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謀反了嗎?朱元璋借藍玉案大肆株連是冤枉了他還是確有其事?
藍玉的人生,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武將人生,他被譽為洪武年間最後一位名將,但他在政治方面並沒有太多的自保策略,為人張揚暴躁,最終難逃一死。
關於藍玉被殺的原因,《明太祖實錄》說是因為謀反,理由有七項,其一,參與胡惟庸案:「胡、陳之反,玉嘗與其謀」;其二,欺官壓民:「又自恃功伐,專恣暴橫,畜庄奴、假子數千人出入,乘勢漁獵,嘗佔東昌民田,民訟之,御史按問,玉捶逐御史」;其三,私自扣關:「及征北還,私其駝馬、珍寶無筭,夜度喜峰關,關吏以夜不即納,玉大怒,縱兵毀關而入」;其四,侮辱元妃:「會有發其私元主妃者,上切責之,玉漫不省」;其五,行為無禮:「嘗見上,命坐或侍宴飲,玉動止傲悖,無人臣禮」;其六,染指兵權:「及總兵在外,擅升降將校,黥剌(刺)軍士,甚至違詔出師,恣作威福,以脅制其下」;其七,心懷不滿:「至是征西還,意覬升爵,命為太傅,玉怒,攘袂大言曰:『吾北回,當為太師,乃以我為太傅。」
七點罪狀中,第一點就比較玄乎,胡惟庸有沒有謀反都是逐漸發展起來的,而說藍玉跟胡惟庸案有聯繫,再怎麼捕風捉影,也只能說是因為靖寧侯葉昇,葉昇也是明朝開國將領,跟藍玉是親家,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卷進胡惟庸案被殺。
但憑葉昇就說藍玉跟胡惟庸案有關太牽強,史書給出的說法是藍玉參與胡惟庸謀反,擔心葉昇供出自己的名字,然後造反,理由非常欠缺。不過胡惟庸死後十餘年葉昇才被卷進去,藍玉的確有一定理由認為這是朱元璋想對他下手了。
之後的四點都集中反映了藍玉作為一個功臣的自我膨脹,這種問題很多功臣都有,藍玉只是比較嚴重罷了,當他在北伐滅掉北元的時候,功勛堪比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朱元璋需要倚仗他,同時也不好下手,這些污點都可以輕描淡寫,隨便斥責一下即可,但當朱元璋打算解決掉藍玉時,這些自然就成了藍玉目無君上、欲圖謀反的最佳理由,這是藍玉自己留下的把柄。
至於第六和第七,更是直接冒犯皇帝權威了,你一個武將,竟想染指兵權,還對皇帝的封賞表現出不滿,你想幹啥?
從藍玉西征的其他史實可以看出,這兩點記載是非常可靠的,藍玉在西征途中與朱元璋的詔命和下屬發生分歧,軍隊統帥的權威受到侵犯,直接不顧忌諱黥剌下屬,以建立個人威權,這無疑會令皇帝更加猜疑。
而且藍玉可能將官位當成了朱元璋對他信任程度的標準,官位夠高就夠信任,就可能不被屠戮,然而他並沒有當成太師,莫非是要步前人後塵?
藍玉這邊惴惴不安,盤算著要不要留點後手,另一邊朱元璋則在考慮要不要下刀子了。
朱元璋精心培養的接班人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去世,九月朱元璋立十五歲的朱允炆為太孫。
這時候的政治環境是非常兇險的,經歷藍玉等將領的北伐西征,北元對明朝北部邊境的壓力大減,同時,朱元璋的皇子逐漸長大,晉王、燕王這些塞王守邊的計劃開始實施,藍玉、傅友德等大將的利用價值逐漸減小,傅友德甚至要被塞王節制。
功臣宿將價值降低,威脅卻在上升,年輕的朱允炆明顯難以駕馭這批老將,朱元璋自然要為孫子斬除荊棘。
從朱元璋的角度看,藍玉的死,未必是謀反,更可能是藉此機會清洗洪武年間崛起的朱元璋不信任的文武勛貴,給朱允炆鋪路,至於跟朱元璋打天下的那批,其實胡惟庸案已經清洗得差不多了。
而選擇藍玉為核心,一來是因為他功勞大、關係網遍布軍中,適合一網打盡,二來他的黑歷史一抓一大把,再是合適不過了。
於是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被剝皮實草,抄家,滅三族,藍玉案爆發。
TAG:莽莽趣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