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猛虎 ? 文物考古》2019年第3期

歡迎關注猛虎文化公眾號

秋水堂按:

基於藝術家們不同的技法特點、語言風格、表現習慣和門第傳承,所形成的藝術派別或風格,往往不過是「藝術撰史」需要而設的理論虛構框架,並無界限分明的剛性指標。許多大師本無所謂流派,皆根基深厚,造詣全面,善博諸家之長,技法和語言混用隨心所欲不逾矩。且名手巨擘及其商業標籤,同期乃至身後歷代托款、贗偽、冒名者不絕,難以甄別考究,這種劃分徒亂耳目。這或許也是王世襄質疑所謂濮仲謙之「金陵派」一說的可靠性之原由。讀者當正確理解此事,與其偏執條框,不若以藝論物,以才品評。

一竹一世界 —— 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作者:李宓

文人愛竹,自古而然。竹子挺拔、潔雅、翠綠、樸實、虛心、脫俗、有節,擬人之處有君子之風,歷來為文人追捧。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曾經無數的文人墨客給予了竹子極高的讚賞與評價,「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直視蒼天傲暑寒,青枝綠葉簇高竿。陽春破土身堅節,到朽身殘節不殘」「野爐燒樹葉,山杯捧樹根」等,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詩篇。大文豪蘇東坡更以嗜竹聞名,曾詠竹詩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千年來為歷代文人學者傳頌。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自古而今,愛竹、敬竹、頌竹、刻竹不僅僅是文人雅士之愉,也同時是國人百姓之趨趣。西周至漢代的竹簡、《吳越春秋》中「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的古老歌謠、馬王堆出土的文物、漢文獻中的竹杖、唐古籍中的記載、宋人贊竹的美麗詩篇,尤其是傳承至今的明清竹雕製品,都佐證了這一事實。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戰國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削竹為簡冊,修竹作器物,書寫、刻文或漆繪於竹,據考至遲在我國商代已經流行,《禮記》載周朝也有大夫以竹笏為禮器之載。而高古時代的刻竹器或因歲月太久遠難以保存,存世僅有零星物件,如甘肅省博物館1972年在武威磨嘴子49號漢墓出土的一件國寶級文物——陰刻隸書工匠款「白馬作」三字的漢代毛筆。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漢代 「白馬作」毛筆 甘肅省博物館藏

趙汝珍在《古玩指南 ? 竹刻》中說道:「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其所指的傳統工藝美術範疇中的竹刻竹雕藝術,較可靠詳實的來源,則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在唐宋史料中曾有相關的記載。日本正倉院藏有一把中國唐代竹製尺八,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留青竹刻製品,通體浮雕唐代仕女、團花和鳥獸等紋飾,華麗堂皇,至今仍完好無損。《清秘藏》曾述:「【宋高祖時有詹成,能於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花鳥,織毫俱備。所制更有鳥寵等物,甚精。】今亦失傳。」此後歷朝歷代,一直都有竹雕的使用、記載和實物的傳承。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唐代 雕刻尺八 日本正倉院藏

發展至明朝中後期,受時政社風的影響,無數的文人雅士,詩人、畫家、書家,甚至士大夫、學者、官吏或王臣望族將現實生活的情結情緒、理想追求、價值情趣、人生悲歡轉嫁到詩文中,寄託到了書畫里。一時間,小說、辭賦、戲劇音樂等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三國演義》、《水滸》等名著,崑曲、京劇、相聲、評書等多種門類藝術形式及精品曲目在此時期誕生,並雨後春筍般植根發芽、發展、傳承,這是一個空前燦爛輝煌的文藝時代。一些文人雅士開始鍾情於竹刻,以此表達心愿、抒發情感、寄予關懷,如同詩琴書畫一般,灌予了哲學、思想、文化和藝術的內涵,使竹雕裝飾工藝上升到了藝術的層面,並借鑒、糅合其它藝術門類的精華,在材質選擇、雕刻工具、雕刻技法、雕刻風格等方面,開始了探索創新,隨後一路不斷發展,直到乾隆年間,達到竹刻藝術的巔峰期。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清早期 溪山行旅圖 翰篁閣藏

