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現代家族的傳統實踐:楊氏家族追本溯源記

現代家族的傳統實踐:楊氏家族追本溯源記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董 岩

楊俊來所在楊氏家族,本宗始祖原籍雲南澂江府(現玉溪),自永樂二年(1404年)遷居唐山開平鎮,至今已經超過600年。通過史籍資料筆者看到,在明成祖繼位初期的政績中,特別標註了「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這與楊氏族譜中所記錄的「奉旨遷居」所吻合。

在唐山神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俊來看來:「中國曆來重視孝道,講究尋根問祖、飲水思源,教育後人不忘血脈,重視根基源流,而家譜正是這種思想寄託的一種現實呈現。」修家譜、樹碑石、建族墓、規劃祠堂這一系列的宗族文化重建,楊俊來自2012年前後就開始著手啟動。「家在這兒,根在哪兒?」在楊俊來看來這是個人人都要回答的問題,「我也想知道自己從哪兒來。」

族譜,我從哪裡來?

筆者手中拿到的《楊氏族譜》是在楊俊來主導下於2018年重新修訂的版本,採用蘇氏(蘇軾)五世一抬的樣式,楊氏族譜每五世為一圖,五世以後另立別圖。譜圖為上下直行,從左至右分為五格,橫為經,父子相承;直為緯,兄弟並列。

「家譜不僅讓我們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也能記錄並延續先人的遺訓和期望,使得一代代延續的家風有一個現實的參照。同時,通過修撰家譜,還能凝聚寶貴的血緣親情,無論你漂泊何方,身在異地或是遠在海外,都不會忘記家鄉在哪裡,根在何處。」楊俊來告訴筆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近些年來,自己一直籌劃要為家族的建設做點什麼。

不僅僅是解惑「自己從哪兒來」,也想讓更多楊氏子弟通過宗族建設,了解家族歷史、家族文化,進而提升家族凝聚力,從飲水思源、感悟先人中獲取成長、發展的動力。(楊氏家族部分家族成員。)

楊俊來規劃為宗族凝聚做些事情最初是在2012年前後,但與大多數現代家族一樣,現狀是族人分散、族譜遺失。按照中國傳統習俗,族譜慣常應相隔二三十年續寫或重訂一次,但由於近代戰亂以及社會的巨大變遷,族譜遺失或斷代的情況在中國屢見不鮮。恰逢彼時楊氏家族族墓所在區域被告知劃入城市改造地段,楊俊來便將籌建族墓首先排上了日程。

族墓,血脈相連的場景折射

「葬我祖先的地方是我鄉;落葉歸根;葬祖墳以見列祖列宗……」族譜、族墓和宗祠,作為最主要的宗族凝聚力標識,同樣具有追思先人、禮敬先賢的功效,也分別承擔了文化傳承記錄,追思祭祀場景等不同的需求。

「我們楊氏族墓所在地在2012年時被劃入了城市規劃,有關部門與我們協調遷墓,一共有20餘座家族先人的墓葬需要遷移。在跟親族們商量後,我在巍山公墓籌建了一片獨立的區域,重新規划了我們楊氏族人的族墓,不僅將先人的墓葬遷移了過去,也為百年後的族墓群落做了規劃。」在楊俊來看來,宗族文化傳承對於年輕一代來說,更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看得見的場景,才能建立同宗共族、血脈相連的意識。

「族墓遷移完成後,每年我們家族最少會進行一次同族祭祖。在此之前,家族最後一次祭祖應該還是在20世紀40年代末,現在算是恢復了清明祭祖的祖制。」(重修後的楊氏族墓碑記。)

楊俊來告訴筆者,「每次會有40個左右的家庭派代表來參加,有很多年輕一輩,甚至是小孩子們也和長輩們一起來。我覺得這樣一個有凝聚力的家族氛圍,對於從小培養孩子們好的家風、家教非常有益。」

作為一個家族集體祭祀,共同感悟傳承力量的場所,樹碑立傳向後世子孫展示宗族源起和家族發展,是在楊氏族墓規劃時就定好的,而碑文上要怎麼寫,對於一個族譜遺失的家族就成了問題。

譜系,600年繁茂傳續

「當時雖然是我出資籌建族墓,但20多座墓葬遷移前需要跟很多親族一一溝通,而在這個過程中,最驚喜、意外的收穫,就是尋到了我們楊氏家族的族譜。」楊俊來回憶,準備遷移族墓、樹碑立傳的消息在家族成員中傳開後,楊俊來的一位族嬸找到他,告訴他家裡有一個傳下來的手抄本族譜。

