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200萬大軍陳兵北疆,中國秘密研發超級武器專克鋼鐵洪流
來源:經 鋼雨軍事(ID:gangyujunshi)授權轉載
草原上,成千上萬輛刷著紅星坦克如鋼鐵洪流般碾過,對面的防線如潰壩般崩潰,眼看著坦克群即將越過長城,只見枚彈道導彈從天而降,閃出一團並不是很大的亮光,大部分坦克都沒有被摧毀,可幾乎所有坦克都不再前進。
打開坦克艙蓋,裡面的乘員全部死亡。不到一個小時後,無數穿著綠軍裝端著56半的解放軍反攻過來,剩餘的坦克無法抵抗,我軍大獲全勝。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場景並未在歷史中真正發生。
但是中國確實研製了專門抵禦蘇聯「鋼鐵洪流」的超級武器,這就是中子彈。
-抵禦鋼鐵洪流:中美都選擇中子彈-
上世紀60年代中蘇交惡之後,中國要時常防備北方瘋狂擴軍備戰的蘇聯。珍寶島衝突之後,蘇軍最多曾在邊境部署了200萬的軍隊,配有1萬4千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嚴重威脅我國的邊境安全!
相比之下中國軍隊的坦克數量遠不及蘇聯,反坦克武器也嚴重不足。
更要命的是,中國北方以草原和戈壁為主,缺少天險作為防禦支撐,是裝甲部隊最理想的戰鬥環境。
據說當年駐蒙古的蘇聯坦克集團軍經常嚇唬解放軍,100輛坦克一字排開朝著邊境衝過來,到邊境附近剎車調頭回去,然後再衝過來。
由於蘇軍太強大,所以當時基本上是放棄草原,爭取在張家口附近讓蘇軍減減速。
看看這鋼鐵洪流,再看看59和40火,當時邊防官兵的壓力可想而知
同樣感到頭疼的還有駐紮在西歐的美軍,美國人看了看自己陸軍的裝備數量,覺得在陸地上擋住蘇軍不太現實,開始在戰術核武器上下功夫。
1977年7月,美國總統卡特證實美國中子彈研製成功。
這對我國是個巨大的啟發,同年9月,粟裕大將邀請「兩彈元勛」朱光亞院士來到軍事科學院做了關於發展中子彈的報告。
直到80年代中期M1系列坦克大規模服役之前,美軍的坦克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及蘇聯
-鋼鐵洪流的剋星:中子彈-
中子彈究竟是何方神聖,讓中美兩國傾心不已呢?我們知道,原子彈主要依靠爆炸衝擊波、光輻射、核輻射殺傷目標。
相比之下,中子彈的衝擊波更小,但是核輻射更強,因此也被稱為輻射增強彈。同等當量下,中子彈的輻射劑量是原子彈的80倍左右。
一枚2000噸當量的中子彈爆炸後,在爆炸中心200米半徑之內的有生目標都會當場死亡,800米內如果沒有足夠防護也會在5分鐘內失去活動能力,即使遠在幾公里外,核輻射也會損害人的器官。
中子彈爆炸的場面:中子彈短期輻射強,放射性污染卻很低
由於中子攜帶的能量很高,在空氣中有很強的穿透性,可輕易穿透300毫米的鋼板,故而對坦克、建築、掩體內的人員殺傷力巨大。
與此同時,由於產生的衝擊波較小,所以對其他目標的破壞比較小。
只殺人員,不傷裝備是中子彈的特點
中子彈的另一個優點是當量更小,一般在1000到2000噸左右,更大當量的殺傷半徑不會增加太多,所以沒必要大當量,因而只能作為戰術核武器。
小當量的中子彈結合核武器小型化技術,可以用更輕便的平台發射,比如美國就研製了可以用203mm榴彈炮發射的中子彈炮彈。
美國M110 203毫米榴彈炮,可發射中子彈炮彈
對於我國來說,由於缺少可攜帶氫彈進行超音速飛行的載具,中近程導彈又無法攜帶太大當量的氫彈,因此對敵人縱深發動戰術核打擊難度極大。
況且主要戰場在國內,不可能在本土使用氫彈這种放射性污染嚴重的武器。
因此污染小,適合打擊裝甲集群,又可以用戰術武器投送的中子彈成為了最佳選擇。
強-5攜帶氫彈就無法超音速飛行,強行突防很大概率會有去無回
-奮不顧身的科研工作-
幹活之前,輿論先行,1977年9月21日,時任國防科委主任的張愛萍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首詩「合金鋼不堅,中子彈何難。群英攻科技,敢破世上關」。
文科生念詩,理科生當然就該科普了,同一天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關於中子彈的科普文,內容基本來源於美國公布的資料。在反覆思考後,中國人下定決心一定要研製中子彈,而且一定要快。