一、竹刻的選材和工具

竹刻工藝,從初始設計到成品,涉及多個方面,需經過選材、材料處理、制坯、製造工具、設計題材、器型、起稿設計、技法、風格、粗刻、精刻、加工修理、打磨、後期養護等多種製作工序。

刻竹選材主要以南方的毛竹為主,小件器或圓雕視需雕刻的內容也部分使用湘妃竹(斑竹)、墨竹、羅漢竹、棕竹等,還有利用竹根、竹簧等竹子的不同部位。利用不同竹子材料的質地、密度、厚度、紋理、色彩,雕刻的藝術表現也迥異各異。據史料記載和竹人介紹,大型竹器雕刻一般選材毛竹,嘉定地區屬於平原,不產毛竹,毛竹盛產於湖州等丘陵山區密林之中,交通不便。好竹難得,需深入山間竹林之中,仔細搜求,古人曾寫到「取材幽篁體,搜掘同參薈」。「伐竹需審竹齡,嫩著質地未堅,疏鬆不堪用,老者文理粗疏,不耐精雕,故以三年至竹為最佳」。伐竹需於臘月,秋後竹肉豐滿,纖維粗壯,竹子不易斷裂、生蟲。古人在沒有乾燥的設備和條件,竹子砍伐後,需精心選擇,保護運輸,防護水浸、磨損。經過煮沸處理後再陰乾存放數載才能使用。一般雕刻竹筒取靠近竹子底部的部分,一根竹子只有二三節適宜雕刻,用料選擇十分講究苛刻。

竹料處理具有嚴格的程序,雕刻中也需要採用眾多的技巧和方法兼顧。如固定雕件;以紙包裹竹坯為隔離手與雕件接觸以免出汗污染;採用羊肝石、水草或自製的水砂紙等不同材料打磨;為竹器防裂及美觀,上下底邊用硬木或金屬封口包套等等。

書畫是用筆墨施於紙絹之上,雕刻是用刀於竹木之間。實現雕刻藝術技法的多樣化需要多種刀具,一般為刻者自製,以順手方便鋒利為佳,大體可分為:圓刀(包括圓口平刀、槽刀)、平口刀(方刀)、三角槽刀、斜口刀等幾大類,各司其職。據流傳至今的留青傳承藝人介紹,僅是以淺浮雕為主的留青技法,使用各類刀具就有一百八十多種,可以想像當初的竹刻大師言之「用之刀具有數百之巨」毫不誇張。至於運用,則運刀如運筆,沖、切、刮、挖、割、鑿、鏟等諸刀法。恰佐證了古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道理。

二、竹刻的表現內容和題材

從明代中期起,尤受朝野推崇道教風氣、文人畫風和世情文學影響,世情小說興起和戲劇的進步也豐滿了更多藝術對象,工藝美術領域如鑄銅、漆藝、陶瓷、建築、傢具等部類大量湧現出各種高賢隱士、奇山異水、亭台樓閣、神獸祥瑞、仙人菩薩、歷史典故、民間誌異等內容乃至園林花草翎蟲情趣等主題,這一時期的竹刻獨辟一門後,自然也直接受益,表現題材得到了極大豐富,如竹林七賢、三顧茅廬、曲水流觴、夜遊赤壁、漁樵耕讀、漁家樂、五子登科、群仙拜壽、劉海戲蟾、西廂記、金陵十二釵、四郎探母等故事角色,包羅萬象,雅俗共賞。名家書畫,詩詞歌賦、題跋文翰等內容,更涵蓋每種題材和構圖。

如最常見的故事性或描述場景的圓雕和通景浮雕表現方式:移步換景間,境界深淺迥異,情節跌宕起伏。人物表情刻劃細膩,或笑逐顏開,或怒須嗔目,或肅穆沉吟,個性與情緒纖毫畢現,風格多姿多彩,手法精妙絕倫,刻畫出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傳奇軼事。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朱三松款 圓雕和合二仙 清宮舊藏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圓雕 觀音羅漢人物 翰篁閣藏

