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發布新戰車照片,或將成為美軍下一代裝甲車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4月14日消息稱,M-2「布萊德利」步戰車從冷戰時期開始服役至今,期間雖然進行了多次升級,但畢竟過於老舊,難以應對現代戰場不斷出現的新威脅,因此美國陸軍一直想使用新型裝甲車輛取而代之,但這個過程頗為不順。
最初,美國陸軍在1999年啟動了未來戰鬥系統項目,在耗資210億美元進行了大量的研發工作後,該項目在2009年被取消後,陸軍又在同年啟動了地面戰鬥車輛項目,然而這個花費了150億美元的項目卻在2014年因車輛超重而黯然下馬。技術不成熟、要求過高及管理不善最終導致了這兩個項目的失敗。
目前,美國正在進行可選載人戰鬥車輛項目的研究。該項目旨在研發一種能以載人或無人方式執行作戰任務的地面戰鬥車輛,用於取代現用的「布萊德利」步戰車,同時研發這種新型戰鬥車輛的機器人化衍生型號,以執行無人偵察和護送任務。
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在前兩個「布萊德利」後繼車型項目均告失敗的情況下,為何還會期待第三個項目能取得成功?國會研究處也希望能了解其中的原因。這個研究機構在其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中稱,「在經過前兩次耗資靡費、徒勞無功的項目後,可選載人戰鬥車輛項目預計將成為陸軍取代M2『布萊德利』步戰車的第三次嘗試,但這可能使人們對該軍種設計和部署主要地面作戰系統的能力產生懷疑。」
這份報告敦促國會就可選載人戰鬥車輛項目提出一些尖銳的問題,包括這個項目預計將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雖然負責開發新技術的未來司令部將監督整個研發過程,但誰將制定項目要求?誰又將最終決定哪些要求可供使用?五角大樓所屬各部門和機構將發揮哪些作用?
有趣的是,國會研究處認為,可選載人戰鬥車輛項目的薄弱環節可能不是車輛本身,而是其機器人化的衍生車型。陸軍需要的是車重從十噸到三十噸不等且裝備有反坦克導彈和機關炮的輕型、中型及重型機器人戰鬥車,其中重型機器人戰鬥車的設計概念類似於主戰坦克,即:一種配有炮塔的履帶式車輛。
雖然一個世紀以來,陸軍一直在設計和製造有人駕駛的裝甲車輛,但機器人坦克是一種全新的概念,尤其是在涉及到自主能力和對「機器人殺手」肆虐的恐懼時。國會服務處警告稱,「雖然可選載人戰鬥車輛似乎比M2『布萊德利』步戰車有了顯著的進步,但是考慮到潛在對手武器系統的技術進步,在沒有機器人戰鬥車協同獨立作戰時,這種新型車輛的作戰能力也許提升有限。由於存在諸多技術難題,特別是地面自主導航和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進步,陸軍對機器人戰鬥車的設想可能在2026財年既定部署日期之前(甚至在之後的許多年內)難以實現。」
美國陸軍需要更換冷戰時期大量裝備的M1「艾布拉姆斯」坦克和M2「布萊德利」步戰車,這一點毋庸置疑。這些上世紀80年代初期設計的主戰裝備性能良好,經久耐用,數十年來在火力、感測器和防護方面進行了多次升級。但是,就像噴氣式戰鬥機一樣,只有為數不多的新技術可用於老舊平台。從某種程度上說,列裝新型車輛也是應用輕量化裝甲、自動化技術、隱身技術等先進技術所必需的。
因此,陸軍的下一代戰鬥車輛項目將包括用於取代M2步戰車的可選載人戰鬥車、用於取代M1坦克的決定性殺傷力平台、用於取代M113裝甲運兵車的多用途裝甲車和機器人戰鬥車。然而,正如國會研究所所指出的那樣,鑒於陸軍近20年來在裝甲車輛項目上的失敗,國會和納稅人都需要對這些新項目給予密切關注。
———— / END / ————
TAG:綜保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