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進北約17年,這3國更不安全?怪俄羅斯霸道,還是怪美國挖坑?

進北約17年,這3國更不安全?怪俄羅斯霸道,還是怪美國挖坑?

波羅的海三國在 20 世紀初有過一次獨立,但沒有維持太長時間。20 世紀 90 年代三國獲得第二次獨立後,其對外政策的核心就是全力維護國家的生存。90 年代中葉俄軍從三國撤出後,雙方很快就俄羅斯西北邊境非軍事化達成協定,並採取了相應措施,建立起基本的安全互信。在俄羅斯看來,三國獨立並未構成對俄羅斯安全的威脅。

但是在2002年最終通過加入北約獲得了相對可靠的安全保證後,波羅的海3國卻陷入了「安全兩難」的境地,根本原因就在於三國加入北約後,其安全戰略已從原來的自保模式轉向新的聯盟模式。俄羅斯面對的已不再是實力弱小的波羅的海三國,而是強大的北約及其進一步擴大其軍事存在的挑戰。莫斯科不得不強化自己在西北部的安全防禦,而這很容易被波羅的海三國視為是對其安全的新威脅,因而更加積極地要求北約強化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導致俄北關係不斷惡化。

例如三國的「倒戈」使俄羅斯在該地區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極大削弱,原來可以馳騁北歐的波羅的海艦隊現在被封鎖在加里寧格勒和芬蘭海內,俄羅斯三百年來首次失去了對北歐地區的控制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加入北約後,後者在兩國部署了偵查半徑達到460公里的雷達系統。北約導彈和飛機至俄羅斯目標的飛行時間也大為縮短,其到達範圍則擴大至阿爾沙斯克—下諾夫哥洛德—沃羅涅日一線。

另外獨立後波羅的海三國安全觀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將「俄羅斯」與「歐洲」對立。前者被認為是「不穩定」,「侵略性的」,「混亂的、無法預測的」,「帝國主義的」,後者則代表著「穩定」,「防禦性的」,「有秩序的」,「民主的」。另一方面,三國又擔心作為歐洲「二等公民」,會再次被西歐大國所拋棄,重蹈二戰前蘇德劃分勢力範圍犧牲品的命運。因此,在歐盟內部討論對俄政策時,三國多次要求歐盟改變「對俄綏靖的政策」。

儘管波羅的海三國「反俄」「厭俄」「憎俄」已經達到了相當程度,還拉來北約軍力來實現對俄羅斯的圍堵,但始終無法改變防禦能力薄弱的問題。首先是北約在波羅的海地區的作戰能力嚴重不足,體現在「3缺」上。即缺地面重型裝備、缺空中先進戰機、缺大型水面艦艇。這樣的作戰力量,基本上等於在現代戰爭中被宣判死刑。

其次,北約在波羅的海地區的軍力調遣能力薄弱。北約的決策過程通常慢於俄羅斯,而且任何軍隊調遣都需要獲得相關成員國的充分授權。為了應對軍事危機而 進行的地面部隊調動,也需得到轉移通道所在國的許可。例如聯合特遣部隊通過鐵路從奔赴波羅的海,需要被授權使用不同國家鐵路,需進行換軌運輸。這就決定了北約沒有足夠的時間將遠在西歐的軍事資源快速調配到地小兵寡的波羅的海盟國。

第三,基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波羅的海盟國對北約的集體防禦能力心存疑慮。擔心被北約拋棄,是波羅的海3國永恆的噩夢。而今天的美國總統最討厭波羅的海3國這種把大國拖入戰爭的盟友。無論是美國還是西歐,都不可能投入大量資金在波羅的海3國維持大規模軍事集團,波羅的海3國更沒有經濟實力和戰略縱深,來抵禦俄羅斯的攻勢。這種加入北約後的戰略困境波羅的海3國沒有解決的辦法。

法國總統戴高樂曾直言,北約不是為歐洲設計的而是為美國設計的軍事聯盟。後冷戰時期,北約聯盟的歷次轉型都是在美國的主導下完成的,其轉型也是為了適應美國的全球霸權體系和地區戰略構築。同樣是波羅的海沿岸的芬蘭和瑞典,都選擇成為中立國,而離著俄羅斯最近的波羅的海3國,卻根據美國的指揮棒迫不及待加入北約,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自己給自己挖坑。「離美國太遠,離俄羅斯太近」,這更是考驗俄羅斯周邊國家的政治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諍聞軍事 的精彩文章:

總共12萬人,陸海空軍都有!竟被美國定為恐怖組織,史無前例!

TAG:諍聞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