三、竹刻的表現載體

竹刻竹雕器用的品類五花八門,橫貫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雕刻藝術水準體現最高的器具大多集中在文房文玩上,特別是滲透了文人畫精神的器物,尤以筆筒(《竹筆尊銘》述「縱橫筆陣,嶄垛管城,就我範圍,文從心生」)和臂擱(《秘閣銘》「其心虛,其節直,切切磋磋,君子是式」)為最具代表性的大宗製品。其他如硯屏、鎮尺(厚能鎮薄,尺寸青膚,重山嶽)、香筒、香爐、書架、文具箱盒、竹杖(何者扶我老,竹為好,剔中園,以為寶)、印章、墨床、煙壺、水浴、筆舔、紙裁文房、掛件及人物、飛禽走獸、羽翎蟲魚、花草山石等圓雕玩賞件、仿古畲器諸金石的供擺件、茗具、佛礱、摺扇、拂塵、蟲罐、鳥籠、飾物等等,琳琅滿目。「疁以竹刻名,器則為酒觚,為詩筒,為書尺,為楸奩……」,「因竹肖撰,恍惚海上鬼工矣」,器型種類數十種之多。或使用,或擺放,或裝飾,或把玩,或饋贈親朋好友,一時間,成為人們文化和情感交流的時尚載體,也是晚明長物工匠精神的體現,宅居文化的寵兒。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清宮舊藏 各式明清竹雕物件例舉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翰篁閣藏 各式明清竹雕雅玩例舉

竹刻竹雕藝術品大多數體巧質輕,手把可玩,賞心悅目,極具交流、施教激勵、審美、祝福之便。 今天收藏於各大博物館及私人遺留的作品與實物,都在敘說著這一段工藝美術史的輝煌、璀璨的藝術和先人們的巧奪天工,無數讚美的文賦和詩篇也給予了記載。 曾有詩讚嘉定筆筒「絕藝從來出勝流,雖然寸竹並琳璆。人逢古貌余高致,手運神工得冥搜。莫謂雕蟲娛世俗,須知鏤玉重虞周。典章久棄無人識,寒暑荒江一老裘。」讚美竹刻達摩「聞昔土地初,摶沙成眷屬。圖畫肇中古,像設傳西竺。重以黃金鑄,妙有旃檀琢。」舉不勝舉。

如這件鵝卵大小的清早期圓雕竹根閑章,巧用老竹根的色澤、紋理和殘損,審曲度勢,大璞不斫,只以簡單線條界分、剔出雙圈眼陽紋,對天然形態不著痕迹的稍作裁修,予以強化,極古雅質樸,盈盈一握。章文「抱琴看鶴去,枕石待雲歸」,更添落拓脫俗氣息,正是工藝美術、篆刻和詩辭結合的文人藝術浸淫產物。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清早期 「芷道人」款竹根雕隨型文人閑章 秋水堂藏

亦偶見較大型的竹刻圓雕件,如上博所藏一件高約達40公分的竹根作品,器型為清代盛行的山子擺件,以「群仙祝壽」為題材,作通景圓雕鏤刻,整座蓬萊仙山巍峨雄渾,曲徑盤繞而上,直通金頂,其間樓台疊翠,洞府藏幽;蒼勁松風,隱然似見霧靄祥雲,湮湮渺渺,溪澗潛行,虎嘯龍吟。各路仙人拾階而上,或行談怡然,或亭閣小聚,一片喜慶之聲。巧匠將整塊竹根雕成山形,構思宏大,又集圓雕、浮雕、陰陽刻、鏤透雕諸法,刀法老熟細膩。通體近百個人物,情態各異;諸景物內容豐富而錯落有致,生氣煥然。尤為竹雕中極珍罕巨作。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清 佚名竹根雕群仙祝壽山子 上海博物館藏