1978年,我國的中子彈項目正式啟動,由朱光亞作為總負責人,集中了鄧稼先、于敏、薛本澄等著名科學家。
當時我國正在進行核武器小型化的工作,考慮到二者原理近似,兩個項目合併成一個項目。
由「氫彈之父」于敏負責理論設計,薛本澄負責組織協調。
鄧稼先(左)與于敏
由於技術封鎖,國內對中子彈是啥了解不多,基本只知道名字。這時于敏開始超神,僅憑報紙上「中子的殺傷比衝擊波的熱輻射要厲害的多」這句話,于敏提出中子彈的兩個指標,一個是劑量指標,一個是當量指標。簡單說就是同樣當量的核彈,中子彈所需核物質劑量更小。
另一邊,薛本澄剛剛從心臟手術的手術台上下來就投入到中子彈項目的工作中。他一邊負責整個項目的組織協調,一邊研製中子彈所需的材料。
為此他的心臟又經歷了一次手術。
至今薛本澄先生都沒有公開的照片,只有一段央視的採訪圖像
雖然當年條件不好,但是在諸位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國於1984年12月19日進行了中子彈的原理試驗,取得「原則性的突破」。
這是鄧稼先主持的最後一次核試驗,為此他興奮的寫了一首詩「紅雲衝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
四川省梓潼縣兩彈城門口,寫有鄧稼先的詩
可惜的是,鄧稼先於1986年不幸去世,沒能看到中子彈完全成功的那一天。當時為了保密,我國並未公布本次試驗的結果。
-國際形勢變化,中子彈研製刻不容緩-
國內工作的如火朝天,國外卻潑來一盆冷水,80年代全世界反對核武器的呼聲很高,沒造出中子彈的法國人也跟著反對中子彈。
這種輿論對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來說壓力很大。但輿論沒有影響中國科學家們的判斷,鄧稼先冷靜的分析當時美蘇的核武器發展水平後,得出美蘇核武器技術水平已達到理論極限的結論。
他認為美蘇可以不用爆破,僅在實驗室里就可以完成新型核武器的開發。所以美蘇兩國在限制其他國家核武器發展上格外積極,直接要求「全面禁止核試驗」。
美國和蘇聯總計進行了超過1700次核爆試驗,豐富的數據讓他們幾乎不再需要爆炸實驗
為了不讓多年心血白費,鄧稼先忍著病痛向中央打報告,分析各個核大國核武器發展水平,分析我國目前核技術處於的階段以及與外國的差距,痛陳我國需要加緊突破那些技術瓶頸。
在其他科學家的聲援下,中央沿著鄧稼先制定的目標加快推進核武器研製進展。
終於在1988年12月29日上午,中國第一顆中子彈爆炸於羅布泊上空,當量2500噸。
由於我國核武器小型化技術的進步,這個級別的中子彈可以裝到東風-15上發射,大大增強了實戰意義。
-鬧劇:蘇聯不在了,美國人卻來誣陷中國-
1991年紅色旗幟在克林姆林宮上空降下,蘇聯宣告解體,世界從核戰的陰影中得到解脫。北方的鋼鐵洪流消失不再,對中子彈的需求也大大降低。
考慮到中子彈太過昂貴,我國僅做了技術儲備,並沒有實戰裝備中子彈。
原本我國並不想公布太多關於中子彈的進展,然而1999年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後,美方為轉移注意力竟炮製一篇「考克斯報告」,指責我國於1988年竊取了美國的中子彈技術。
共和黨眾議員克里斯托弗·考克斯撰寫了這份報告
為了鎮住國際輿論,國務院直接公布了1984年中子彈試驗的消息,啪啪打了美國人的臉。美國人自知理虧也就不在這個問題上多發難。
連美國媒體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也許在未來中子彈永遠不會有用武之地,但我們不應該忘記當年科學家們的努力與犧牲。
講個冷知識,中國科學家們從來不缺少浪漫,1996年7月29日,我國進行了第45次也是最後一次核試驗,
之所以選擇這一天,是因為這天是鄧稼先逝世十周年的祭日。一個多月後,9月24日中國帶頭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由君而始,以君為終。我們銘記他們的功績,但也希望他們的研究成果永遠不要真的爆炸:
畢竟,核武器待在發射架上,
比真打出來威力要大得多!
※沙特無人機連續被人擊落,反倒卻給中國幫了一個大忙!
※軍人不可以投降,美軍允許,但絕不向這個國家投降
TAG:米爾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