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夜裡兩點,口令海魂!日本賠償的炮艦,起義成人民海軍旗艦

夜裡兩點,口令海魂!日本賠償的炮艦,起義成人民海軍旗艦

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1956年製作的戰爭電影《海魂》,在上映之初廣受好評,成為最受歡迎的紅色經典影片之一。而片中的故事主線——「鼓浪」號軍艦官兵起義事件,卻並非完全虛構,而是由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而成。只是在真實的歷史中,參與起義的軍艦並不叫「鼓浪」號,而是新中國的第一代「南昌」號炮艦。而在起義之前,它曾經先後效命於兩支海軍,並先後以「宇治」和「長治」兩個名字命名。

電影《海魂》中,趙丹飾演的水兵陳春官(左)在「鼓浪」艦水兵艙內與起義同志交談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列強勢力開始深入中國長江中上游一帶的腹地。為保證自己能在這一流域暢通無阻地進行滲透,各主要列強紛紛開始建造各型淺水炮艦投入到長江流域使用。這些淺水炮艦普遍噸位較小,吃水淺,非常適合長江中上游一帶航行,雖如這類炮艦僅裝備一些中小口徑槍炮,而且幾乎沒有任何裝甲防護,但晚清中國的國防力量形同虛設,在長江一帶根本沒有能與這些炮艦相抗衡的力量,這些炮艦的火力對付沿江兩岸的土匪還是綽綽有餘的。而這些炮艦普遍設有較高的艦橋,居住環境舒適,很適合沿江長途航行。隨著列強對中國內地侵略的加劇,中國的長江流域隨處都能見到這類淺水炮艦出沒,這些炮艦甚至有一個專屬名詞——「長江炮艦」

1937年出現在漢口江面上的英國長江炮艦「蜜蜂」號,在風雨飄搖的舊中國,這種場景十分常見

而甲午戰爭後的日本,自然也開始批量生產這類長江炮艦,特別是八國聯軍侵華後,日本人根據長江中上游的水文狀況,將炮艦的吃水降至2米以內,開發出一批噸位僅有100噸左右的長江炮艦,比如早期的「隅田」,「伏見」,以及後來的「安宅」等。這些炮艦雖然能在內河流域暢行無阻,但也基本喪失了出海行動的能力。而隨著時間的發展,日本人面臨更為頭疼的問題:首先這些弱小的長江炮艦很容易成為中國炮兵的靶子,其次中國也開始批量建造內河炮艦,雖然舊中國的造船能力非常薄弱,但建造百噸位的內河軍艦還是不成問題的,特別是1927年南京當局成立後,以「咸寧」,「民權」等軍艦為代表的國產炮艦紛紛下水,這些炮艦普遍火力噸位和裝甲遠大於日軍這些脆弱的長江炮艦(如「咸寧」艦噸位為462噸,裝備有一門120毫米主炮),雖然在沿海一帶日艦還能耀武揚威,但在內河水域遇上這些中國軍艦根本難以招架。

游弋在長江的日本「熱海」號長江炮艦,這是一艘典型的日式淺水炮艦

於是在1937年,擺脫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桎梏的日本開始了龐大的造艦計劃,即第三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在該計劃中,除了計劃建造大和,翔鶴等戰列艦和航母,還計劃建造一批噸位在千噸上下的炮艦,以保證在未來的侵略行動中保證日軍在長江一帶的交通線。這其中就包括了「橋立」級炮艦,該級炮艦共建造兩艘(即「橋立」號,和「宇治」號),由大阪鐵工櫻島造船所建造,兩艦先後於1940年和1941年竣工下水,到服役之日時,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原本部署在中國沿海地區的大批日本軍艦被調往太平洋戰場,新入役的「橋立」和「宇治」則承擔了從長江下游至沿海一帶的作戰任務,其中「橋立」還成為內河艦隊的旗艦。

「宇治」號炮艦線條圖

「橋立」級炮艦全長80.5米,寬9.7米,標準排水量999噸,吃水2.5米,最大航速19.5節,非常適合長江下游一帶的水文條件,同時較大船身能夠安裝口徑相對較大的火炮。該級炮艦裝備有三門120毫米主炮(分別在艦艏裝備雙聯裝炮塔,在艦艉則為單裝),以及8門25毫米機炮。這種火力堪稱旺盛,考慮到1939年後中國海軍力量幾乎損失殆盡,橋立和宇治兩艦在長江流域幾乎毫無敵手。而2500海里的航程也保證了兩艦在長江流域長期執行獨立作戰任務的能力。