四、竹刻的重要流派、技法及其代表

(秋水堂補述:明中期始,竹刻業在蘇州嘉定、金陵等地區蓬勃發展。清嘉慶時人金元鈺著《竹人錄》,述稱「刻竹創自松鄰子,自前明止今二百八十餘年流傳不廢,制度渾樸」,又言「雕琢有二派:一始於金陵濮仲謙,一始於吳邑朱松鄰。」這種流派開山和劃分襲此流傳下來。至此,「明清竹刻」作為工藝美術門類獨立成型。但倒非此時才有竹藝諸事。

一個藝術門類和流派之形成,苟非一時一人之功。有學者考嘉定竹刻風格之形成,先後也受宋元文人畫、版畫、金石學等諸法的熏陶日久。明代皇權要麼對知識分子嚴苛管制,要麼耽於逸樂,至中後期則朋黨內宦爭權,文人士大夫普遍厭棄政治,每多玩物寄情,深度參與藝術創作,給工藝和美術各門類灌注了豐厚的文化養分和文人氣息,實時代土壤沉澱滋養、厚積薄發的結果。

但直到朱鶴這位里程碑式的全才宗師出現,以個人之能,融百藝之長,使之從技法、體裁、內容到表現手法全面升華,竹刻才褪去簡單工藝裝飾和銘識的匠氣,脫胎換骨成為一門書卷氣和金石味的雅緻藝術。為嘉定派乃至整個明清竹刻的發展奠定基調和方向。)

自晚明起,竹刻藝術在各地逐漸形成了若干風格流派和特色雕刻技法。概括分五大類:一是平雕(陰刻)包括線刻、淺刻和深刻;二是浮雕(陽刻)分為淺浮雕、深浮雕、留青雕;三是貼簧,也稱翻簧或竹簧,是將竹子內壁刨下,粘貼到其它器物製品的表面,利用其天然的色彩和細膩的紋路而體現審美的效果;四是透雕,即是鏤空雕法;五是圓雕,立體雕刻一件作品,體現三維的立體視覺效果。

附:竹刻技法圖例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在各大類別中還有細分,如陷地深刻、陷地淺刻、浮雕里還有薄地陽文、線雕中還有刀寫、微雕、竹簧上淺雕等特色工藝。在竹雕發展的鼎盛時期,各種工藝技法相互學習、借鑒、交流,相互融匯貫通,很多將多種雕刻技法同施於一身。這些不同技法特色的流派,都各自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巨匠。

(一)嘉定派

竹刻藝術的發展過程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明顯的個性特徵。明朝末年,起始於江蘇嘉定地區,開始了文人竹雕藝術的先河,湧現出了以「嘉定三朱」為代表的嘉定派竹刻藝術的一批竹雕藝術大師。雕刻大量使用圓雕、深浮雕及鏤空技法,雕刻人物簡潔、生動,追求表現雕刻意境和藝術味道。此階段雕刻特徵為線條粗獷,雕面較小,雕刻大面積留白面。在筆筒雕刻時,筒壁通常雕透留空。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明中晚期 朱鶴竹雕松鶴筆筒 南京博物院藏

1、朱鶴,字子鳴,號松鄰、松齡,為嘉定派竹刻創始人,明清文人竹刻開山鼻祖。史傳其人品性高潔,博雅多藝。早年從松江曹時中學六書,工於韻語,善書畫,精摹印。明末書畫巨匠李流芳,曾盛讚朱鶴印譜「自大小篆至於飛白、魚蟲之跡,無所不備。其配字之精、用刀之巧,窮工造微,本秦漢之法度而奄有宋元之變通,近世工者皆不及也。」正是這種全面深厚的藝術修養沉積,朱鶴方能以刀代筆,治詩、書、畫、印諸藝於竹刻一身,每能在寸竹之間作山水人物、樓台鳥獸,無不因勢造象,巧奪天工。

清大學者王鳴盛詩稱「玉人云鬢堆鴉處,斜插朱松鄰一枝」。清宋宛對其作品也讚美不已:「練川朱生稱絕能,昆刀善刻琅圮青,仙翁對弈辨毫髮,美人徙倚何娉婷,石壁巉岩入煙霧,澗水松風似可聽……」後世乾隆帝亦曾題其《西園雅集圖筆筒》:「高技必應論高士,傳形莫若善傳神。」

