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存20多件高古瓷之——絞釉
絞釉裝飾技藝晚至金代才出現。因絞胎工藝繁瑣複雜,聰明的古代陶工一直在思考一種行之有效、簡單易行的方法來體現其天然紋理的絞胎效果,以至出現了半絞胎、絞胎貼面等省時節料的改進方法。經五代、北宋絞胎工藝及燒造技術的不斷進步,金代出現了胎表「絞胎紋」的類似「絞胎」器,它既有絞胎器的天然紋理,而又別於絞胎器的傳統紋理,更細膩而自然。這就是學術界稱之為「絞釉」陶瓷。絞釉工藝的形成是陶工模擬「絞胎」器而成的一種全新裝飾工藝。因絞釉工藝較絞胎工藝簡單,以至經元、明、清至今一直沒有中斷,與傳統的絞胎工藝並行至今。「絞釉」即是用多種不同色釉與化妝土混合稀釋,並晃動將兩種色釉攪拌成不規則的條紋,構成一種有別於絞胎工藝的風格獨異的裝飾紋樣。對於這種「絞釉」裝飾,部分學者形象地稱為「流泥紋」、「流沙紋」或稱「絞化妝土」。有人認它的工藝技法與「絞或攪」沒有關係,是化妝土淋灑而成,屬化妝土裝飾的新工藝,其名稱定為「淋粉」更適合。為避免用詞混亂,本文暫按傳統的「絞釉」稱之。
從已知可確信資料看,絞釉產品的窯口集中在河南省,主要有:寶豐清涼寺窯、郟縣黃道窯、新安城關窯、禹縣扒村窯、修武當陽峪窯、博愛柏山窯等。有文稱山西榆次窯亦生產絞釉器,從所附標本看,當為瓶類無疑,河南禹縣扒村窯址曾出土元代孔雀藍絞釉瓶標本。
圖156「宋·絞釉玉壺春瓶」
圖157b「北宋·耀州窯絞釉碗」
絞釉是一種化妝土藝術,不少學者都稱之為絞化妝土。因絞釉器出土和傳世較少,實物標本難得一見,其實「絞釉」即是「絞化妝土」。長期從事絞胎瓷研製的河南藝人貟榮貴將攪化妝土稱為「絞胎釉」,區別於攪胎瓷,而攪釉就是將兩種不同顏色的不透明釉混合在一起施於坯體上。但這種技法屬現代工藝,就古瓷而言至今不見真正的絞釉瓷器。絞釉也許是絞胎釉(攪化妝土)的簡稱,但工藝操作上概念完全不同。為照顧習慣,本文仍按「絞釉」傳統稱謂。絞釉製品所見不多,約20件,多為傳世品,出土物僅見1993年山西平朔曹沙會村元墓出土一件絞釉玉壺春瓶。主要器型有碗、盤、爐、枕、花口瓶、雙耳瓶、長頸瓶、梅瓶、蓋罐等,主要釉色有黃釉、青釉、白釉、黑釉、孔雀藍釉等。
圖158金·絞釉枕
圖159金·絞釉三足爐
160明·絞釉盤殘件
第一節
絞胎瓷
我國唐代始見一種特殊的陶瓷裝飾工藝——絞胎,又稱「攪胎」。唐代慧琳和尚《一切經音義》釋絞曰:「絞飾上,交效反,《考聲》云:『絞,謂繒黑黃間色也』。」指出所謂絞,就是絲綢上的「黑黃間色」。從實物看,不少絞胎器的色彩效果確實如此。儘管尚難查考絞胎命名的時代,但這樣的命名深合唐人本意。何謂「絞胎」?就是利用不同色調的胎土料,分別製成坯泥,並把不同色調的坯泥擀成板塊,相互疊合,再進行特定的絞揉、切片、拼接、貼合、擠壓,製作成型,器胎上便呈現出不同色調相間,盤旋蹙結的紋理。
圖151唐·三彩木癭紋長方形枕
