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蘇制戰機一缺陷聞名世界,冷戰結束27年,俄終於解決此問題
米格-29在設計時過於考慮低成本和易維護,使這個型號雖然外形類似於同代的蘇-27,理論氣動設計水平還要略好,但採用了機械飛控(蘇-27為單軸模擬電傳)系統卻限制了氣動性能的發揮(如採用較鈍的邊條外緣以降低邊條渦的強度),內部燃料載荷也為平衡也在機場使用要求和設備重量而減少。相對的,蘇-27不僅結構和飛控應用技術比米格-29好的多,為滿足設備要求還放大了機體(增大機體的富餘空間作為原設計中沒有的超載油箱),大幅度提高了蘇-27系列的載荷航程指標和性能發展潛力。
米格-29是按照蘇聯時代戰鬥機設計思想完成的機型,主要用來應對世界大戰規模的全面戰爭需要,但在蘇聯解體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米格-29在局部戰爭中的表現很不理想。缺乏完善設備條件和機體空間不足的米格-29,不僅在與系統完善的西方航空兵對抗中落於下風,在與蘇聯同類戰鬥機的對抗中,也被更大、更複雜的蘇-27所壓倒,曾經在國際戰鬥機市場上與美、法三足鼎立的米格,到上世紀末期就陷入了內、外交困的窘迫境地,生產企業也積壓了上百架不同製造階段的機體,積壓的機載成品也淤滯了大量寶貴的流動資金。米格設計局雖然利用半成品機體和機載設備,先後開發了多個米格-29的改型,但依託米格-29A/S發展的幾個改進型都存在各自不同的優點和局限,哪痛治哪的局部改動和有限提高的「新」機,並沒有讓這些改進型號真正打開出口市場,還出現了因採用半成品機體而被用戶退貨的事例。米格設計局通過對內銷和外貿市場的研究,認定在米格-29系列已有機體平台基礎上局部改進的方式,很難從根本上改善原始設計中存在的弱點,市場信任程度不高的問題已經限制的銷售的空間,必須通過產品整體性能的先進性恢復用戶的信任度。
米格-29K是蘇聯末期發展的艦載戰鬥機,也是計劃與蘇-27K正面競爭的高性能機型。蘇聯海軍因為米格-29K的多用途性能出色,最終選擇同時裝備蘇-27K和米格-29K兩型機,但蘇聯解體後卻只有更適應防禦要求的蘇-33(27K)實際裝備。米格-29K在設計中為滿足海軍艦載航空兵的需要,保證規模有限的艦載戰鬥機部隊有較強的整體戰鬥力,雖然氣動布局還依託著米格-29的技術基礎,但在內部空間、飛控和航電以及武器系統設計上,都採用了相對較先進的應用技術和成品。米格-29K利用機體結構改善和取消邊條上輔助進氣道的措施大幅增加了內部燃料,更為尖銳的邊條也提供了更強的升力貢獻,電傳飛控有效利用了增強的渦升力效應,明顯提高了飛機的敏捷性和機動性,綜合技術水平已經達到與蘇-27K相近的標準。
90年代初期「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的蘇-33(27K)和米格-29K(遠)
米格設計局在本世紀初利用米格-29機體進行技術改進,主要意圖是充分利用蘇聯時代遺留的半成品機體,但寄予厚望的米格-29SMT項目的黯淡局面證明廢物利用並不成功。米格設計局在改進生產成品米格-29S系列戰鬥機的同時,開始利用已經完成的米格-29M樣機,以及市場前景更直觀的米格-29K機體,對機載電子作戰系統進行了全面的改進,使米格-29M平台與米格-29K部分融合,最終在完成了米格-29M/M2和米格-29K出口之後,又開始了與米格-29M/K相似度頗大的米格-35的改進設計。米格-35的機體全面應用了米格-29K/M的技術,分階段利用了米格-29M和米格-29K的樣機作為平台。米格-35雖然取消了米格-29K的特殊艦載結構以便減重,但仍然維持了改善升力性能的艦載機翼面布局,使現在的米格-35機體結構相對更偏向於米格-29K。
俄羅斯空軍的米格-29SMT戰鬥機,機背上凸起的保形郵箱是該型的主要外觀識別特徵。阿爾及利亞空軍原本訂購了該型號,但在交貨後發現機動性不佳,外加一些設備和飛機一樣是90年代初製造的,達不到阿軍的使用需求於是退了貨