朱氏一門傳承遞蔭,固然有秦一爵、沈大生、沈漢川等高徒,其子、孫亦成為一代竹刻名家,世稱「嘉定三朱」:即朱鶴(松鄰)、朱纓(小松)、朱稚征(三松)祖孫三人。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明晚期 朱纓 竹雕「劉阮入天台」香筒 (高16.5,徑3.7cm)

上海寶山顧村明朱守誠墓出土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明萬曆 朱三松竹雕仕女圖筆筒 故宮藏(左圖)

明萬曆 朱三松竹雕高士圖筆筒 上博藏(右圖)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明 朱鶴款竹根彌勒(左圖)

明 沈大生庭園讀書圖竹筆筒(中圖)

明 朱三松竹雕漁翁(右圖)

嘉定派在明末--清早期,得到了充分的持續發展,大師級的竹刻名家輩出,各流派技法相互交融,技法和表現形式更推陳出新。往往一件作品被淺雕、深雕、透雕和鏤空雕刻、陷地、留青等同時施用,使雕刻層面達到五六層之多,風格又難見獨存,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明清文人竹刻藝術達到了頂峰。代表人物如顧珏的微雕,吳之璠的「薄地陽文」, 以及周芷岩的「刀寫」,各具風格:

2、顧珏(1662-1735年)字宗玉。世居嘉定。深得嘉定派鼻祖朱氏竹雕之精髓,而後反傳統,以微雕見長,追求精鏤細刻,穠華綺麗,從而獨立門庭,自創一派。《竹人錄》中稱讚顧珏刻竹為「齊梁綺靡」,如同南梁朝講求音律對偶,辭藻浮艷一樣。其竹刻水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人能及。近年來,其作品在拍賣市場上價格屢創新高,往往上千萬之多。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清康熙 顧珏款 竹高浮雕山水人物筆筒(左圖)

清康熙 顧珏款 竹雕八仙過海圖筆筒(右圖)

3、吳之璠(1662-1722)字魯珍 號東海道人,被稱為朱三松後嘉定竹雕第一高手,開創薄地陽文雕刻技法。乾隆帝曾寫詩讚曰:竹刻由來稱魯珍,藏鋒寫像傳有神。技哉刀筆精神可,於吏吾當斥此人。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清吳之璠 二喬並讀圖竹刻筆筒 上博藏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清 吳之璠劉海戲金蟾筆筒1 國博藏(左圖)

清 吳之璠劉海戲金蟾筆筒2 上博藏(右圖)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清 吳之璠款竹雕插屏 翰篁閣藏

4、周灝 (1685-1773),字晉瞻,號雪樵,又號芷岩,又作芷款,堯峰山人、芷道人、芷叟、樵叟,又自號「髯痴」。嘉定人。周芷岩是清初與吳之番齊名的嘉定派竹刻家。他以淺浮雕及平刻為主,不借畫稿,以刀代筆直接在竹筒或竹片上刻山水、樹石、叢竹,創造出凹凸皴法。後世稱為「平地花紋刻法」。《竹人錄》中以漢唐詩派比喻清代竹刻,又把周芷岩比作盛唐的杜甫,譽為清代竹刻開創新法的第一人。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清早期 周芷岩制竹刻筆筒三例 寧波、上海等博物館藏

(二)金陵派

明晚期的金陵地區,濮澄(字仲謙,明萬曆至崇禎時金陵人)則開創了「金陵派」竹刻竹雕技法,其特點是以刀代筆,應且善於選材,根據雕刻題材內容,取巧利用竹子的盤根錯節,以淺刻、淺浮雕技法為主,往往寥寥數刀即可製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明晚期 濮澄竹根雕松紋壺 故宮博物院藏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明 濮仲謙制 竹雕竹枝筆筒 清宮舊藏(左圖)

濮澄款 竹刻水仙詩文扇骨 天津博物館藏(右圖)