河南黃冶窯是我國目前已知的絞胎工藝發源地,唐代燒造低溫絞胎陶器,未發現絞胎瓷器。而山西渾源界庄窯卻發現了唐代青釉絞胎瓷盞、托、碗、枕等器物,以赭色、白色相絞,或施青釉,或素胎,還有三彩器物與絞胎器物相粘連的器物,也見三彩及絞胎器的素燒件,可知該窯燒造高溫青釉絞胎瓷,從絞胎素燒器看,也生產絞胎陶。那麼黃冶窯也可能燒高溫絞胎瓷。唐代黃堡窯也發現青釉絞胎瓷品種,是青釉下白彩絞胎瓷枕,枕面為鑲嵌貼面的絞胎團花,枕壁各面以白彩繪朵花,草率隨意,絞胎團花用灰、黑兩色絞成,灰胎施青釉。由於能夠確認的青釉絞胎瓷標本太少,人們普遍不知識絞胎品種。寧波最初出土唐代青釉絞胎虎枕時,被當成了長沙窯釉下褐彩瓷。以後浙江學者從遺址情況和器形、工藝特徵上判斷,認為應屬南方製品,它可能是越窯產品,據說在慈溪上林湖窯址中可找到同類器物的標本。目前未見唐代青釉絞胎瓷傳世。
圖152唐·鑲嵌的青瓷絞胎虎枕
北宋後絞胎器多為一次燒成的高溫瓷,燒造的有鞏義芝田窯、登封曲河窯、郟縣黃道窯、魯山段店窯、寶豐清涼寺窯、新安城關窯、修武當陽峪窯、禹縣扒村窯、博愛柏山窯及焦作恩村、礦山、王莊、牛店、西王封等窯,省外有山西榆次孟家井窯、渾源青磁窯、盂縣磁窯坡窯,山東淄博磁村窯、博山大街窯及棗莊中陳郝窯、寧陽西磁窯等。金元時,絞胎產品繼續生產,且燒造絞胎器物的窯口已增至幾十處。當陽峪的絞胎器產量不多,但發現較早。出土了絞胎小碗、缽式平底碗和一種圈足較高的絞胎碗等。值得注意的是,牛庄窯、恩村窯和礦山窯發掘出不少絞胎器,特別是礦山窯,出土可復原絞胎器近300件,其中在一個灰坑內發掘出大量的絞胎殘件,復原器物近200件,器類有碗、缽、盒、盤、罐、壺、枕、瓶、盆,其中碗、盤、罐可分多種型式,品種比原來增多。還發現大型器物,有的碗、盤、盆直徑都在20㎝以上。製作方法是用或白、褐,或白、黑,或白、黃兩種色調的瓷泥揉合在一起,成型後的紋理變化多樣,有羽毛狀、木紋狀、水波紋狀、蚯蚓走泥狀等,施透明釉一次燒成。同時也見有施綠釉的絞胎器,較珍稀。礦山窯產品胎質細膩、堅硬、較薄,瓷化較佳,製作精良、器型規整,少見整器絞胎,圈足、口沿及壺流等以白胎粘接。其工藝之精,為全國其它同期絞胎窯口所不及。
圖153唐末宋初·如意形花枕
據稱,內蒙古包頭市燕家梁窯元代也生產過絞胎瓷,但未見詳細的資料加以印證。
圖154宋·絞胎碗
絞胎器傳世不多,目前所見出土與傳世的絞胎器共計約150件,品種還是比較豐富的,唐五代以枕為大宗,其次是碗、盤、缽、爐、杯、盒、罐、盂、錢櫃、騎馬俑、執壺、海螺、球等。唐五代絞胎器釉色以黃色透明釉為主,也見三彩釉、綠釉和高溫釉。宋、金、元絞胎器主要有:塔、碗、盤、缽、杯、高足杯(碗)、器座等,尚見扇形抌、貫耳瓶、三足雙耳爐等。釉色以白色透明釉為主,亦有黃色、青色、綠色和三彩釉。另外曾見元當陽峪窯絞胎花盆殘片。絞胎器一般常見的有全絞、半絞及局部鑲嵌幾種。全絞胎多用模具壓印成型,內外紋飾相同;半絞胎是將絞泥碾壓並切成薄片,再貼入已成型的素胎表面,但有些器蓋類是先將絞胎泥平貼於模範中,再將坯泥放入范模之中壓製成型,絞胎紋自然沾在坯泥表面;局部鑲嵌與半絞胎的枕之四壁有相似之處,貼片較薄,但紋飾卻很精緻。
圖155元·絞胎高足杯
TAG:欣聞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