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把觀眾的手做成麵包掛在牆上展覽是什麼感覺?

把觀眾的手做成麵包掛在牆上展覽是什麼感覺?

展覽:馬克·奎恩:皮相之下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時間:2019.3.8—2019.5.1

歧路之園 2019

1917年,在美國紐約舉行的國際現代藝術展上,法國人馬塞爾·杜尚搬了一個男用小便器到現場,結果當然是被拒出展。這個被杜尚命名為《泉》的作品原件,雖然被當場作為廢物丟棄,但卻為所有未來的藝術家開了一個大大的腦洞。於是,才有了今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3層B展廳里的臨時麵包作坊,藝術家馬克·奎恩將烤麵包機搬到展廳,邀請現場觀眾在麵糰上翻印出自己的一隻手,再送入烤箱烘焙,新鮮出爐後安置到牆壁上,與其他人的麵包手一起,成為展廳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

此作的靈感來自《聖經》。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說:「麵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這一定深深地觸動了馬克·奎恩。早在1991年,他創作了一尊特別的雕像。雕塑材料取自他自己身體內部,那是十品脫的鮮血,經過數個月的抽取與存儲,再集中一次性地翻模,塑造出自己的頭顱形象。這件名為《自我》的雕像,立即引發世人的驚嘆,其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原材料取自真實的生命個體。這種創作材料的萃取方式具有極大的宗教隱喻性,因為血液本身正好承載了全部的生命密碼,代表生命誕生的全部意義。

自我 1991

自我 2011

馬克·奎恩還用鑄銅的辦法翻制了一個高約三米的巨大「麵包手」,樹立在展廳中央。這個名為《圖騰》的龐然大物,向觀眾表達了命運天定的隱喻。而他的「迷宮」系列繪畫和雕塑作品,則利用了人身體上另一個最常見的部位——手指,將某一個人的指紋拷貝放大,以冷壓硅和丙烯製作成一系列卵形布面油畫和銅質浮雕。藝術家正是通過放大的指紋形象提醒觀眾:個體身份原來早已存在於自身,就在一枚小小的指紋之中。

圖騰 2019

如果說古典藝術家以肖像的形式記錄下一個人的生命外表特徵,那麼在當代,藝術家藉助科技手段,將指紋當作DNA的外化形式呈現出來。這不由得引人深思個體身份的可知性與不可知性。《迷宮》的主題,生動地點明了身份的不可知性。當觀看者的眼睛在巨大的指紋紋路上遊走時,時間也參與其中,不禁自問:每個人在生活中是否常常迷失在這種尋找與確立身份的過程之中?馬克·奎恩藉此探問:「我們能不能真正了解自己以及他人?」

彩色迷宮 2012

縱覽整個展覽,不難發現,當代藝術的定義在馬克·奎恩的每一個系列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當代藝術超越了人類以往對藝術的所有界定。它憑藉對來自生命本體的直覺和反思,借用無處不在的物質材料,結合現代科技,表達出對當下人類生存狀況和生命本質的追問。

我們與星星的化學構造並無二致 2017

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同時舉行的三個藝術展的作品,構成了極強的內在邏輯性。義大利雕塑家布魯諾·瓦爾波特如同一位勤勤懇懇的木匠,從森林中背回親手伐下的原木,靜靜地坐在小小的工作室里,心無旁騖地雕刻著他的木頭人,無論春夏與秋冬。沒有這樣的藝術家,藝術的源頭便會枯竭。一切藝術的起點都須回到材料,回到那塊木頭,因為那裡有生命在生長、流動。瓦爾波特的使命就是以古老的方式把這動人的生命顯現給世人。而英國73歲的女畫家瑪吉·漢布林像一位精神治療師,她的病人只有一個——她自己。她用繪製海浪的方式擺脫了孤獨,治癒了自己。而同樣是英國藝術家的馬克·奎恩,彷彿一位魔術師,點石成金,藉助不同的材料向我們不斷發問: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文|王建南

圖片來源|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官方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有人行「拆穿家」的勇猛,有人存「不說破」的悲心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