(三)留青法

明末清初時期,除嘉定、金陵兩大流派外,還活躍著一位被稱為「留青聖手」的竹刻巨匠張希黃,利用竹筠和竹肌色澤的差異,創造出了陽文淺浮雕留青刻法,也是以畫入竹的大乘者。張氏竹刻多取法山水樓閣題材的界畫構圖,畫面清麗工整,高遠典雅,下刀纖巧細膩,講究詩書畫印結合的文人畫特點,影響深遠,傳承持久,代表人物有尚勛,直到今天,在江浙地區還在流行此法刻竹。該法本質上屬於嘉定派的衍生分支,也是文人竹刻的一脈。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清 張希黃款 樓閣山水筆筒 國外館藏

(四)翻簧法

同期,湖南邵陽地區則出現了竹刻翻簧技法(又稱「文竹」或「貼黃」法),其工藝程序是將南竹鋸成竹筒,去節去青,留下薄層的竹黃,經過煮、曬、壓平後,膠合在木胎上,然後磨光,再於上面刻飾。

這種技法經常與烏木、紫檀等深色木料結合使用,其中有一種透雕作法,粘貼好竹簧後,再將花紋部分鏤空,呈現較深的木質底色,通過強烈的明暗對比效果突顯出花紋,具有剪紙及雕漆般的效果,極具繁縟典雅之美。這種工藝開闢了與嘉定派文人竹刻完全廻異的另一風格,強調對稱性規整性紋飾和範式圖案的裝飾美,也可擴展到日常家居用品和體量更大的器物上,華麗富貴,頗受權富階層和世俗歡迎。後在清宮廷造辦處得到了極大的關注重視和發展,至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都留存有相當數量的竹簧文房精品。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清 竹簧文房用品 清宮舊藏

從明代晚期開始到乾隆年間,是竹刻藝術發展的黃金髮展期。此時期名家眾多,在《竹人錄》中記載七十餘人,《竹人續錄》中記載八十七人,「重複著寥寥」。嘉定派竹雕名家雲集,除了早期的「嘉定三朱」家族,江福生、施天章、吳之璠、周芷岩、顧珏等,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三兄弟及家族、時氏家族、王之羽家族數代、鄧孚嘉、鄧士傑、鄧渭家族等名門以及王梅鄰、方潔等眾多名手,均被錄入史冊。其中,著名竹刻大師施天章師從封錫祿,曾入宮廷;而泰斗級嘉定派竹雕大師顧珏又師承施天章;王之羽、朱文右師承於吳之璠;周顥傳教於嚴煜、徐樞、吳嵩山等。金陵派潘西鳳作為濮仲謙之後的第一人,也使其派技法也得以發展傳承。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清早期 封錫爵 竹雕白菜筆筒(左圖)

清早期 封錫祿 竹根雕羅漢(中圖)

清 封鼎 竹雕秋菘圖筆筒(右圖)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清早期 鄧孚嘉 陶淵明賞菊擺件(左圖)

清乾隆 鄧渭 竹雕二仙渡江臂擱(中圖)

鄧孚嘉 竹雕桃型蟠松洗(右圖)

上海博物館藏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除了上述傳載的一些代表人物和名家,明清竹刻發展200多年間,更有無數技藝高超卻被遺忘的民間匠人和高手,留下無數的佚名珍品,遺傳於世,更足證昔日竹刻藝術之盛。如: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清代 各地館藏及民間的佚名竹雕珍品 例舉

五、後期的竹刻藝術和行業狀況

清中期之後,國勢漸衰,受制於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傳統工藝和美術也日漸沒落,生活現實的危機感和社風世俗化趨勢,也使得人們逐漸寡淡了對藝術和器物的癖好熱情,本為文人士人情趣、對綜合文化藝術素養和製造技術要求極高的嘉定派為代表的文人竹刻,也後繼乏力,名家和雅作日漸稀少,且受到更吻合世俗大眾品味、也更易於製造生產和適用的翻簧貼黃或簡單陰刻產品的市場衝擊,逐漸淡出竹刻業的主流,淪為少數文人雅士和藝術家的業餘情趣,僅在小眾圈子裡遺傳延續。

