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未來可啟動「冬眠模式」,科學家稱已找到進入「冬眠機制」的方法

未來可啟動「冬眠模式」,科學家稱已找到進入「冬眠機制」的方法

人類一直以來認為只有某些動物在嚴冬來臨之際會進入冬眠狀態,比如蛇類、龜類、蛙類以及一些熊類等等。在人們的觀念中,人類是不可以冬眠的。但事實是否如此呢?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作家倪匡的科幻作品《原振俠》系列中,就曾經大膽假設過人類進入冬眠後的狀態。文中描述原振俠在尋找戀人的過程中,進入宇宙之後,飛船發生意外,致使他進入冬眠狀態。其後,在一些好萊塢科幻類作品中,如《星際穿越》、《普羅米修斯》等作品中,都曾設想過人類在進入冬眠後的狀態。在宇宙穿行的過程中,飛船上的工作人員進入特製的空間內,然後就可以進入「冬眠狀態」,這個過程也許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也許感覺只有一小會,就這麼「一小會」,地球或許已經過去無數年。

科學家認為自恐龍存在的年代,哺乳類動物就已經擁有冬眠功能。當地球受到隕石撞擊,導致洪水滔天,火焰四濺時,大型生物紛紛滅絕。為了生存下去,一些小型生物,如史前嚙齒類動物,它們鑽入地下選擇了冬眠。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等它們醒來之時,地球已經變化了樣貌。

也許會有人不相信在不吃不喝的情況下,生物還可以長期存活。這樣想,絕對是個錯誤。生物的基因非常特殊,為求「活命」,為求「繁衍」,生物的基因可以自行改變。就如非洲地區的一種陸地魚一樣,它們在雨季吸收完水分之後,會立即進入休眠。人們往往發現這些魚類時,它們已經變成鹹魚一樣的魚乾。但只要接觸水源,它們會很快「蘇醒」,然後膨脹身體,由「鹹魚」變成一條活蹦亂跳的鮮魚。生物學家做過實驗,證明這種魚在「休眠狀態」下,可以生存10~15年。這符合達爾文《物種起源》中所描述的「適者生存」的道理。

為了讓人類也可以做到這一點,許多科學家一直以來以各種方式進行實驗。因為這是勢在必行的,當未來人類有能力衝出太陽系之時,「冬眠」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事情。如何才能在人類身上如法炮製呢?

科學家認為最好的方式以藥物來完成,這種藥物的作用是減慢新陳代謝,使人可以如蛙類一樣進入冬眠狀態。但必須要說明,這種方式不僅僅是為了純粹的延長睡眠時間,如何只是為了延長睡眠的話,最終結果依舊是死亡。其目的是讓人體體溫下降,心跳頻率和呼吸減少,在進入一個恆溫狀態後,心臟每分鐘只挑動幾下,細胞的新陳代謝也會變慢。身體不需要消耗養分,而容器中的特製液體可以使進入冬眠狀態者不需要飲水和飲食,當然也不需要排泄。除此之外,還要做到大腦不會受損,器官不會受傷,皮膚也不會出現萎縮,這就如胎兒在母體中的狀態是一樣的。與長期昏迷不同點在於冬眠機制被喚醒後,只需要很短時間,就可以恢復全面活力。

關於這項實驗,美國太空總署在許多年前就已經實施,目前已經研發出各類設備,如冷卻袋、冷卻毯、冷卻箱等等,這些設備是未來宇航員進入太空的關鍵。美國與日本聯合展開探索火星計劃,預計在未來三十年至一百年間,有望使人類宇航員踏上火星。為此他們研發了許多超越人類想像的產品。在去年的一份報告中,有科學家聲稱實驗表明,如果技術成熟,未來人類完全可以利用「冬眠機制」。在目前的研究結果中,已經證實最長可以冬眠6個月。但這只是開端,也許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6年甚至60年也大有可能。到時候,人類登陸外星球,只需要「睡上一覺」即可,而人工智慧完全可以駕駛飛船。只不過,這需要一批不畏犧牲的人員來進行最終實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幻之獅 的精彩文章:

危險的「曼德拉效應」:讓人處於假象和真相併存的雙重空間中

TAG:幻之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