,正處在各種敏感期。
這一時期的孩子,會特別專註於地去做一件事,比如,盯著一窩螞蟻看半天,拿一個玩具拼來拼去幾個小時,這些其實都是敏感期的一個正常表現。
如果發現孩子專註於做某件事,切不可粗暴地打斷,否則會破壞孩子的注意力,甚至可能會影響他的創造力或想像力!就讓孩子專心去做吧。
時間觀念 需要培養
有些時候,家長對孩子說「20分鐘吃完飯」,孩子滿口答應;
結果20分鐘過去了,孩子還是在磨磨蹭蹭地吃飯,吃一口玩一下。
時鐘就在旁邊,他好像什麼都不知道一樣,不由怒從心頭起。
確實是不知道,發展心理學提出,兒童的時間觀念是逐漸養成的,他們很難理解抽象的時間概念,如「分鐘」、「小時」等。
如果父母不培養的話,兒童並不會知道20分鐘吃完飯是什麼意思。
聽過一位媽媽分享的育兒經,她就做的很不錯。
媽媽允許小女兒在睡覺前玩一會兒,但九點半就要睡覺。
時間一到,媽媽就催小女兒:「快去睡覺,該上床了」,女兒總是磨磨蹭蹭的,不斷央求:「再玩一會兒嘛~」
於是媽媽給女兒準備好一個小鍾,對她說「我們約好啦,你看這個長長的針指到6,這個短短的針指到9,就該睡覺啦」。
在九點半快到時,媽媽還會提醒女兒「看看鐘,是不是快到啦,準備睡覺吧」,女兒就乖乖開始換睡衣了。
堅持地久了,女兒都不用媽媽提醒,自己就會看鐘了,每天按時睡覺,不再磨蹭。
孩子磨蹭的原因可能還有很多,一旦遇到,可別再催促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去了解背後的原因,再加上恰當的引導,就能讓孩子不再磨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