據這本楊氏族譜記錄,本宗始祖楊陸時自永樂二年(1402年)從雲南玉溪奉旨遷居唐山,明末清初時(約1600年~1644年間),祖居地遭水患,族墓、宗祠被破壞,最初的族譜失傳,這本重修的手抄本族譜(原譜),記錄了總計超過400年的家族繁茂傳續。

有了這本傳承下來的族譜,楊俊來「從哪兒來」的問題終於得償所願,族墓中樹立的碑石上也找到了銘文的準確出處。

「不僅是我們這個歲數的人,孩子們看到轉錄成碑文的家族發展、傳承歷史也受到了很大的觸動,從傳承中更深刻地體會到了楊氏一族的傳承力量、家文化精神。這對於發動他們參與到續修家譜、祠堂規划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他們對家族集體建設更有興趣,也更有主動性了。」既然家譜找到了,楊俊來接下來的籌劃也就有了目標,首先就是要將從1933年至今斷代的族譜補全。

親緣,時光不可斬斷

現代人口流動頻繁,是續寫家譜造成最大阻礙的問題,但現代社會通訊發達,電話、網路、社交平台普遍化,在收集訊息方面,遠比古時降低了難度。「因為傳下來的家譜中寫明了,本宗始祖是從雲南玉溪遷居到唐山的,那麼先人在雲南是否還有親族?在我們現在的族譜基本編修完成後,我們希望找尋更久遠的歷史,探尋更深入的家族傳承。」 楊俊來介紹,楊氏家族唐山的族人們先後在玉溪電視台和一些主流媒體中,發布了尋親、修譜的信息,也藉助現代的社交媒體傳播,與一些本地的「大V」聯繫,以微博、微信、公眾號各種方式都進行了嘗試。

「現在我們初步有了一些眉目,我們與玉溪當地的一個楊氏家族取得了聯繫,準備今年清明以後,去進一步溝通了解。」楊俊來為取得的進展而高興,但顯然這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這個難度可能會更大一些,工作也更繁複,很多具體的細節都需要再核實。」楊俊來也提到,現今不止通訊手段形式多樣,在生物醫學的高度發達下,也許能夠通過基因檢測的方式,探尋宗族血脈的淵源,他們甚至聯繫了天津的一家基因科技公司。

宗祠,家族凝聚力的空間坐標

本文的採訪正值清明節前夕,楊俊來跟筆者聊起了馬上要到來的這次以祭祀為軸線的宗族聚會。「這兩年,我們基本形成了習慣,在祭祖儀式之後,我們會有一個大聚餐,每次都能坐滿四五桌。聚餐以後幾位上了年紀的家族長輩,會和我一起到公司來,一起談談家譜的完善、尋訪散落族人,包括聯繫雲南親族,和後續建立祠堂的事。」

事實上,這種承擔召開宗族大會、宣布重要事項、例行會議商討等功能的空間場所,在傳統文化中是以宗祠為主,楊氏家族現在是尋找了一個替代性的空間來進行宗祠的社會屬性。

「從族譜中能夠看到,我們的家族最初是有宗祠的,明末清初毀於水災,後期是否修復沒有過多記錄,終歸現在是沒有的。我們也一直在規劃,希望能夠復建楊氏宗祠。建族墓、續族譜、修祠堂,一步一步來,為家族文化、家風家教傳承有意義,為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盡一份力的這些事,我會堅持推動下去。」楊俊來說。

楊俊來家族修建祠堂的願景,事實上與一些同樣希冀構建這一 「家族凝聚力空間」的家族遇到了一個同樣的問題—大規模城市化建設發展後,閑置土地、農耕土地減少。宗族文化是以農耕經濟為支撐的傳承下來的文化。中古時期大多數人以土地為基礎,以血緣為聯繫,群居傳續,因此,祠堂也就建在家族聚居的村落中。而現今城市化進程下農耕式微,農村被外延的城市代替,我們通俗意義上所說的「老家」很多已經消逝。楊俊來家族祖居的村落,早在幾年前已經被開發區建設佔用。所以,祠堂建在哪兒,是個現實而嚴峻的問題。

「如果能夠真的在雲南找到家族更早的傳承痕迹,聯繫到當地的族人,我們想把祠堂建到玉溪。若是沒有這樣的緣分,那我們就將祠堂建在唐山周邊,離我們現在這支族人近一些。祖居雖然沒有了,但只要人還在、心還在,血脈相連、宗族和睦的家族凝聚意識還在,祠堂建起來就有意義。」楊俊來說。

(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9年4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領導者不可或缺的觀念能力
沈愛琴:絲路勇者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