米格-35/29K應用了俄羅斯近年完成的先進成品,可以使用幾乎全部現有戰術飛機用對空、地武器系統,機載顯示和電子作戰系統更是進行了全面升級。米格-35的座艙仍然採用視野略差的低阻力外形,但座艙內的顯示界面基本實現了「玻璃化」。米格-35的單座型採用了一平三下的標準座艙布局,平顯(HUD)型號為單色的IKSh-1M,下顯則為6X8英寸規格的3個MFI-10-7彩色顯示器。雙座型的后座則採用了4個MFI-10-7顯示器,飛行員頭盔瞄準裝置的型號為NSTs-T。米格-35座艙顯示系統具備較好的人機界面和操作方便性,信息顯示已經達到了西方同類三代改型戰鬥機相同標準。
米格-35採用了ZHUK-AE/M兩型機載多功能火控雷達,分別對應出口和自用兩個型號,採用了電掃有源相控陣/機掃平板縫隙兩種天線。ZHUK-AE/M對典型目標的探測距離均為160千米,採用AESA天線的ZHUK-AE可以同時跟蹤30個目標,同時打擊其中的6~8個目標。改進型ZHUK-AME增強了工作模式和主動干擾功能,帶有使雷達天線固定角度傾斜的安裝架,還具備同時跟蹤空中和地/海面目標的能力。ZHUK-AME的AESA天線陣面結構更加合理,T/R單元數量增加,功耗降低,主機和信號處理系統的體積與重量更小,整體技術水平相比ZHUK-AE有較大改善。ZHUK-M的天線採用成本較低的開縫波導陣面,可以同時跟蹤10個目標,打擊其中的4個目標,與西方類似的AN/APG-65/68(F/A-18、F-16C)和RDY(幻影2000-5)雷達性能指標相當。
米格-35的光電系統安裝位置與米格-29相同,但採用了改進的前置OLS-UEM紅外搜索/跟蹤裝置,目標跟蹤狀態的俯仰、方向掃描範圍為-15~ 60度和±15度。米格-35進氣道下新增掛架還可掛載長度為2.37米,直徑0.34米的T220光電偵察/指示吊艙,具備-170~ 10度和360度的俯仰、方向掃描範圍。T220吊艙光學窗口內綜合了紅外/電視/激光通道,紅外/光學系統可同時跟蹤4個視場內的地面目標。
蘇聯戰鬥機在冷戰後的多次局部戰爭中,暴露出機載電子偵察和對抗設備簡單的弱點,致使飛行性能不錯的米格-29被多次屠殺。米格設計局在之前幾個型號米格-29的電子作戰設備改進方案的基礎上,重點提高了米格-35的自衛電子偵察和對抗能力,採用了紅外與射頻、激光組合的機載偵察/對抗系統。米格-35的機載主動射頻電子對抗系統型號為ELT/568干擾機,設置有前向2個(邊條前緣)和後向1個(尾段)發射天線,可以對飛機全向的威脅雷達信號進行主動干擾。米格-35在執行高危險度的突防和攻擊任務時,還可以在機翼/進氣道下掛載MSP418K電子對抗吊艙(吊艙為矩形截面,重量150千克),強化飛機的電子偵察/警戒和干擾效能,消極干擾系統則由2組綜合干擾彈散布器構成。SOAR紅外警戒系統採用分布孔徑布局,探頭安裝在進氣道下保形艙(搜索下半球)和駕駛艙前、後位置(搜索上半球),對便攜防空導彈、空-空導彈和地-空導彈告警距離分別為10、30和50千米。米格-35機翼的外側設置有2組SOLO激光告警系統,每組都帶有對稱布局的2個光學窗口,可以實現0.5度角坐標測量精度的全向警戒功能。
米格-35大量應用新米格-29K改良平台的結構,電子作戰系統和機載任務設備也較為完善,相應的機體重量相比之前的米格-29S有所增加。米格設計局為了保持米格-29系列高推重比的性能優勢,配用米格-29K技術發展的增推型RD33MK發動機,將軍推/加力推力增加到5400/9000千克,還能選擇帶全向矢量噴管的RD33MKV發動機。RD33MK發動機採用了BARK88數字式控制系統(FADEC),採用了高效率的低煙燃燒室,具備較高的燃料經濟性和油門控制靈敏度,並有很好的抗畸變能力以適應高過載和過失速機動要求。RD33MK發動機的大修間隔增加到了1000小時,全壽命周期為4000工作小時(相比RD33均成倍增加),部分改善了米格-29系列備件需求量大和單位飛行時間使用成本高的弱點。
