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副董事長鬍厚崑:5G晶元合作未和蘋果具體討論
4月16日,華為在深圳召開華為分析師大會。5G是這次大會的核心主題。
華為副董事長鬍厚崑表示,未來技術發展將呈現出兩種趨勢,零搜索(zero search)和無觸控交互(Button-free interation) 。
要實現這些,有賴於AI、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而5G所帶來的高速率、低時延則是實現這一切的基礎。
華為副董事長鬍厚崑表示,5G的遠景比想像的到來更快。3G普及用了10年,4G用了5年,胡厚崑認為5G普及只需要三年時間(2019-2021年)。而且5G元年(2019年)比4G元年(2009)的現狀要好很多:4G元年只有400個4G基站,而且沒有4G手機出現,但5G元年預計會有超10萬的5G基站,超過40款具備5G功能的手機。
華為預測2025年,全球將有650萬個基站,有28億5G用戶。關於5G的遠景,行業內是普遍樂觀的。
就現階段而言,胡厚崑認為,5G是一種具備商業價值、可靠的投資。
據他介紹,在跟運營商的交流中,大概兩年前,運營商找不到商用場景,「我們認為這是5G的迷茫期」。可從去年開始,運營商轉變了態度,對5G的認識更清晰、更現實,其實不需要現在去想在行業內有什麼樣的應用,僅eMBB(增強移動寬頻)場景就可以帶來很多變化。
5G時代擁有三大場景,eMBB、URLLC、mMTC。其中eMBB主要是消費者一端的應用,比如高清視頻、遊戲等等,這是目前可見的5G能帶來明顯變化的領域。URLLC則將會發展在6GHz以下的頻段上,主要應用會是無人車和智慧工廠等。mMTC也是在6GHz以下的頻段,其將會應用在大規模物聯網上。
但胡厚崑也表示,在較長時間內,5G應用主要在eMBB場景。此前,vivo 5G研發總監秦飛也對36氪表示,運營商方面能滿足高速率的方案已經做出來,低時延的方案還沒有做出來,行業端還在觀望。
也有人認為,5G只是4G的一種常規升級,並不能短期帶來太多革命性的變化。迄今為止,行業內沒有看到單一的殺手鐧應用。
但無論如何,5G的高速推進將需要大量的通信設備。作為通信設備供應商,截至4月15日,華為已經簽訂了40個5G商用合同。
2018年,華為運營商業務營收同比下降了1.3%,他預計今年將會實現兩位數的增長。
此外,由於數據量爆炸式增勢,5G時代對雲的需求也會不斷增長。胡厚崑表示,2025年,所有企業都會上雲,97%的大企業都會使用AI。AI晶元加持的華為雲也將不斷擴張。
由於在通信設備、雲計算、晶元、終端都具備較強實力,華為在5G時代可以從多個層面收割5G時代的紅利,既可以拿下通信設備的訂單,還可以藉助5G換機潮銷售更多的智能手機等終端設備,更多企業上雲的趨勢,也可以讓華為雲計算借勢擴張。
另外,據此前CNBC報道,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表示,對向蘋果等對手出售5G晶元持開放態度。受限於蘋果與高通陷入官司不斷,蘋果很難從高通獲得5G晶元的支持。
對此,胡厚崑表示:「(關於晶元方面的合作),我們和蘋果也沒有具體的討論。但是我們認為蘋果是一家非常偉大的公司,它對移動產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沒有蘋果的努力,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不會這麼早到來。5G正處於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們認為這個時點,蘋果是不應該缺席的。我們非常期望蘋果加入5G手機競爭中來。」
任正非的表態,也引發了華為晶元策略是否會發生改變的猜測。
胡厚崑表示:「我們的晶元戰略沒有任何改變,像過去一樣,堅持自主可控、同時開放合作的道路。我們現在的業務結構,對我們的管理來說已經很有挑戰。我們沒有意願在當下把晶元變成一個獨立的業務。」
與此同時,華為董事徐文偉宣布華為邁向創新2.0時代,宣布華為戰略研究院成立,主要負責ICT基礎科學與創新發明。徐文偉擔任戰略研究院院長。
今年1月接受海外媒體採訪時,談及華為的基礎研究,任正非表示「還不夠滿意」:
這30年,其實我們真正的突破是數學,手機、系統設備是以數學為中心,但是在物理學、化學、神經學、腦學……其他學科上,我們才剛剛起步,還是落後的,未來的電子科學是融合這些科學的,還沒有多少人願意投奔我們。所以,我們在科學構建未來信息社會的結構過程中,我們還是不夠的。
戰略研究院院的成立正是強化華為基礎研究的,包括光計算、NDA存儲等領域。
徐文偉表示,華為戰略研究院是一個負責5年以上的前沿技術的研究機構,通過每年3億美金的合作經費,支持學術界開展基礎科學、基礎技術、技術創新的研究,是華為技術體系的重要一環。
徐文偉透露,戰略研究院將與全球大學進行合作。此前,華為曾宣布,將與約旦政府合作建設3座ICT學院。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