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僅30年,常見物種走向「世界已知最後一隻雌性去世」

僅30年,常見物種走向「世界已知最後一隻雌性去世」

■李晨陽

世界上已知最後一隻雌性斑鱉意外去世。又一次,人們眼睜睜地見證一個物種的喪鐘敲響。縱覽整部斑鱉消亡史,「眼睜睜」三個字,最是觸痛人心。

僅30年,常見物種走向「世界已知最後一隻雌性去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僅僅30多年前,斑鱉還是國內較為常見的物種。上世紀90年代,上海自然博物館在集市上購得幾隻滿布黃斑的活鱉,1998年雲南紅河還有捕獲野生斑鱉的報道。但在國內多家動物園,人們一直將這種動物當作另一種本土爬行動物「黿」,與其他物種養在一起,一再貽誤了保護和繁衍的時機。

此次去世的這隻仍在產卵階段的雌鱉,就一直被長沙動物園當作「黿」飼養,還是安徽黃山學院呂順清教授從一張照片中認出了它,這才將它作為物種繁衍的最後一絲希望,「嫁」到蘇州動物園。只是那場轟轟烈烈的婚禮過後,無論是自然繁殖還是人工受精,都從來沒能成功。

「很遺憾,2006年我負責WCS中國項目時候開始啟動斑鱉保護工作……十幾年的努力,都未能改變這個物種的命運。人類在拯救物種防止滅絕方面,真是太無能為力了。」噩耗傳來,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解焱發在朋友圈的這段話,大概是許許多多動物保護者的共同心聲。

然而不得不承認,儘管十多年來,人類從未放棄挽救這個物種的努力,但斑鱉的命運或許早已註定。作為一個已然喪失生態功能的物種,聽到那聲蓋棺的悶響,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不是科學家們不夠努力,也不僅僅是人工繁育的技術存在缺陷,我們只是行動得太晚了。

由於分類鑒定的長期混亂,斑鱉不僅錯過了在動物園得到精心保育和擴群的機會,更錯過了1989年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這一錯,就是30年,因為這份《名錄》一直沒有進行全面、系統的更新。

斑鱉是一種新陳代謝很慢,壽命很長的動物,但有時候,人類亡羊補牢的步伐還要更加緩慢。這一次,神鱉雖壽,卻已時不我與。

僅30年,常見物種走向「世界已知最後一隻雌性去世」

江豚

就在不久前,另一個讓我們體驗「眼睜睜失去」這種痛苦的物種,是白鰭豚。從1979年科研人員首次調查白鰭豚種群數量,到1992年兩個國家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批准建立,再到一次次失敗的人工繁育和野外搜尋,短短几十年間,「長江女神」再無芳蹤。

挽救一個物種,就是和時間賽跑,和每一天不斷上演的盜獵、濫捕、污染、破壞賽跑。一旦起步晚了,後續的所有努力,都可能只是一場徒勞的絕望馬拉松。

人類必須正視這一點了:我們不僅要一次次打響物種保護的艱難戰役,更要把物種保護的戰線前移。在一切變得太晚前,對野生種群存量開展系統的規模調查;對分界模糊、容易混淆的生物及早進行分類鑒定,作為後續保護措施的依據;在考察和科研結果的基礎上,及時修訂相關法律法規。

就在這個春天,傳來了我國今年將調整發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植物名錄的消息。保護研究和立法的進度條啊,請你快些走,快些走,讓多一些物種,有機會守得雲開見月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取卵、監控難產、死胎……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十年
延期畢業率達65%:讀博,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