正在進行海試的「宇治」艦,艦艏的雙聯裝120毫米艦炮十分醒目

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橋立和宇治一直在中國沿江和沿海地區執行警戒和護航任務,在戰爭最激烈的歲月,兩艦也只未曾經歷過太大的戰陣。就這樣一直庸庸碌碌的虛度到戰爭末期,隨著盟軍日益緊逼,保留橋立和宇治在內的駐華軍艦也開始執行近海護航任務,直接或間接參與太平洋戰爭餘下的戰事。而正是在1944年於南洋的護航任務中,「橋立」號被美軍潛艇擊沉,沉入東沙一帶的深海中,而「宇治」則僥倖熬到了日本投降。

1943年停泊在浙江定海沿岸的「宇治」艦

1943年,進行主炮射擊訓練的「宇治」艦艦上官兵

抗戰勝利後,滯留中國的「宇治」艦被作為賠償艦交付給中國海軍使用,這令已經在戰爭中賠光了家底的中國海軍如獲至寶。在送到江南造船廠進行修繕後,該艦被重新命名為「長治」號,當時負責接收該艦的中方代表正是當時的海軍總司令陳紹寬,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在完成接收工作後的僅幾個月,他和他麾下的「長治」艦就接到了蔣的電令,要其親率「長治」艦赴山東沿海炮擊我軍。早已對兄弟鬩牆厭惡的陳紹寬則拒不執行,反而率領「長治」艦赴台考察,這一舉動令蔣震怒,隨即將陳罷免,不過這也為長治艦之後的起義埋下了伏筆。

剛剛完成接收工作不久即赴台「考察」的「長治」艦

在解放戰爭大決戰期間,「長治」艦主要在北方沿海地區執行支援任務,並協助部隊後撤。國軍兵敗如山倒的慘狀讓艦上官兵觸目驚心,而南京當局的無能、蔣本人對海軍的打壓也讓官兵們不得不為自己、為軍艦謀求一條新的出路。

1948年駐舶於上海的「長治」艦

1949年9月,「長治」艦奉命封鎖吳淞江口——這正是它的前身「宇治」艦經常出沒的地方。19日晚,早已潛伏在艦上的30餘名黨員發動起義,擊斃艦長,航海長等十餘名軍官,迅速控制住了「長治」艦,並向南京方向航行(此時南京已解放)。從此刻開始,「長治」艦正式投身人民軍隊的麾下。而得到消息的蔣軍也迅速排出空軍意圖擊沉「長治」艦,在接下來的幾天,雖然該艦左躲右閃,甚至蒙上漁網作為偽裝避免空襲,但還是在23日在南京燕子磯一帶江面被敵人B-25轟炸機擊沉。

為躲避敵人空軍轟炸,「長治」艦曾用漁網作為偽裝,但還是沒有逃脫被擊沉的命運

1950年,被打撈出水的「長治」艦被送到江南造船廠進行修繕

應該說,與同期被擊沉的「重慶」艦相比,「長治」艦是幸運的,在被擊沉的3個月後,該艦即被打撈出水,所需損失並不嚴重,在經過一系列修繕後便重新入役,並被重新命名為「八一」號,在1950年又被命名為「南昌」號。當時新生的人民海軍軍艦奇缺,噸位相對較大的「南昌」艦就成為新成立的第六艦隊旗艦,後來在換裝蘇式艦炮和雷達系統後,「南昌」艦又成為東艦的主力之一,在歷次危機中都有它的身影出現,雖然在此後的歲月里並沒有經歷過戰事的洗禮,卻堅持服役到了1979年,成為人民海軍中服役時間最長的軍艦之一。

換裝蘇制130毫米艦炮的「南昌」艦

領袖曾於1953年2月24日對「南昌」艦進行視察,後來「南昌」艦的舷號也改成「53-224」以示紀念

與「6602」型魚雷快艇進行協同演練的「南昌」艦

而在1956年的電影《海魂》中,宣布起義的「鼓浪」號軍艦的原型正是「南昌」艦,更有趣的是,在該片中,「飾演」劇中「鼓浪」艦的正是「南昌」艦,被片中「鼓浪」艦優美外形吸引的觀眾恐怕不會想到,「南昌」艦這位片中唯一的歷史親歷者,竟以這種方式完成對昔日崢嶸歲月的講述。

在電影《海魂》中出鏡的「南昌」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戰場遇到華裔美軍女兵,不要吝惜子彈!你不動手,她必開槍
波羅申科贏得總統大選後,真能奪回克里米亞?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