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訓之祖《顏氏家訓》:名門家訓餘音繞梁,中國人的家教聖經!
《顏氏家訓》是漢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作者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顏氏家訓》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歷代統治者對《顏氏家訓》非常推崇,甚至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被後世廣為徵引,反覆刊刻,雖歷經千餘年而不佚,可見《顏氏家訓》影響之大。
【教子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呵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譯文: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絕大多數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時候的聖王,有"胎教"的做法,懷孕三個月的時候,出去住到別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視,耳朵不能亂聽,聽音樂吃美味,都要按照禮義加以節制,還得把這些寫到玉版上,藏進金櫃里。到胎兒出生還在幼兒時,擔任"師"和"保"的人,就要講解孝、仁、禮、義,來引導學習。普通老百姓家縱使不能如此,也應在嬰兒識人臉色、懂得喜怒時,就加以教導訓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長大幾歲,就可省免鞭打懲罰。只要父母既威嚴又慈愛,子女自然敬畏謹慎而有孝行了。
我見到世上那種對孩子不講教育而只有慈愛的,常常不以為然。要吃什麼,要幹什麼,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制,該訓誡時反而誇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為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為習慣時,才開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縱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樹立不起威嚴,憤怒得再厲害也只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為品德敗壞的人。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就像天性,習慣了的也就成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諺說:"教媳婦要在初來時,教兒女要在嬰孩時。"這話確實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並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惡的境地,只是不願意使他因受責罵訓斥而神色沮喪,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膚痛苦。這該用生病來作比喻,難道能不用湯藥、針艾來救治就能好嗎?還該想一想那些經常認真督促訓誡子女的人,難道願意對親骨肉刻薄凌虐嗎?實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間要講嚴肅,而不可以輕忽;骨肉之間要有愛,但不可以簡慢。簡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輕忽了怠慢就會產生。
人們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實聰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愛,頑皮愚笨的也應該加以憐憫。那種有偏愛的家長,即使是想對他好,卻反而會給他招禍殃。北齊有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個兒子,已有十七歲,很會寫奏札,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差不多都學會了,憑這些來服侍三公九卿,一定會被寵愛的,這也是緊要的事情。"我當時低頭沒有回答。奇怪啊,這個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兒子!如果用這種辦法當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乾的。
【止足篇】
《禮》云:"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止,為立涯限爾。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書生門戶,世無富貴,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姻勿貪勢家。"吾終身服膺,以為名言也。
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謙虛沖損,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形骸之內,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窮驕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不知紀極,猶自敗累,況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頃,堂室才蔽風雨,車馬僅代杖策,蓄財數萬,以擬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義散之;不至此者,如非道求之。
譯文:
《禮記》上說:"欲不可以放縱,志不可以滿盈。"宇宙還可到達邊緣,情性則沒有個盡頭。只有少欲知止,立個限度。先祖靖侯教誡子侄說:"你家是書生門戶,世代沒有出現過大富大貴,從今做官不可超過二千石,婚姻不能貪圖權勢之家。"我衷心信服並牢記在心,認為這是名言。
天地鬼神之道,都厭惡滿盈,謙虛貶損,可以免害。人生穿衣服的目的是在覆蓋身體以免寒冷,吃東西的目的在填飽肚子以免飢餓乏力而已。形體之內,尚且無從奢侈浪費,自身之外,還要極盡驕傲放肆嗎?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不懂得適可而止,還把致敗壞受害,何況士庶呢?常認為二十口之家,奴婢最多不可超出二十人,有十頃良田,堂室才能遮擋風雨,車馬僅以代替扶杖。積蓄上幾萬錢財,用來準備婚喪急用。已經不止這些,要合乎道理地散掉;還不到這些,也切勿用不正當的辦法來求取。
【省事篇】
銘金人云:"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奪其翼,善飛者減其指,有角者無上齒,豐後者無前足,蓋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云:"多為少善,不如執一;鼷鼠五能,不成伎術。"近世有兩人,朗悟士也,性多營綜,略無成名,經不足以待問,史不足以討論,文章無可傳於集錄,書跡未堪以留愛玩,卜筮射六得三,醫藥治十差五,音樂在數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天文、畫繪、棋博、鮮卑語、胡書、煎胡桃油、煉錫為銀,如此之類,略得梗概,皆不通熟。惜乎!以彼神明,若省其異端,當精妙也。
譯文:
銘刻在金人身上的文字說:"不要多話,多話會多失敗;不要多事,多事會多禍患。"這個訓誡對極了啊!會走的不讓生翅膀,善飛的減少其指頭,長了雙角的缺掉上齒,後部豐碩的沒有前足,大概是天道不叫生物兼具這些東西吧!古人說:"做得多而做好的少,還不如專心做好一件;鼯既有五種本事,可都成不了技術。"近代有兩位,都是聰明人,喜歡多所經營,可沒有一樣成名,經學禁不起人家提問,史學夠不上和人家討論,文章不能入選集錄流傳,書法字跡不堪存留把玩,卜筮六次才有三次猜對,醫治十人才有五人痊癒,音樂水平在幾十人之下,弓箭技能在千百人之中,天文、繪畫、棋博、鮮卑語、胡書、煎胡桃油、煉錫為銀,諸如此類,只是懂個大概,都不精通熟練。可惜啊!憑這兩位的靈氣,如果不去弄那些異端,應該很精妙了。
註:圖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