在技法上,此時海派文化和金石學的興起,以往的圓雕、鏤空雕等繁複的工藝逐漸被棄用,取而代之的是以陰刻淺雕為主的工藝技法和風格。以竹刻為業的藝人雖不少,但平均文化藝術素養水準不高,大多以養家糊口為目的,粗製爛造。大多數的傳統嘉定刻竹店和工匠相繼歇業或轉行。到了民國後期,竹刻大師就只剩下潘行庸一人了。

同時,竹刻技術往往只在私坊師徒和家族之間私授,傳承門路單一窄小,慢慢就人丁稀落,限制了這門藝業的推廣,制約了竹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人們在苟且承襲竹刻的同時,卻也將其法延伸到木料、犀角、象牙、玉及石料等材質上,使得雕刻藝術得以更廣泛的全面發展,提高了整個近現代整體雕刻工藝的發展和水平,擴充了人們的審美取向和需求。但也進一步壓榨了古典文人竹刻藝術生存的空間。

由此,古典竹刻藝術日趨衰落,再沒有人能像前人顧珏那樣,用一兩年時間去雕刻一件作品,創新熱情匱乏,整體水平日漸下滑,走完了由興而衰300多年的歷程,昔日輝煌不復矣。

直到當代,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和傳統文化熱潮,竹刻藝術行業也逐漸為人們重新關注,煥發了新機。一方面是傳統藝術傳承,二是現代工業工具材料技術的進步,近些年來,竹刻藝術已經恢復到相當的高度。在蘇州地區以徐素白及其後代徐秉方、徐秉言以及門徒較完整和系統的的繼承了留青技法;在嘉定地區,曾辦過若干個竹刻傳習培訓班,先後培養了一大批竹刻藝人;在安徽徽州,湧現出若干具有嘉定風格的徽派竹刻大師,常州、浙江、福建也是同樣;竹簧技藝在邵陽、河北雄縣等也湧現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傑出傳人,使得各流派竹刻藝術得以恢復,並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值得慶幸與欣慰。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當代 常州徐素白 留青竹刻「月季蝴蝶」筆筒(左圖)

當代 羅啟松 黃岩翻簧竹雕座屏(右圖)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當代 徐文靜 非遺常州留青竹刻省級傳承人作品

《花大如斗延年益壽》

六、竹刻的鑒賞與保養

古人曾雲竹器,「其色紅如琥珀者為上,鵝油色者並足寶貴,黑為下」,為材質的優良確定了標準。竹器材質價廉、嬌貴,存放保養怕蟲、怕濕,怕風乾、怕水、怕油、怕磕碰,所以,「前人製作,至今日少得者」,至今數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精品寥寥無幾。竹製品的理想保存溫度在20-35攝氏度、相對濕度35-45度之間。在北方容易乾裂,在南方容易發霉。不宜長久密封、不宜風吹日晒、不宜著地受涼,也不宜屋頂受熱,只適於房中之間,陰涼恆溫之處。不得水洗、油泡、上漆,更不得刀具等硬物清理。有先人建議,存放「須櫝以文木,間二三年將生桐油細刷一次,即用棉布揩凈,取其潤澤不枯」。日常間,竹器保管應做到勤查、勤看、勤清塵。

參考資料和書籍:

——————————

1.《竹人錄》清金元鈺編著,

2.《竹人續錄》褚德彝1930年編著

3.《竹刻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

4.《中國竹刻藝術》上下冊 葉義、譚志成 1978年香港出版;

5.《中國竹刻》王世襄編著 1983年出版

6.《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竹木牙角雕刻》

7.《竹鏤文心》上海博物館編 2012年出版

8.《明清竹刻藝術》嵇若昕 1999年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

9.《虛心傲節:明清竹刻史話》關善明編著 2000年香港大學出版

10.《嘉定竹刻》2006年出版

11.《竹器:嘉定竹刻海外遺珍》黃玄龍 陶繼明主編 2007年出版

12.《竹木文玩》王維連 李宓主編 201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猛虎文化|一竹一世界——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