2009年莫斯科航展上的RD33MK發動機,該型發動機雖然對米格-29的改進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但在參加印度空軍中型多用途戰鬥機(MMRCA)項目競標時,與西方先進航空發動機相比,反倒成為了減分因素
米格-35的氣動布局和外形尺寸與米格-29K相似,兩個垂尾之間帶有面積明顯加大的減速板,新減速板的結構與收放方式與蘇-27類似。米格-35外型和布局與米格-29差別很少,不僅延續了米格-29K強調多用途的設計思想,在此基礎上還進行了較為明顯的改善和提高。米格-35的最大武器載荷可以達到7噸,機翼下每側有4個外掛點,機身中線有一個重載掛點,米格-29沒有設置掛點的進氣道下也增加了吊艙掛點。米格-35S具備比較強的多用途作戰性能,空戰中可使用標準的R27、77中距導彈和R73格鬥彈,也能掛載性能更好的RVV-SD和RVV-MD對空導彈。對面攻擊時則掛載KH25/29/31/35戰術導彈,或單重低於1噸級的KAB系列激光/電視/衛星制導炸彈。米格-35的武器載荷量增加幅度相當明顯,但原始設計中外掛布局不合理的問題並未徹底解決,雖然在機翼下增加了兩個新的重載掛點,但翼下掛架間距過小的問題限制了可掛載武器的外形尺寸,機身中線掛點的截面空間也遠不如蘇-30MK,對重載荷和大型外掛武器掛載的限制較明顯。
米格-35雖然採用的是常規戰鬥機的氣動布局,但也在改進設計中強化了飛機的隱身性能。米格-35在雷達罩安裝面和部分機體長邊接縫處,採用了保形的鋸齒狀邊緣以降低雷達信號特徵,機身表面也噴塗有含雷達吸波材料的漆面,使雷達信號特徵強度有了比較明顯的降低。低信號措施部分提高了米格-35的戰場隱蔽性,也相應增強了機載電子對抗系統的作用效果,但相比普遍採用半埋掛架的「颱風」、「陣風」,米格-35的獨立外掛架和載荷對雷達反射截面積(RCS)控制效能的破壞更明顯。
米格-35在首度公開亮相儀式上全副披掛,但相比採用半埋式掛架的歐洲「颱風」與「陣風」,這樣的掛載模式卻會嚴重破壞降低RCS的效果
米格-35利用邊條和背脊內油箱增加了(相對米格-29A)近1500升燃料,雙座的米格-35UB因為后座艙佔據的空間(米格-29UB則是向前佔用雷達艙的空間),使背脊內的油箱容量減少了400升,但雙座艙對氣動的影響卻遠低於蘇-27UB/30MK。米格-35的內部燃料載荷約6000升,超過了內部燃料5700升的「陣風」,具備同規格飛機中較理想的內油航程,解決了困擾多個米格-29型號的「腿短」問題,徹底告別了「機場圍欄保衛者」的名聲。
米格-35轉場時可以獲得較大的外掛燃料載荷增量,機身下可以掛載1具2200升副油箱,機翼內側可以掛載4個1150升副油箱,並具備採用軟管-錐套系統空中受油的能力。米格-35在執行夥伴空中加油任務時,可用RAZ-MK加油吊艙替代機身中線副油箱。米格-35在執行平衡載荷和航程的空中補油(加油區在起飛場地附近)任務時,利用外掛4組機翼副油箱可向受油機補充不低於4000升的燃料。
米格-35的內部燃料航程為2000千米,轉場航程不低於3100千米。按照公開數據和理論分析的結果,米格-35S/UB的空-空作戰半徑為1000~1400和900~1300千米,空-地作戰半徑為800~1100和700~1000千米(不同作戰剖面),執行對海/地攻擊任務時可掛載4枚KH31/35戰術導彈(或500千克級制導炸彈)和4枚R73格鬥彈。
米格-35的正常起飛重量達到了19.2噸(米格-29C和米格-29K分別為15.2和18.4噸),雙座的米格-35UB為19噸,最大起飛重量均為24.5噸。米格-35S的最大飛行速度為2200千米/小時,海平面最大速度為140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為16千米,具備比較完善的全速度、全高度空戰性能。
※駐外官兵再受損失,塔利班汽車炸彈直接撞向美軍車隊,釀4死1傷
※鄰國測試自研武直,稱優於中方產品,性能還不如我們欲淘汰的機型
TAG:軍情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