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說文解字》第142課:細說「告」字

《說文解字》第142課:細說「告」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2課,講一個漢字「告」,是《說文解字》540部「告」部的部首漢字,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法已取消「告」部,告字在現代漢語檢字歸「口」部。

告。讀gà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告,牛觸人,角著橫木,所以告人也。從口,從牛。《易》曰:『僮牛之告。』」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這個解釋有懷疑,說:「牛、口為文,未見告義;且字形中無木,則『告意』未顯。」他從字形上分析,認為牛和口都沒有告的意義,而且字形里沒有「木」,所以許慎的告的解釋他不認可。他認為這個字應當「入口部,從口,牛聲」應當是形聲字。其實告的本義,爭論很大,目前至少有三種解釋:

(一)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說文》稱「牛觸人,角著橫木,所以告人也。」他認為牛會觸人,所以人們在牛角上裝了橫木,用以告訴人,牛很危險,同時也防止牛觸壞人。前面我們講牿字時,曾經說過這個橫木。許慎認為「在牛角上裝橫木告訴人」這件事叫「告」。告的本義是告示、報告、告訴、上報。這個解釋段玉裁認為很可能是許慎因《易經》的「『童牛之告』而曲為之說,非字意。」

(二)《甲骨文字典》的解釋:《甲骨文字典》原文如下:「甲骨文告、舌、言均像仰置之鈴,下像鈴身,上像鈴舌,本以突出鈴舌會意為舌,古代酋人講話之先,必搖動木鐸以聚眾,然後將鐸倒置始發言,故告、舌、言實同出一源,卜辭中每多通用,後漸分化,各專一義。」我們還是看一下告字的甲骨文字形:

《說文解字》第142課:細說「告」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告字的字形演化)

顯然,這種意見認為在甲骨文里,「告、舌、言」等字,都象形仰置的鈴鐺,是象形字。下面的部分,像是鈴身,上面的部分,不管是「屮」形、還是「牛」形,都像是鈴舌。古代的首領(其實孔子講學也用木鐸召集)在講話之前,總是先搖動木鐸召集大家,然後把木鐸倒放(木鐸如下圖),所以告、舌、言字源相同,聚眾為了宣告事情,講話要用舌頭,講的話叫「言」,在卜辭里三字經常通用,後來漸漸分化,各自有了專用意義。甲骨文分析出來的告的本義是報告、稟告、宣告等等。

《說文解字》第142課:細說「告」字

(木鐸的樣子)

(三)《字源》的解釋:《字源》認為:告是會意字,從牛,從口。口像器皿之形,字像薦牛於器皿以祭之形。其本義為告祭。這也是網上通行的解釋:人們獻上一頭牛,並進行禱告的情景,這就是告的本義

三種分析似乎各有道理,大家可自己選擇確認。當然,不管是哪一種字形解釋,發展到後來,「告」的意義都泛指表達、訴說等。常見的用法有:

(1)上報。《廣韻.號韻》:「告,報也。」《沃韻》稱:「告,告上曰告,發下曰誥。」比如《詩經.大雅.江漢》:「經營四方,告成於王。」孔穎達疏稱:「告其成功於宣王」,這句詩的大意是:討伐四方叛亂,成功後就上報給周宣王。再比如陸遊的名詩《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也是上報的意思。

《說文解字》第142課:細說「告」字

(陸遊詩意)

(2)告訴、訴說;把話說給別人聽。《廣雅.釋詁一》:「告,語也。」比如《漢書.司馬遷傳》:「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這裡的愬,通「訴」,(司馬遷)被深深拘禁在監獄之中,這種怨憤,能向誰訴說呢!

《說文解字》第142課:細說「告」字

(司馬遷像)

(3)請求。如告貸;告饒。《爾雅.釋言》:「告,請也。」郭璞《爾雅注》:「求請也。」比如《國語.魯語上》:「國有饑饉,卿出告糴,古之制也。」大意是:(臧文仲對庄公)說:國家出現災荒,公卿應當出使請求買米,這是古有的定例。

(4)古時休假叫「告"。古代官吏退休叫「告老」。(5)揭發;告狀。比如我們平常說的告密。(6)方言。掭(筆)。就是毛筆蘸墨之後在硯台邊或墨盒邊上蹭蹭,使筆尖順溜好寫字,書面語稱掭,在某些地區,這個動作叫「告」。

《說文解字》第142課:細說「告」字

(告筆)

(7)方言。給機器或者輪軸一類東西加油。比如:「給縫紉機告點油」。

(8)通「嗥」(háo)。呼叫。比如《詩經.魯頌.泮水》:「烝烝皇皇,不吳不揚。不告於訩,在泮獻功。」愈樾《疑義舉例》稱:「『不告於訩,在泮獻功。』二句亦相承,猶雲不吳不揚,不告與訩也。『告』,讀如嗥呼之嗥。

此外,告還是姓。《萬姓統譜》有載。告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42課:細說「告」字

(告字的小篆寫法)

早年有個簡單的字謎,謎面是「一口咬掉牛尾巴」謎底就是「告」字,注意,在小篆之前的字體里,它是有尾巴的。「告」字看似簡單 ,其實,它複雜著呢。

(【說文解字】之142,部分圖片引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說文解字》第139課:「齒如瓠犀,螓首蛾眉」,「犀」是何意?
《說文解字》第140課:「天地之數,起於牽牛」究竟是什麼意思?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